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2)
2023(9215)
2022(7908)
2021(7461)
2020(6347)
2019(15015)
2018(14477)
2017(27392)
2016(14944)
2015(17279)
2014(17345)
2013(17596)
2012(16677)
2011(15388)
2010(15195)
2009(14414)
2008(14382)
2007(12737)
2006(10958)
2005(10089)
作者
(45232)
(38201)
(38037)
(36563)
(24205)
(18496)
(17342)
(14944)
(14351)
(13311)
(13190)
(12630)
(12282)
(12235)
(12072)
(12010)
(11556)
(11289)
(11031)
(10913)
(9484)
(9390)
(9281)
(8709)
(8662)
(8514)
(8381)
(8266)
(7771)
(7662)
学科
(70419)
经济(70355)
(37570)
管理(37493)
方法(33174)
数学(30206)
数学方法(29991)
(27445)
企业(27445)
中国(20732)
(19721)
(15736)
贸易(15729)
(15365)
(15363)
(13821)
地方(13329)
农业(12937)
业经(12858)
(12326)
(10451)
银行(10416)
环境(10233)
(10097)
金融(10095)
(10036)
(9753)
(8610)
(8534)
(8460)
机构
大学(227843)
学院(224162)
(103016)
经济(101256)
研究(85592)
管理(82084)
理学(70552)
理学院(69621)
管理学(68550)
管理学院(68117)
中国(64919)
科学(51681)
(49093)
(44647)
(43942)
(43078)
研究所(40936)
中心(38006)
财经(35469)
农业(34374)
业大(34317)
经济学(33953)
(32453)
(32292)
北京(31482)
经济学院(30768)
(29760)
(29593)
师范(29321)
科学院(27144)
基金
项目(148617)
科学(116657)
基金(110087)
研究(106149)
(97884)
国家(97177)
科学基金(81058)
社会(69339)
社会科(65833)
社会科学(65811)
基金项目(57626)
(54711)
自然(51316)
自然科(50153)
自然科学(50136)
自然科学基金(49287)
教育(48076)
(48006)
资助(45585)
编号(41002)
(34785)
重点(34504)
成果(33675)
(33135)
(30425)
国家社会(30167)
中国(30026)
教育部(29457)
科研(28822)
课题(28822)
期刊
(108938)
经济(108938)
研究(67661)
中国(43711)
(39003)
学报(38181)
科学(34887)
(33237)
管理(28436)
大学(27959)
农业(26729)
学学(26345)
(19774)
金融(19774)
教育(19761)
经济研究(18907)
技术(18245)
财经(18015)
(16392)
(15703)
业经(15375)
问题(15296)
(14692)
世界(13234)
国际(12745)
技术经济(11981)
资源(11329)
统计(11256)
(11128)
理论(9824)
共检索到334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绍熹  刘帅  
本文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的时空差异和生产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生产重心的变化轨迹。基于2001—2019年的数据,计算了三大平原12个省份的玉米区位熵指数,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重心经历了从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东北平原的转移;自然因素、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政策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议政府针对主产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同时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欢  王全忠  周宏  
基于空间计量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域Moran’s I指数考察1985—2012年中国省际玉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生产重心北移明显;玉米与替代农作物亩均净收益差值、农业技术、畜牧业发展、交通运输与政策对本区域玉米播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非农收入对玉米生产布局扩大的消极影响主要作用在邻接省份。各影响因素效应的局部性特征致使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发生变化。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生产空间关联性,制定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跨区域粮食调配,确保粮食区域间的供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俊峰  
中国玉米的国际贸易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起伏较大,没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预期。本文主要就中国玉米贸易政策的变迁过程、影响因素及得失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指出贸易限制措施的利弊与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宗辉  蔡鸿毅  陈珏颖  刘合光  
[目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价格及供需关系产生影响之外,并在更深层次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方法]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文章首先应用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1997—2015年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板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农户的以往决策、农业技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市场粮食价格指数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致使中国玉米种植布局发生变化。[结论]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产业空间之间的联动性,出台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支持办法,稳定省域之间粮食的供求关系,切实做好跨区域粮食调配工作,实现我国粮食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延景  肖海峰  
[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研究表明,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四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鸿  吴頔  
基于1991—2011年甘肃省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以雨养旱作农业技术革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视角,在对玉米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构建关于玉米产量及其10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度模型,分2个时段对玉米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甘肃省玉米产量出现突发性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反映该技术的指标——地膜玉米覆盖面积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首要因子,对甘肃省玉米生产空间格局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满德 刘娟伶 刘 超  
伴随近年玉米进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已由玉米净出口国逆转为净进口国。分析表明,我国玉米进口正经历由供需驱动向价格驱动转变;2009年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供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为稳定市场预期驱动了进口增长;但自2012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国外玉米价格优势则驱动着我国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进一步增加。伴随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国内玉米价格逐渐与国际价格接轨,未来我国玉米不会出现大量进口现象。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倪印锋  王明利  
为促进粮改饲政策试点更好地开展,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由"粮食+经济"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草料"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以青贮玉米(Zea mays)产业为例,综合运用产业集中率、重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模型和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演变动因。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青贮玉米产业集聚程度非常高,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三阶段特征;产业重心位置相对稳定,产业发展在空间上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从全局来看,青贮玉米的生产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从局域来看,存在显著的"北高南低"集聚规律性,且局域正向集聚过程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青贮玉米产业时空格局演变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小,而政策、经济效益、市场以及农业科技等成为影响其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青贮玉米产业的发展及其时空演变与奶业发展密切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唯实  
文章以增量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了中国的软投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应用增量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1997~2007年间的软投入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1997~2007年间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改善,相关产业结构相对比例发生了变动。同时对此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评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芳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取2004—2008年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吉林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显著,但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通过对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发现: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吉林玉米生产经济效益在四个样本中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收益水平。本文最后提出增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柴斌锋  郑少锋  李哲  
运用成本分解模型测算成本要素对我国玉米生产成本地区间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用工作价、种籽秧苗费、间接费用和化肥费对各地区的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各地区资源、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各因素的作用力大小方向不一。因此,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发展土地利用率高和劳动集约型的玉米生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建辉  马林  王激清  王方浩  马文奇  张福锁  
采用物质流和养分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沿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到玉米消费过程,研究氮、磷养分流动;以2004年为例,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消费过程中氮、磷养分流动特点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004年玉米生产投入化肥氮(N)549.6×104t、磷(P2O5)211.2×104t;共收获养分氮(N)342.9×104t、磷(P2O5)139.4×104t,其中75%的氮和68%的磷被利用,最终进入家庭的氮占22.3%,磷为15.0%;秸秆中氮的还田率只有47%,磷的较高,在80%左右,可见秸秆还田是归还土壤磷的有效措施。玉米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资源,2004年生产1t玉米养分,消耗的化肥氮、磷养分相当于煤5.2t...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正雷  程家昌  李艳梅  刘玉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 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 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 809.1kg/hm2,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