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8)
2023(10568)
2022(9174)
2021(8792)
2020(7652)
2019(18334)
2018(18080)
2017(34370)
2016(18964)
2015(21907)
2014(21881)
2013(21906)
2012(20441)
2011(18686)
2010(18929)
2009(17683)
2008(17633)
2007(15639)
2006(13422)
2005(11971)
作者
(56654)
(47635)
(47405)
(45143)
(30086)
(22918)
(21571)
(18772)
(17924)
(16941)
(16217)
(16002)
(15346)
(15111)
(15019)
(14864)
(14460)
(14092)
(13742)
(13611)
(11996)
(11903)
(11773)
(10801)
(10740)
(10719)
(10520)
(10474)
(9738)
(9598)
学科
(85591)
经济(85520)
管理(48446)
(47507)
方法(43006)
数学(39329)
数学方法(38731)
(36916)
企业(36916)
中国(23702)
(22221)
(18257)
(17858)
贸易(17847)
(17401)
(16758)
地方(16292)
业经(15203)
农业(14656)
(14094)
(11969)
(11952)
银行(11919)
理论(11758)
环境(11654)
(11592)
金融(11589)
(11423)
(10630)
财务(10590)
机构
大学(279219)
学院(277802)
(119756)
经济(117545)
管理(103989)
研究(99497)
理学(90079)
理学院(89007)
管理学(87145)
管理学院(86642)
中国(75043)
科学(62141)
(59950)
(52085)
(51215)
(50999)
研究所(47863)
中心(44824)
业大(43388)
财经(41450)
农业(40777)
(39907)
北京(38297)
经济学(38192)
(37740)
(35888)
师范(35503)
(35012)
经济学院(34626)
(31782)
基金
项目(186998)
科学(146014)
基金(136503)
研究(131935)
(121274)
国家(120387)
科学基金(101200)
社会(83505)
社会科(79225)
社会科学(79201)
(71419)
基金项目(71270)
自然(66351)
自然科(64887)
自然科学(64867)
自然科学基金(63707)
教育(61765)
(61607)
资助(58312)
编号(52131)
重点(43101)
成果(42477)
(42367)
(40798)
(38474)
课题(36857)
科研(36511)
创新(36160)
教育部(35871)
国家社会(35411)
期刊
(124577)
经济(124577)
研究(79621)
中国(52845)
学报(47295)
(46049)
科学(42882)
(38598)
管理(36250)
大学(34714)
学学(32827)
农业(31406)
教育(28000)
技术(24581)
(22823)
金融(22823)
经济研究(21624)
财经(20563)
(18777)
业经(18721)
(17784)
问题(17014)
统计(16644)
(15640)
技术经济(14698)
(14632)
世界(13867)
(13548)
国际(13526)
决策(13447)
共检索到404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亓昕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分析,提出了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非线性模型,用以认识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婷  
文章利用生命力模型分解内生预期寿命和外生损失寿命,考察了中国各地区2010年成年人口预期寿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成年人口预期寿命存在显著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梯度递减。男性内生预期寿命东西部差距较大,女性的外生损失寿命差异更明显。预期寿命相近地区的死亡模式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平均气温是对内生预期寿命影响最显著的指标,而其他经济发展因素和极端气温条件主要影响外生损失寿命。pm2.5浓度会显著影响外生损失寿命,但它对成年人口整体预期寿命的影响因选择性生存的作用而被削弱。对分地区死亡模式和影响机制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不同地区健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毅  张宁  张万月  
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的进步和遗传学的新发现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变得不确定。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089岁男性数据),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和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等方法,比较了8种目前流行的随机死亡率模型的拟合效果;同时,检验了这8种随机死亡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生物合理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Lee-Carter模型拓展而来的Age-Period-Cohort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和预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这为我国寿险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死亡率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凌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虹生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华林  李玉芳  刘若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我国人口局势的潜在新变化,人口老龄化形势可能产生微妙变化。本文采用ACF(0)模型、多人口Lee-Carter交叉分类可信度模型和单人口Lee-Carter模型预测人口死亡率,结果显示ACF(0)模型预测女性死亡率误差较小,单人口Lee-Carter模型预测男性死亡率的稳健性较好。在死亡率预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人口—发展—环境(PDE)分析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1~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时期呈现三个阶段特征,即2032年将进入超老年社会,2057年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大化,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现阶段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短期内不能扭转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的态势,长期内有一定的政策效应,但是人口老龄化在较长时期内呈加剧发展趋势,我国长寿风险敞口巨大,应充分统筹以加强长寿风险管理,防范老龄化程度超常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隐患;未来我国男性人口老龄化风险增长程度高于女性,我国应制定差异化的长寿风险管理策略,加强男性人口老龄化风险管理;我国女性老龄化风险敞口依然较大,老龄化管理策略应向女性人口倾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菲  于冷  
消费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食品消费则是消费问题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基于实地调研,分析城镇和农村地区家庭食品需求和外出就餐情况,采用QUAIDS模型,探讨家庭食品需求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家庭食品支出金额最高,为2 469.62元/月,江南地区次之,西北地区最低,为1 588.95元/月;其外出就餐支出与在家就餐支出之比分别为0.35、0.42和0.78。人均外出就餐已经占到全部就餐次数的1/5-1/4,并且每增加1次中式快餐消费,肉食类食品支出份额将增加0.19%,蔬果类食品支出份额将减少0.14%。各个地区横向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地理位置的南移,肉食类食品支出份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会敏  牛叔文  杨振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王晓军  
文章梳理了多人口Lee-Carter随机死亡率模型进展与求解中存在的问题,推导了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并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组成一个多人口群体,检验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估计方法看,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能够有效避免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参数过多导致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失效的问题,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从拟合优度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死亡率短期预测适用Joint-k模型、长期预测适用ACF(0)模型,而香港和台湾地区无论长、短期均适用ACF(0)模型;(3)从稳健性看,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在中国人口死亡率拟合中稳健性较好,且基于修匀后数据的模型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拟合优度;(4)从预测结果看,带有附加时间效应因子的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能够得到一致的死亡率预测值,结果更加符合人类死亡率变动的经验特征,弥补了单人口死亡率模型的缺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雒水稞  苏雯  高建伟  
根据人口死亡原始数据建立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往往需要进行参数调整,使其更具实用性。在Lee-Carter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中进行参数调整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对CBD模型进行参数调整的研究还不多。文章首先利用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立高龄人口的CBD模型,借助Lee-Carter模型的参数调整获取高龄人口预期寿命,然后以此为调整目标对CBD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最后,利用调整的CBD模型对未来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分析评价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领取阶段面临的长寿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