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14)
2023(9877)
2022(8345)
2021(7969)
2020(6607)
2019(15304)
2018(14687)
2017(27781)
2016(14848)
2015(16769)
2014(16453)
2013(16375)
2012(15829)
2011(14585)
2010(14548)
2009(13386)
2008(13505)
2007(11793)
2006(10487)
2005(9780)
作者
(45586)
(38330)
(38089)
(36240)
(24803)
(18728)
(17339)
(14833)
(14614)
(13612)
(13408)
(12901)
(12649)
(12499)
(12409)
(11785)
(11353)
(11161)
(11120)
(11037)
(9672)
(9467)
(9344)
(8716)
(8621)
(8514)
(8499)
(8158)
(7909)
(7855)
学科
(66149)
经济(66063)
(35079)
管理(34062)
方法(28611)
(26349)
企业(26349)
数学(25001)
数学方法(24740)
(22762)
贸易(22750)
(22146)
中国(20656)
(16775)
(15077)
(14122)
地方(12723)
(12575)
业经(11886)
(11875)
金融(11874)
(11143)
银行(11105)
农业(10977)
(10796)
关系(10757)
(10519)
(8862)
环境(8799)
(8698)
机构
大学(223647)
学院(217368)
(101947)
经济(100354)
研究(92364)
管理(74535)
中国(68442)
理学(63780)
理学院(62905)
管理学(61776)
管理学院(61388)
科学(54869)
(49646)
(49049)
研究所(44938)
(43750)
(42707)
中心(39174)
财经(35222)
农业(34150)
经济学(33766)
(33246)
业大(32836)
(32447)
北京(32308)
(30872)
经济学院(30486)
(28736)
科学院(28663)
师范(28345)
基金
项目(146751)
科学(114710)
基金(109999)
研究(102114)
(101219)
国家(100132)
科学基金(81534)
社会(67047)
社会科(63663)
社会科学(63645)
基金项目(56248)
自然(52640)
(51536)
自然科(51434)
自然科学(51413)
自然科学基金(50557)
(46811)
资助(46741)
教育(45652)
编号(36709)
重点(34692)
(34614)
(32813)
成果(31516)
中国(30510)
国家社会(30131)
(30103)
教育部(29106)
科研(28868)
创新(28480)
期刊
(108908)
经济(108908)
研究(71390)
中国(44758)
学报(42068)
(38731)
科学(37471)
(31155)
大学(31054)
学学(29349)
管理(29059)
农业(26806)
(21609)
金融(21609)
经济研究(20538)
(20361)
教育(20268)
国际(19457)
财经(18246)
(16420)
(16006)
世界(15931)
问题(15719)
技术(14508)
业经(14150)
(10795)
业大(10379)
(9868)
贸易(9868)
技术经济(9800)
共检索到341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津平  
东亚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为了分析这一影响 ,必须对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模式进行比较。本文利用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数据测算了1 980年至 1 997年中国与其他主要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 :中国的出口与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的进口之间互补性较小 ,而中国的进口与中国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出口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与上述经济体合作关系的加强有可能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互补性 ,对日经济关系的加强有利于中日两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伶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指数(TCI)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研究显示,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弱,但在某些农产品上中一日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是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付明辉  祁春节  
基于SITC,Rev.3的3位贸易编码,采用GL指数和RCA指数,研究了2000—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产业内贸易和比较优势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但不稳定;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速度较为滞缓,进口结构高度集中;中国对蒙俄和东盟依赖程度较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这种发展空间是非对称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石柳  张捷  
本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细分农业和制造业的行业比较优势,发现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与其要素禀赋密切相关。但近几年来东亚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贸易结构正逐渐转变为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贸易互补指数测算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发现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中国与东盟总体上呈互补关系,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总体上呈竞争互补关系,而日本与韩国为竞争关系。最后,为深入考察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本文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认为中国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凤娇  
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伶  
借助TII指数、RCA指数、TCI指数、TSC指数,利用2004年~2013年中非贸易数据,定量分析了中非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各自的比较优势、互补性的强弱以及互补的性质。结果表明,中非之间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但不同行业有很大差异,且主要是产业间互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任育锋  李哲敏  张超  康敏  
2000年以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果蔬贸易整体迅速发展,其他金砖国家成为中国果蔬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和新兴进口来源市场。本研究以2000—2015年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果蔬贸易概况,深入分析了金砖国家间果蔬贸易的比较优势、互补性和未来增长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南非的果蔬均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其中中国的蔬菜和南非的水果出口优势最为明显;就互补性而言,中国果蔬出口与印度进口互补性最强,中国果蔬进口与南非出口互补性最强;就增长潜力来看,中国果蔬出口与巴西进口的增长潜力最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任育锋  李哲敏  张超  康敏  
2000年以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果蔬贸易整体迅速发展,其他金砖国家成为中国果蔬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和新兴进口来源市场。本研究以2000—2015年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果蔬贸易概况,深入分析了金砖国家间果蔬贸易的比较优势、互补性和未来增长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南非的果蔬均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其中中国的蔬菜和南非的水果出口优势最为明显;就互补性而言,中国果蔬出口与印度进口互补性最强,中国果蔬进口与南非出口互补性最强;就增长潜力来看,中国果蔬出口与巴西进口的增长潜力最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罗斐  庄起善  
本文主要分析东亚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强度对宏观经济波动同步性的影响。通过模型参数估计,我们发现双边贸易强度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两国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的提升,也就是说,东亚国家和地区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并不一定导致该区域内宏观经济波动的同步运动。这种结果的一个可能性的原因就是东亚国家和地区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宏观经济波动的分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军  肖晨明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和贸易特化系数等工具研究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及其物质基础、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证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存在越来越强的贸易互补性,进而从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构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健  
本文对1995年以来东南亚1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进行集中研究,证实了提高服务贸易国际比较优势、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当今各国贸易发展的主流趋势。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朱前  
本文运用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与印度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相似,但出口相似度有所减弱。中国和印度显性比较优势产品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总体来看,中印之间双边贸易具有一定潜力,但两国在工业制品上的贸易互补性较低。最后本文给出了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倪月菊  
本文选择国际服务贸易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日本、中国香港作为考察对象,对它们各自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深入地研究。在总结它们各自在服务贸易管理上的特色与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系的设想和建议。这将对建设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国安  范昌子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海华  
本文通过引入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三大指标,对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测算发现,在中日、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上升,但在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下降。中日、中韩之间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俄之间则不具有贸易互补性。然而,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而言,中日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正在逐渐增强,而中韩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却在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至日本、韩国的那些不具有贸易互补性却有着紧密贸易联系的农产品,面临着第三方市场的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