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7)
2023(13839)
2022(11882)
2021(11462)
2020(9569)
2019(22453)
2018(21900)
2017(42848)
2016(22951)
2015(26147)
2014(25833)
2013(25841)
2012(23740)
2011(21273)
2010(21347)
2009(20094)
2008(18942)
2007(16501)
2006(14717)
2005(13397)
作者
(64321)
(53061)
(52586)
(50276)
(33919)
(25356)
(24086)
(20718)
(20303)
(18988)
(18130)
(17915)
(16868)
(16526)
(16433)
(16395)
(15770)
(15394)
(15158)
(15154)
(13134)
(12906)
(12706)
(12011)
(11805)
(11761)
(11748)
(11562)
(10589)
(10441)
学科
(92124)
经济(92008)
管理(68235)
(67656)
(57465)
企业(57465)
方法(42510)
数学(37188)
数学方法(36800)
中国(32182)
(28382)
(28081)
金融(28080)
(26808)
银行(26776)
(25775)
(24014)
(21726)
业经(20724)
(19908)
财务(19839)
财务管理(19804)
(19141)
贸易(19124)
企业财务(18951)
(18712)
地方(18475)
(17750)
农业(16126)
理论(14956)
机构
大学(323743)
学院(320396)
(136008)
经济(133235)
管理(128612)
理学(110698)
理学院(109548)
研究(109212)
管理学(107926)
管理学院(107365)
中国(90837)
(69601)
(63791)
科学(63781)
(54277)
财经(51189)
中心(50872)
研究所(49098)
(46693)
(46205)
北京(45249)
(44458)
业大(43348)
经济学(41869)
(40684)
师范(40379)
(39224)
财经大学(38376)
经济学院(37811)
(37340)
基金
项目(213813)
科学(168681)
研究(159358)
基金(157203)
(135555)
国家(134440)
科学基金(115943)
社会(101423)
社会科(96265)
社会科学(96239)
基金项目(83435)
(79861)
自然(74154)
自然科(72450)
自然科学(72434)
教育(72184)
自然科学基金(71148)
(67910)
资助(65733)
编号(64593)
成果(53317)
(48662)
重点(47359)
(45204)
(44471)
课题(43695)
教育部(42404)
国家社会(41954)
创新(41430)
人文(41145)
期刊
(146166)
经济(146166)
研究(100796)
中国(60354)
(49379)
管理(47440)
学报(46284)
科学(44004)
(43404)
金融(43404)
(42220)
大学(35610)
学学(33335)
教育(32692)
农业(28951)
技术(25550)
财经(25507)
经济研究(23803)
业经(21824)
(21719)
问题(19130)
理论(17166)
(16807)
图书(16275)
实践(15377)
(15377)
国际(15328)
(15236)
技术经济(15229)
世界(15094)
共检索到482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刚  刘星  闵志慧  
在把这种不是为了寻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投资者投资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而是为了攫取公司利益相关者(公司流通股股东、债权人、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不计成本和风险的融资行为界定为"恶意"融资后,用实证方法描述了"恶意"融资的表现,并认为大股东进行利益攫取、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制度和政策不健全是上市公司恶意融资的原因。最后指出恶意融资会产生资本配置效率低下、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影响,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如飞  王艳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恶意融资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发生恶意融资的可能性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显著的相关性。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规模越大,公司发生恶意融资的可能性越大;相反,法人股比例、独立董事规模对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天明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上市公司圈钱的真实意图日益明显,造成资本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被恶意滥用,而其他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科学合理使用资本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真正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黎精明  田笑丰  高峻  
恶意再融资是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囿于监管者视角,鲜见基于投资者视角所做的研究。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表现形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中部四省投资者做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本文归纳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恶意的12种主要表现形式,发现"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计划推出前1年给高管发放巨额薪酬"等6种行为是典型恶意行为。进一步地,本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是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企业内外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寻租活动的"理性"选择;现有的再融资审核监管程序对抑制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行为作用有限;虽然恶意再融资行为对公司业绩具有负面影响,但在再融资监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潘克勤  
笔者采用2003年~2008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财务年报恶意补丁出现几率及对债务融资契约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备越高级别的政治身份,则上市公司发布恶意财务年报补丁的现象越少;上市公司发布了恶意财务年报补丁,则下年贷款规模明显下降,但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身份对上述负面影响有明显减弱,说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的政治关联增强了上市公司出于维护潜在竞争优势的自我约束治理,从而增强了债务诚信,促进了债务契约签订。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邱大梁  陈剑  
本文对以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或者直接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为目的进行的收购做简要分析。主要问题有:收购人以虚假材料骗取收购资格;以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操纵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数据,骗取再融资并予以侵占;炒作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等获取非法利益等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黎精明  
恶意再融资是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基于投资者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恶意表现形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投资者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归纳了为多数投资者认可的12种再融资恶意表现形式,认为"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计划推出前1年给高管发放巨额薪酬"等6种行为是典型的恶意行为。研究结论有利于把握投资者的关注重心和利益诉求,有利于证监部门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再融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小义  刘晓剑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 ,其资产重组的行为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本文针对目前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恶意重组经济行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且分析了恶意重组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条件及环境。最后提出了防范与制约这类经济行为的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胜  
本文利用中国A股样本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新股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无论是以配股还是增发形式发行新股,高溢价的新股未来的盈利能力不高于甚至低于低溢价的新股,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新股定价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不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行的新股定价方法存在着局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世荣   傅承  
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的各项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对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处理融资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通过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融资结构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制度,而且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决定影响。通过证券市场的发展,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的关键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化与发展;其中包括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创新,改善证券市场效率以及注重资本市场的结构平衡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孔小红  
“恶性再融资”包括,融资准备阶段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再融资成功后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无需再融资却有意“圈钱”和采用其他手段非法融取资金。其产生的原因为,利益驱使、监督制约不力、市场约束机制的弱化、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因此需要从完善公司监督体系、健全现金分红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平等再融资资格、精准再融资准入门槛、完善再融资渠道、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加强法规建设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丁启丹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的扩大,在融资类型的选择上,上市公司普遍趋向于通过股权融资进行融资,这与"融资顺序"理论相违背。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除公司治理结构缺陷、资本市场不发达、股权融资软约束等因素外,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所采用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亦存在内在缺陷。为此,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考核时采用新的考虑股权融资成本的业绩评价指标EVA,将有助于纠正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伟彬  
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本融资偏好问题的重新审视,我们发现:(1)如果将短期债务考虑在内并剔除首次公开募股的影响,股本融资偏好就不复存在;(2)在企业债务比率的调整过程中,融资缺口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企业特征因素,这意味着顺序偏好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的融资行为;(3)股票市场状况和政府管制政策会对企业外部融资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上经验证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并不像原先所想的那样独特,主流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企业的债务政策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冬青  宋逢明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行为。本文基于现金流量表数据,研究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内部融资的相对偏好程度。研究发现,2000年上市的公司在2000~2003年的融资行为和199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在1998~2003年的融资行为都不支持股权融资偏好,除个别年份外,在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中,内部融资或者借款融资高于股权融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冉光圭  
本文选用沪、深股市4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用样本公司2006~2008年连续三年的截面数据对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社会公众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应付债券比例、长期负债比率、流动负债比率与公司治理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借款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