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4)
2023(4913)
2022(4079)
2021(3934)
2020(3224)
2019(7599)
2018(7144)
2017(13221)
2016(7105)
2015(8238)
2014(7944)
2013(8121)
2012(7710)
2011(7091)
2010(6719)
2009(6196)
2008(6233)
2007(5172)
2006(4444)
2005(4140)
作者
(20694)
(17228)
(17153)
(16239)
(10988)
(8359)
(7699)
(6875)
(6695)
(6173)
(5985)
(5662)
(5658)
(5645)
(5491)
(5343)
(5186)
(4880)
(4878)
(4862)
(4409)
(4298)
(4095)
(3932)
(3917)
(3915)
(3769)
(3560)
(3551)
(3487)
学科
(33004)
经济(32963)
方法(15749)
中国(14554)
管理(14522)
数学(13783)
数学方法(13720)
(13592)
(10086)
企业(10086)
(8976)
贸易(8969)
(8860)
(7910)
业经(6066)
(5990)
(5860)
关系(5854)
(5820)
(5315)
农业(5127)
人口(5099)
(4975)
银行(4962)
(4911)
(4901)
(4819)
环境(4792)
产业(4738)
(4699)
机构
大学(107014)
学院(103132)
(52353)
经济(51720)
研究(45039)
管理(35182)
中国(34071)
理学(30329)
理学院(29914)
管理学(29538)
管理学院(29335)
科学(25283)
(23761)
(23293)
研究所(21520)
(21245)
经济学(18526)
中心(18415)
(18329)
财经(17660)
经济学院(16763)
(16516)
北京(15772)
(15632)
科学院(14691)
农业(14664)
业大(14209)
(13859)
师范(13727)
财经大学(13467)
基金
项目(71073)
科学(56345)
基金(54480)
研究(50346)
(49514)
国家(49173)
科学基金(40448)
社会(35427)
社会科(33718)
社会科学(33713)
基金项目(27739)
自然(24464)
自然科(23968)
自然科学(23960)
自然科学基金(23590)
(23372)
资助(22930)
教育(22112)
(21658)
中国(17953)
(17432)
编号(17415)
重点(16630)
国家社会(16619)
(16031)
教育部(14976)
成果(14922)
(14362)
大学(13708)
重大(13681)
期刊
(52807)
经济(52807)
研究(35613)
中国(21518)
学报(18821)
科学(17859)
(16699)
(14461)
大学(14014)
学学(13268)
管理(13213)
农业(11836)
经济研究(10345)
财经(9545)
教育(9097)
(8953)
(8599)
金融(8599)
世界(8563)
(8450)
国际(8091)
(8083)
问题(7668)
技术(6366)
业经(5896)
统计(5232)
人口(4871)
技术经济(4820)
(4744)
资源(4710)
共检索到156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韦克  
本文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年龄组均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死亡水平越低。表明普及教育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对降低死亡率、廷长平均寿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不同文化程度人口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光辉  
本文基本使用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从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口的角度对 1981年至 2 0 0 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政府财政教育支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文章通过纳入表征教育程度的不同变量进行分析 ,指出小学、初中人口存量对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高中、大学人口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初中人口存量与资本所组成的生产投入集的配置较为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 ,但可以预期的是高中人口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逐步增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岳青,叶宜德,汪时东,汪和平,罗钰  
对两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合作医疗担心与认可,对相关机构的信任度,就诊地点、医疗保障方式及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选择等均无差异。提示,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民主意识的增强,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过程中,农民的参与十分重要,文化程度低者更需要新型合作医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福滨,刘海城,胡平  
本文通过观察粗死亡率和期望寿命余年,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特征,如城乡特征、性别特征和年龄特征等,并进一步分析了全国6大区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特征。结果表明,脑力劳动者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体力劳动者的死亡水平。文章认为,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的差异除职业因素外,还受到教育程度以及城乡、性别和地区差异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方回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新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会敏  牛叔文  杨振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磊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凌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亓昕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分析,提出了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非线性模型,用以认识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鞠艳  
《深圳市第三产业发展“九五”和2010年规划》中提出,努力实现第三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有一支能适应新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 文化程度是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分析我市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了解各行业人员素质状况,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就业人员文化层次,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三产业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发展变化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门俐俐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得以控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死亡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约为25~33‰,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