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7)
2023(15352)
2022(13355)
2021(12725)
2020(10696)
2019(24985)
2018(24328)
2017(47109)
2016(25142)
2015(28357)
2014(27876)
2013(27511)
2012(24988)
2011(22497)
2010(21814)
2009(19943)
2008(19190)
2007(16126)
2006(13808)
2005(11924)
作者
(69362)
(57927)
(57255)
(54553)
(36879)
(27548)
(26258)
(22796)
(21931)
(20188)
(19626)
(19429)
(18127)
(18003)
(17908)
(17573)
(17243)
(17104)
(16559)
(16486)
(14041)
(14029)
(13892)
(13097)
(12812)
(12793)
(12596)
(12428)
(11435)
(11323)
学科
(101547)
经济(101431)
管理(75291)
(72219)
(61237)
企业(61237)
方法(51414)
数学(45509)
数学方法(44967)
(28090)
中国(27075)
(25702)
业经(21841)
(19710)
(19648)
贸易(19638)
(19407)
财务(19335)
财务管理(19300)
(19173)
企业财务(18423)
(17713)
农业(17191)
地方(17179)
(15710)
技术(15580)
理论(15548)
环境(15465)
(14299)
银行(14265)
机构
大学(353890)
学院(350283)
(145818)
管理(144668)
经济(143136)
理学(127145)
理学院(125850)
管理学(123725)
管理学院(123106)
研究(114121)
中国(86227)
(74289)
科学(69111)
(64555)
(55049)
财经(53583)
(51850)
中心(51836)
业大(51100)
研究所(50596)
(49267)
北京(46721)
(46309)
经济学(44521)
(44198)
师范(43799)
(41846)
农业(40715)
财经大学(40526)
经济学院(40322)
基金
项目(248814)
科学(197642)
基金(184803)
研究(180795)
(160773)
国家(159511)
科学基金(138725)
社会(116379)
社会科(110465)
社会科学(110438)
基金项目(98279)
(93347)
自然(90976)
自然科(88964)
自然科学(88942)
自然科学基金(87369)
教育(83238)
(79617)
资助(76565)
编号(72344)
成果(57010)
(56424)
重点(54894)
(51780)
(51435)
教育部(49031)
国家社会(48742)
课题(48336)
创新(48325)
科研(48038)
期刊
(146315)
经济(146315)
研究(99393)
中国(58417)
学报(53498)
管理(52036)
科学(50427)
(49302)
(45677)
大学(41546)
学学(39076)
教育(33742)
农业(32476)
技术(29896)
(26694)
金融(26694)
财经(25755)
经济研究(24712)
业经(23111)
(21957)
问题(19102)
(17562)
图书(17441)
技术经济(16688)
理论(16659)
科技(16097)
(15913)
统计(15739)
(15520)
资源(15230)
共检索到489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熊义明  陈欣  陈普  许红伟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大量进行股票送转的动机,学术界尚存争论。本文将不同送转理论纳入同一个计量模型,利用2006~2010年进行高送转公司的样本对不同送转理论进行了验证,为解决关于股票送转动机的争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实证结果支持了"最适价格假说"与"股本扩张假说",而拒绝"信号传递假说"、"价格幻觉假说"与"股利迎合假说"。此外,本文模型对高送转公司的预测准确度达90%,基于模型预测建立高送转公司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取较稳定的超额收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钱学宁  尹中立  
2015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公布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实施"高送转"分配方案(一般把10股送10股或转增10股及以上数量的称为"高送转")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达335家,创历史新高(2014年度有303家上市公司推出了高送转分红方案),尤其是10股送转20股及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只有2家公司实施了10股送转20股及以上的分红方案,2014年有9家公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凤鸣  喻国平  卢致昱  邹朋飞  
上市公司高送转是陷阱还是馅饼,关系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A股市场高送转预案公告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板块不同送转比例的市场效应。研究发现:所有股票在高送转预案公告前后,均存在显著为正的累计超额收益,但并不存在显著的板块差异;累计超额收益主要产生于高送转预案披露前;上市公司高送转给普通投资者的大概率不是馅饼,而是陷阱。本文结论为监管层出台相关规范高送转行为和内部人减持行为的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邹扬虎  蔡雪莹  
"高送转"作为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一种方式受到企业管理层、投资者的追捧,其主观认为高送转具有降低股价以吸引更多资金、改变股票流动性的优势,且送股和转股比例日益攀升。然而高送转并不能对普通投资者的实际利益产生有利作用,更无法推动公司的实质性经营。本文简要概述吴通控股公司"高送转"情况,从外部因素与内部需求两方面分析该公司"高送转"行为的可能动机,并对实行"高送转"后的市场反应及前后业绩进行再分析,由此得出相关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龚慧云  
本文运用股利迎合理论,在对股利溢价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即将其定义为送转股公司与纯派现公司的平均市值账面比(M/B)的差值,利用Logistic模型以及多元回归模型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是否存在理性迎合投资者热衷送转股的股利偏好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股利需求不仅对公司送转股概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其送转股比例的高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因此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确实存在理性迎合投资者热衷送转股的股利偏好的行为,而迎合的目的,则是追求公司短期股价最大化,以获取股利溢价。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汤伟  李国民  
我国上市公司热衷"高送转"股利政策的现象,历年来备受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会计和税法角度对"高送转"股利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能够从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等层面对"高送转"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理性投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国富  
送、转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重要形式,有其产生的制度背景,集中体现在股权分置与流通股高溢价发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有迎合市场的动机。随着股票市场投资日趋理性,送、转股的信号传递与提高股票交易流动性的作用将加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酒莉莉  刘斌  李瑞涛  
