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25)
2023(10200)
2022(8497)
2021(7893)
2020(6280)
2019(14587)
2018(14121)
2017(26353)
2016(14322)
2015(16278)
2014(16128)
2013(16157)
2012(15575)
2011(14601)
2010(14468)
2009(13252)
2008(12992)
2007(11371)
2006(10491)
2005(9801)
作者
(44551)
(37254)
(37176)
(35329)
(23708)
(17947)
(16557)
(14791)
(14367)
(13250)
(13092)
(12224)
(12211)
(12199)
(12172)
(11525)
(11010)
(10757)
(10668)
(10547)
(9439)
(9390)
(9187)
(8641)
(8556)
(8406)
(8308)
(8160)
(7764)
(7538)
学科
(72479)
经济(72418)
(32048)
管理(31202)
中国(25098)
方法(24705)
数学(22275)
地方(22227)
数学方法(22144)
(21024)
企业(21024)
(20482)
(15475)
贸易(15459)
(15006)
农业(14371)
业经(14198)
(13712)
地方经济(13194)
(12365)
(12113)
(12073)
金融(12072)
(11938)
银行(11906)
环境(11852)
(11711)
(11343)
发展(9266)
(9243)
机构
学院(208889)
大学(207652)
(96162)
经济(94533)
研究(89184)
管理(69907)
中国(67619)
理学(58501)
理学院(57688)
管理学(56775)
管理学院(56392)
科学(54458)
(47725)
(46841)
(44435)
研究所(43558)
(41227)
中心(38016)
农业(34959)
业大(32630)
财经(32119)
(31536)
(31274)
经济学(31246)
北京(30990)
科学院(29654)
(29418)
(28630)
师范(28326)
经济学院(28167)
基金
项目(137560)
科学(106965)
基金(99450)
研究(96992)
(90780)
国家(90122)
科学基金(73327)
社会(63059)
社会科(59902)
社会科学(59889)
(52104)
基金项目(51132)
自然(46207)
(45767)
自然科(45034)
自然科学(45017)
自然科学基金(44206)
教育(42305)
资助(41574)
(37255)
编号(36309)
重点(32838)
(30673)
成果(29690)
发展(29446)
(28971)
(28105)
中国(27985)
国家社会(27648)
课题(27406)
期刊
(112019)
经济(112019)
研究(69176)
中国(48923)
(42661)
学报(38682)
科学(34865)
农业(29418)
(28950)
管理(27704)
大学(27406)
学学(26083)
(22712)
金融(22712)
教育(21100)
经济研究(19785)
(17572)
业经(17397)
财经(16508)
技术(16230)
问题(15217)
(14505)
(14080)
世界(13524)
国际(13172)
资源(11404)
技术经济(10293)
科技(9851)
经济问题(9560)
(9372)
共检索到336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美玲  张旭博  孙志刚  孙楠  李仕冀  高永华  张崇玉  
【目的】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然而,中国不同气候区小麦生长发育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仍未系统量化。因此,急需阐明不同气候区增温及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揭示小麦产量及发育期对增温的响应规律。【方法】本文搜集了1990—2017年间已发表的关于中国小麦全生育期田间持续增温条件下小麦产量变化的21篇文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量化田间不同增温幅度及不同时段增温对中国小麦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程度,系统阐明其在不同气候区的差异及规律。【结果】(1)亚热带季风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福年   刘江   杨红燕   张强   雷俊   陈莉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可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获得的产量最大。[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凌霜  赵景波  
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玉洁  叶彩华  姜会飞  闫梦玲  倪子璇  
为探究不同积温计算方法对作物发育期模拟效果的影响情况,以北京密云冬小麦1989—2011年返青-拔节、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期为例,统计了基于3种线性假设的京冬8号和不区分品种的冬小麦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对比分析了6种积温(GDD)模型和发育时间(DD)模型统计变量的变异系数(CV)及模拟偏差(SD),结果表明:GDD模型对阶段积温模拟的稳定性较DD模型对发育日数的模拟效果更佳;区分品种的变量稳定性相对不分品种的稳定性更大且模拟效果更好;对比模型有效率(ME)、均方根误差(RMSE)及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得出结论:6种GDD模型相对DD模型对发育期的模拟效果均达到优秀;分品种的模拟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詹静  王秀萍  杜子璇  刘天学  
为探明花期连阴雨造成的弱光胁迫持续时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主推夏玉米品种浚单29为材料,自抽雄期起设置弱光胁迫处理0 d(CK)、3 d(S3)、6 d(S6)、9 d(S9)、12 d(S12)、15 d(S15)6个处理,探讨了玉米花期弱光持续时间对玉米果穗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抽雄期起,随着弱光胁迫时间的延长,弱光处理315 d,吐丝期较CK推迟17 d,终散粉日较CK推迟12 d。在抽穗后第11天所有处理散粉全部结束。散粉100%结束日吐丝株率较CK减少3%43%,各处理结束日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娟  莫兴国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格希  郭泉水  牛树奎  裴顺祥  朱莉  朱妮妮  
