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1)
- 2023(13838)
- 2022(11679)
- 2021(11112)
- 2020(9503)
- 2019(22036)
- 2018(21697)
- 2017(40888)
- 2016(22139)
- 2015(25072)
- 2014(24579)
- 2013(24434)
- 2012(22625)
- 2011(20497)
- 2010(20030)
- 2009(18356)
- 2008(18075)
- 2007(15792)
- 2006(13413)
- 2005(11893)
- 学科
- 济(94672)
- 经济(94582)
- 管理(57461)
- 业(55572)
- 方法(45383)
- 企(43479)
- 企业(43479)
- 数学(41060)
- 数学方法(40586)
- 中国(27282)
- 农(25548)
- 财(23156)
- 学(19720)
- 地方(19225)
- 贸(18961)
- 贸易(18954)
- 业经(18844)
- 易(18480)
- 农业(17247)
- 制(16178)
- 银(14149)
- 银行(14109)
- 务(13945)
- 财务(13903)
- 财务管理(13868)
- 融(13844)
- 金融(13839)
- 环境(13596)
- 行(13533)
- 和(13416)
- 机构
- 大学(314399)
- 学院(311550)
- 济(133121)
- 经济(130720)
- 管理(118816)
- 研究(111390)
- 理学(103250)
- 理学院(102026)
- 管理学(100095)
- 管理学院(99522)
- 中国(84471)
- 科学(69332)
- 京(66369)
- 财(58274)
- 所(56775)
- 农(56188)
- 研究所(52222)
- 中心(51914)
- 业大(48351)
- 财经(47409)
- 江(44563)
- 农业(44488)
- 经(43371)
- 经济学(42337)
- 北京(41733)
- 范(40671)
- 师范(40223)
- 院(40091)
- 经济学院(38393)
- 财经大学(35454)
- 基金
- 项目(218100)
- 科学(171758)
- 基金(161494)
- 研究(153939)
- 家(143760)
- 国家(142697)
- 科学基金(120946)
- 社会(98872)
- 社会科(93840)
- 社会科学(93813)
- 基金项目(85300)
- 省(82051)
- 自然(79551)
- 自然科(77744)
- 自然科学(77719)
- 自然科学基金(76327)
- 划(71365)
- 教育(70018)
- 资助(66504)
- 编号(60313)
- 重点(50007)
- 部(49038)
- 成果(48508)
- 发(47211)
- 创(44923)
- 科研(43016)
- 国家社会(42661)
- 创新(42228)
- 教育部(41555)
- 课题(41095)
共检索到450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旭 魏慧 李裕瑞 陈悦
开展新形势下中国不同类型地区人口集疏变化研究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论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2000—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以及城市群、原连片特困区和边境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比值仍约为94∶6。目前中国分县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2010—2020年超过一半的县域人口负增长。(2) 2000—2020年城市群人口增长1.53亿人,2020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90%,是承载中国人口的主体区域。2010—2020年,19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和长三角人口增长最为显著,而哈长和辽中南城市群人口负增长。(3)原连片特困地区在2000—2020年人口持续减少,20年间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以上。新疆南疆三地州和西藏区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增长明显,2010—2020年人口增幅超过15%。(4)边境地区县域2000—2020年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但2010—2020年人口集聚度和人口密度略微下降。其中,东北和北部边境地区人口下降明显,2010—2020年减幅均超过了15%。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和国防安全建设要参考区域人口增减的现实情况,对不同类型地区要统筹谋划、分类施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梁在
本文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返迁人口的规模并描述返迁人口的人口社会特征及其与现在的迁移人口与非迁移常住人口的差异,从个人因素、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户特征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返迁的决定因素。并讨论了本文的一些缺陷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返迁人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罗翔 曾菊新
根据"五普"和"六普"城镇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按照国际上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阈值标准筛选城市样本,采用统计分布检验、空间基尼系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全国、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城市规模的统计分布模式、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但并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和齐普夫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呈"金字塔"格局,城市规模差距过小;受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城市规模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增长趋势差异明显。(2)2010年,仅东北地区城市规模服从帕累托分布,其他区域城市规模既不服从帕累托分布也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四大板块内部城市规模差距均过小,且并不存在梯度或反梯度分异规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首位城市规模相对优势不突出;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差距在缩小,而其他区域城市规模差距则在扩大。(3)绝大部分省份内部城市规模发展过于均衡,但也有部分省份城市体系"一城独大"特征明显;省域城市规模差距的地域差异显著,但未表现出梯度或反梯度分异特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谦 李祎晨 张帅
本文对第五次、六次、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开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围绕“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分布”两大核心指标,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次序和分类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细致呈现自2000年至2020年二十年间各民族人口在三次人口普查时间节点上的受教育状况及其总体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各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教育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当前各民族之间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层次结构仍存在差异,但从纵向发展上看,差异正不断缩小。在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根据各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强调因地制宜推进教育政策与实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锋
基于第五次普查分县数据,分别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征、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等方面对2000年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中国城市2000年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②中国城市行政地域范围内仍存在着大量农业就业比重"虚高"现象,除农业外制造业是当前中国城市名副其实的主导职能部门;③中国城市的职能规模与各部门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特别是规模较小城市普遍具有较高的行政职能;④20万人规模以上城市的非基本部分表现出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扩大的特征,而20万人规模以下城市则恰呈现出相反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成艾华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不存在缩小的趋势;(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的县市同样也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普遍而言,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不仅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平等程度也比较低;(4)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不平等及其与汉族的教育成就差距,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不平等最为关键的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人口流动 齐普夫指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唐家龙 马忠东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凯 刘熹微
婚姻事关社会稳定和人口结构变迁,对婚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增加的趋势时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在探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与离婚率趋势高度相关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那么,经济发展是导致离婚率增加的因素吗?本文使用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离婚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县市,其离婚率越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解释了大约53.0%的离婚率差异。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而且对于女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男性。女性收入水平越高,离婚概率越大,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展对女性的离婚率影响更大。为了遏制离婚率上升趋势,需要引导社会文化回归“家本位”。同时,肯定婚姻中女性的付出和牺牲,优化婚姻自由和婚姻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使男女双方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 婚姻 离婚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张现苓
数据质量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前的重要步骤,而登记人数的准确性是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对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比较多次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回推结果以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六普数据在中老年组数据质量较高,与四普、五普数据相比,同批人人口规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六普数据在低龄组依然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在青年组人口中,六普数据16~21岁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00年普查及其他来源数据中的同批人规模出现异常增多。与五普数据及户籍统计数据相比,六普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人以上,且可能主要是流动人口女性重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郡郡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中国12个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变化趋势、空间关联、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市域尺度下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我国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态势,但不同城市群的加深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展现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考察期内发生了一定的跃迁;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群际差异的贡献;无论是城市群整体还是大部分城市群内部,老龄化惯性和人口流迁均是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致因,但与2010年相比,2020年时与生育率相关的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潜力等因素,以及可能引致人口流迁的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气温等因素对城市群整体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开始显现或有所强化。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老龄化 时空演变 人口普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