与国外公司注重现金分红不同,基于数字游戏的高送转乱象长期充斥着中国资本市场。由于高送转往往伴随着股价大幅上涨,而股价的暴涨、暴跌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暴跌带来的股价崩盘风险更是给投资者财富带来巨大冲击和破坏。因此,从股价崩盘风险角度探究高送转乱象可能对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的迎合理论,研究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分析师关注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司基本面、外部市场态势和投资者注意力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以2006年至2015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软件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Heckman两阶段法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送转不仅没有降低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反而显著增加了股价在未来发生暴跌的可能。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框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是管理层迎合投资者非理性偏好行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师关注能够显著缓解这一关系。当公司的估值风险高、送转能力差以及市场处于牛市、投资者注意力较高时,高送转对未来股价崩盘的诱发效应更为明显,说明较差的公司基本面和较热的市场环境对高送转的未来崩盘效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研究发现,普通送转并没有诱发公司未来股价崩盘的可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高送转带来的未来股价崩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送转行情虽然可以短暂刺激股价上涨,但它绝不是拉升股价的良药,上市公司采用高送转提升股价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饮鸩止渴"。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高送转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为监管机构加强对高送转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文锋  洪雪珍  
本文选取2010-2015年年报发布股利分配预案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每10股送转10股及以上的公司作为"高送转"公司,研究"高送转"行为动机。本文构建Logit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越高,采用定向增发以及高管减持,上市公司越有可能进行"高送转",而净利润增长率对"高送转"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上市公司选择"高送转"的动机是利用"高送转"降低股价以及投资者对"高送转"的非理性偏好,使得更多的人进入股票市场,推高股票价格,从而有利于参与定向增发的人员以较高价格退出市场获取利益以及为高管减持套现。最后本文从投资者、上市公司和监管者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冯科  刘宏  何理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股利分配时,大量采取高送转的方式。本研究通过对578家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高送转对盈利的信号效应的分析,揭示了高送转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进行高送转对公司未来的盈利信号较弱,高送转并不意味着未来盈利的高增长。只有现金红利增加的高送转传递了上市公司未来业绩良好的信号,而现金红利不变和现金红利减少的高送转不是未来盈利良好的信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戚拥军  宋梦佳  钟海燕  
本文以2013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以2010-2014年为研究期间,分析和比较了高管减持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送转比例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高管减持公司的送转比例均高于未减持公司,并且其减持规模越大,公司送转比例就越高。特别是创业板公司,不仅其送转比例显著高于中小板公司,而且高管减持对其送转比例的影响程度也明显高于与之类似的中小板公司。本文以期为证监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公司财务行为和高管人员交易行为的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亮龙  
本文以2009年和201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内部治理对上市公司送转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实施送转行为的可能性呈现倒U型的关系。股权制衡度和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实施送转行为。同时还发现,流通股比例与送转行为可能性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对上市公司选择送转行为的动机无显著影响,董事长与总经理为同一人时上市公司实施送转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内部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的送转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慧玲  吕硕夫  
股利政策的重要性对于上市公司不言而喻,但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高送转"的股利政策,这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和证券市场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高送转"为研究对象,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方式。选取我国历年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从股权角度阐述股权结构对"高送转"股利政策的可能影响。将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权结构对"高送转"股利政策的具体影响情况和方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婷  纪彰波  尹金辉  
高送转一直是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热门概念。为探究高送转对股票价格的真实影响,本文借鉴随机干预实验思想,从反事实框架出发,筛选出高送转股票的对照组,分离出高送转效应。本文利用创业板2013-2015年的数据,通过事件研究法,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高送转公告之前,高送转股票短期内具有更高收益;在高送转公告之后,短期内高送转股票与对照组在收益率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在中长期,相较于对照组股票,高送转股票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证实了高送转确实向市场传递了公司未来盈利的信号,高送转效应并非完全源于非理性炒作,具有其价值基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车仲春  赵育新  关爽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偏好"高送转"政策,市场对于"高送转"政策也是极力追捧,投资者对"高送转"概念股进行盲目投资,这可谓中国股市的"股利之谜"。对此,理论界一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试图从高送转的先决条件、动机、市场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趋势与特征的分析,以反映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政策的全貌,给理论界与实务界以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