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81)
- 2023(14617)
- 2022(12425)
- 2021(11767)
- 2020(10026)
- 2019(23025)
- 2018(22444)
- 2017(43082)
- 2016(22902)
- 2015(25796)
- 2014(25283)
- 2013(24948)
- 2012(22628)
- 2011(20249)
- 2010(19825)
- 2009(18413)
- 2008(18130)
- 2007(15432)
- 2006(13152)
- 2005(11770)
- 学科
- 济(95918)
- 经济(95778)
- 管理(74328)
- 业(69461)
- 企(59241)
- 企业(59241)
- 方法(48254)
- 数学(43442)
- 数学方法(43039)
- 财(31073)
- 中国(25849)
- 农(23822)
- 制(22595)
- 务(20573)
- 财务(20527)
- 财务管理(20482)
- 业经(20267)
- 企业财务(19604)
- 贸(18912)
- 贸易(18899)
- 易(18505)
- 体(15869)
- 银(15758)
- 银行(15738)
- 农业(15528)
- 融(15506)
- 金融(15503)
- 学(15120)
- 行(14943)
- 环境(14005)
- 机构
- 大学(323691)
- 学院(320219)
- 济(142946)
- 经济(140591)
- 管理(129889)
- 理学(113356)
- 理学院(112285)
- 管理学(110733)
- 管理学院(110122)
- 研究(104215)
- 中国(82521)
- 财(68616)
- 京(65913)
- 科学(57991)
- 财经(55076)
- 经(50533)
- 所(49513)
- 中心(48620)
- 农(46536)
- 经济学(45796)
- 研究所(44665)
- 江(44337)
- 业大(43741)
- 财经大学(41542)
- 经济学院(41356)
- 北京(41185)
- 院(37780)
- 范(37376)
- 师范(36979)
- 农业(36374)
- 基金
- 项目(219870)
- 科学(176947)
- 基金(166652)
- 研究(160542)
- 家(144692)
- 国家(143578)
- 科学基金(125506)
- 社会(107677)
- 社会科(102398)
- 社会科学(102377)
- 基金项目(87643)
- 省(81242)
- 自然(80372)
- 自然科(78629)
- 自然科学(78608)
- 自然科学基金(77280)
- 教育(74236)
- 划(69696)
- 资助(68104)
- 编号(61967)
- 部(51619)
- 成果(50151)
- 重点(49259)
- 国家社会(46526)
- 创(46497)
- 教育部(45581)
- 制(45491)
- 发(45465)
- 人文(43861)
- 创新(43632)
- 期刊
- 济(145555)
- 经济(145555)
- 研究(93330)
- 中国(58377)
- 财(55707)
- 管理(48725)
- 学报(45277)
- 科学(43990)
- 农(41215)
- 大学(36179)
- 学学(34442)
- 融(31315)
- 金融(31315)
- 财经(28185)
- 农业(27902)
- 教育(26397)
- 技术(26372)
- 经济研究(24801)
- 经(24106)
- 业经(21717)
- 问题(19385)
- 贸(17769)
- 业(16162)
- 世界(15888)
- 国际(15354)
- 统计(15227)
- 技术经济(15020)
- 财会(14859)
- 理论(14728)
- 版(14231)
共检索到462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万寿义 徐圣男
已有研究发现,成本费用随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费用因业务量增加而上升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费用降低的速度。本文将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按照实质控制人性质的不同,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分别对其2004年—2010年的财务数据检验后发现:(1)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销管费用均存在费用粘性行为;(2)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程度要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3)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程度有所提高,非国有上市公司提高幅度较大;(4)资本密集度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相比较而言,国有上市公司受其影响较强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寿义 徐圣男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0-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分别对其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费用粘性现象进行了回归检验。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同的成本费用的费用粘性现象的表现不同;而且在营业收入变动的不同幅度间,各种成本费用的费用粘性现象呈现不同的规律。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马超
本文采用2004~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金字塔控股结构所带来的两权分离度与股利的相关关系来探究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的公司进行股利分配的动机,同时研究了在股利分配动机不同时外资股东对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国有控股公司的股利分配水平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而其高股利分配的动机源于利用股利作为掩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面具";这一动机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不显著。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外资持股通过降低股利分配水平的方式抑制了公司掩饰掏空的动机,且英美法系股东的这一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静 王成方
并购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配置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本文研究了最终控制人性质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并且探讨最终控制人性质对企业并购影响在不同市场化进程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生并购概率、次数和金额都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随着市场化指数增加,非国有控股公司发生并购概率、次数和金额都提高得更多。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提供重要的依据,也可以为证券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为投资者和并购参与者提供经验认识。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市场化进程 企业并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志斌
笔者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研究了内部控制的溢出效应,认为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和自律系统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有着正向影响,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国有控制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优于非国有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对国有控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强于非国有企业是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青原 陈超 赵曌
结合Bushman和Smith的研究框架与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私人产权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性在它们间无明显差异;会计信息质量与私人产权控股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但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负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加快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系统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资本配置中的作用。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最终控制人 上市公司投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彦文 王玉刚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减少的幅度,这种费用粘性行为与认为成本和业务量成线性比例的传统成本理论相矛盾。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234家上市公司1994-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是从行业还是整体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收入和费用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费用较收入增长得更快。(2)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且除家电行业费用粘性随着时期的延长而显著减弱和石油化工行业不明显外,中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随着检验期的延长而增强。(3)宏观经济增长、资本密集程度和历史费用三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整体的费用粘性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且对费用粘性效果的贡献随着时期的...