利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08年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海南岛气候区划成果,研究海南岛近50 a来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东北区及西南区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山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温度指标的增幅大小排列为:年平均最低温度(Tmin)>年平均温度(Tmean)>年平均最高温度(Tmax)。在季节尺度上为:秋季和冬季>春季和夏季。不同气候区各季节的增温幅度地区间差异与年际尺度相似。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都有突变发生。其中,西南区的突变时间为1972—1974年,西北区为1979年,东北区为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迪海  赵忠  李剑  
以生长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陕西省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甘肃省泾川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和土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林地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塞和泾川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深度、细根表面积数量和季节动态均有一定的差异。0~200cm和0~150cm土层分别为安塞和泾川刺槐细根表面积的主要分布层,分别有86.5%和87.6%的细根表面积分布。2007年生长季内,泾川和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的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但6月份安塞与泾川刺槐的累积细根表面积差异不显著。与泾川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相比,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表现为,减小单位土体内细根表面积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华龙  娄梦玉  李雪  王飞  郭彬彬  郭大勇  李海港  焦念元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Ⅱ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_0(0 kg P_2O_5·hm~(-2))、P_(90)(90 kg P_2O_5·hm~(-2))、P_(180) (180 kg P_2O_5·hm~(-2))和 P_(270)(270 kg P_2O_5·hm~(-2)) 4 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_(270)>P_(180)>P_(90)>P_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_(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 ICR>MCR;在不施磷(P_0)和低磷(P_(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Ⅱ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_(180)、P_(270)施磷水平时,花生Ⅱ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Ⅱ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Ⅱ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 177.0—178.9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亮  翟丙年  冯梦龙  王明英  强晓敏  赵粉萍  党松茂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留生  何钟佩  韩碧文  
14 C活体示踪动力学和定期取样测定结合 ,研究了冬小麦京冬 6号籽粒发育期间旗叶同化物输出和分配特征。旗叶 14 C输出量、输出速率的动力学均符合负指数方程 ,用 14 C输出几率等参数比较了各期同化物输出特性的差异。开花期旗叶 14 C输出量的 90 %以上进入茎和颖壳 ,以后再分配到籽粒中。灌浆期籽粒是优势库 ,14 C分布占旗叶输出量的约 70 % ;蜡熟期 14 C仅有约 13%进入籽粒 ,2 5%左右先进入根系 ,完熟时再分配到籽粒。这些变化是整株源库关系的体现 ,生产中应据各期特点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卫星  江海东  
对小麦品种的春化作用、光周期反应及其与发育进程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动态模拟。发育速率首先取决于春化进程和光周期效应的互作.春化完成后主要受光周期的调节。温度的影响以每日热效应来计算,与发育速率互作形成每日生理效应。生理效应的积累获得发育生理时间或发育天数,满足一定的生理时间即可到达某个发育阶段。利用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与不同播期的多个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模型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预测标准差分别为二棱期6.1 d、顶小穗形成期4.5 d、抽穗期3.6 d。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振强  宇振荣  刘洪  
研究了田间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叶位叶片生长发育的积温需求。结果表明 :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水分、播期条件下 ,品种邯 4 5 6 4和邯 5 316完成整个的生活周期所需的积温差异很大 ,但在 180 0~2 30 0℃ .d均可正常成熟 ,适时播种水肥适宜条件下为 2 2 0 0℃ .d左右 ;开花到成熟期的积温占小麦全生育期积温的 1/ 3~ 1/ 4 ;叶片的出叶积温为 70~ 10 0℃ .d,比较稳定 ,多为 90℃ .d;返青后出现的叶片的出叶积温略大于冬前叶的出叶积温。叶片功能期的积温随该叶片在主茎上叶位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适时播种则第一片叶的功能期积温为 30 0~ 4 5 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季梅  张国泰  
两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温光条件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颖原基分化以前的阶段.从种子萌发至生长锥伸长至单棱出现要求较宽范围的中低温诱导,单棱至二棱要求某种低温诱导,二棱至护颖原基出现要求一定的日长和温度诱导.品种间随冬性增强,对温度要求更为严格,对日长反应更为敏感,各阶段经历的天数相应延长.能进入护颖分化的播期均能正常抽穗,迟播因温度条件不能满足而穗分化滞留在单棱、二棱或初生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