关键词:
费用粘性 中国上市公司 存在性 影响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崔秀梅 刘静
以我国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4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差异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在不同产权类型最终控制人的公司中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倾向于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市场化程度的这种影响,对于非强制性社会责任,在国有产权控制和非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强制性社会责任,在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更为明显。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最终控制人 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善冲 王晋珍 林亚囡
代理问题是费用存在"粘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缓解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那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抑制费用粘性呢?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费用粘性。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费用粘性程度不同,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费用粘性更大,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企业更为显著。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桂春 叶陈刚 邹亚生
对审计质量、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著程度高的事务所审计与内部控制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高,但在规模相同的条件下,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反而更高;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经过行业专著程度高的事务所审计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更高。另外,高质量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存在自选择问题,在运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了自选择偏差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石水平 邵梦姝
文章以我国2009—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审计质量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具有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作用;在考虑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后,在非政府控制企业中,外部审计的这种约束作用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审计质量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审计质量 控股股东 代理成本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振洋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市场化指数中的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对不同费用类型影响以及对不同产权性质影响的差异性。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所在地要素市场化程度对费用粘性具有显著影响;市场化指数对不同类型费用的粘性影响有差异,对销售费用粘性的影响比对管理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加显著;市场化指数对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丹 陈俊涛
本文分析审计师的有限理性经济人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以A+H股公司的审计师为例,对比分析其审计的A+H股公司与A股公司的审计质量。为克服事务所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引入市场环境、市场集中度指标及企业性质作为外生的工具变量。研究结果显示相对A股公司,经审计师审计的A+H股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更低,表明审计师对A+H股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高于A股公司。进一步地,无论是四大审计师还是本土审计师,这种审计质量差异都存在。这意味着审计师具有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面对不同的制度环境约束,审计服务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相关制度约束,增加审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从而抑制审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房曼 杨凤
文章根据前人对费用粘性的分析方法,利用2007—2011年的76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观测数据验证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的行为。为了找出影响费用粘性行为的因素,分别利用两个外部因素: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两个内部因素:股权集中度与自由现金流量来验证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与费用粘性为负向关系,而股权的集中可以降低费用粘性,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则会增大费用粘性行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吴彧妮 雷倩华
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跨行业经营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产权性质下这种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越不倾向于跨行业经营,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跨行业经营的行为。但是这种抑制作用仅体现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影响其跨行业经营。本文进行内生性检验和安慰剂测试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产权性质 跨行业经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控制人性质与支持程度关系研究——基于ST公司摘帽的经验证据
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现金股利行为——来自中国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融资融券能抑制企业费用粘性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成本粘性、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风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多少?——基于全流通时代的经验证据
最终控制人性质、审计行业专业性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控制人特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投资效率、费用粘性与货币政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实际控制人性质与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基于公司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