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4)
2023(7573)
2022(6303)
2021(6020)
2020(4948)
2019(11593)
2018(11222)
2017(21196)
2016(11127)
2015(12390)
2014(12100)
2013(12336)
2012(11540)
2011(10749)
2010(10572)
2009(9620)
2008(9398)
2007(7881)
2006(7099)
2005(6724)
作者
(32237)
(27007)
(26919)
(25734)
(17369)
(12953)
(12216)
(10478)
(10387)
(9482)
(9266)
(9124)
(8711)
(8684)
(8655)
(8586)
(8100)
(7888)
(7825)
(7405)
(6946)
(6438)
(6396)
(6156)
(6012)
(5976)
(5871)
(5454)
(5341)
(5327)
学科
(54069)
经济(54018)
管理(26177)
(23689)
方法(21916)
数学(20010)
中国(19933)
数学方法(19849)
(18104)
企业(18104)
(12134)
贸易(12127)
(11864)
(11499)
地方(11457)
(11090)
(10217)
(9913)
业经(9547)
环境(7880)
(7761)
银行(7739)
产业(7689)
(7567)
(7461)
(7413)
金融(7412)
农业(7327)
(7033)
(6722)
机构
大学(165756)
学院(160902)
(76661)
经济(75319)
研究(65620)
管理(59241)
理学(50946)
理学院(50206)
中国(49975)
管理学(49454)
管理学院(49129)
科学(38505)
(36823)
(32518)
(32018)
研究所(30002)
中心(28310)
财经(26129)
经济学(25958)
(24294)
(24204)
(24006)
北京(23789)
经济学院(23367)
(22447)
师范(22241)
(22218)
业大(20917)
科学院(19870)
财经大学(19720)
基金
项目(111373)
科学(90189)
基金(86040)
研究(78612)
(76671)
国家(76221)
科学基金(65144)
社会(54142)
社会科(51553)
社会科学(51541)
基金项目(45038)
自然(41598)
自然科(40741)
自然科学(40730)
自然科学基金(40031)
(38137)
资助(35311)
教育(34940)
(34801)
编号(28189)
(26441)
重点(26111)
(24703)
国家社会(24491)
中国(24306)
成果(22770)
教育部(22761)
(22530)
创新(21426)
科研(21315)
期刊
(79957)
经济(79957)
研究(53380)
中国(31338)
科学(25429)
学报(25051)
管理(22116)
(22063)
(20321)
大学(18928)
学学(17859)
经济研究(14860)
农业(14036)
(13913)
金融(13913)
财经(13484)
教育(12954)
问题(12578)
技术(11939)
(11898)
(10962)
世界(10355)
业经(9899)
国际(9851)
(9173)
资源(8878)
技术经济(7829)
统计(7820)
现代(7616)
城市(7325)
共检索到244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初楠臣  郭晶鹏  姜博  朱亮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余运江  
文章基于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利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测度197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发展趋势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规模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1979—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最快,2018年增长速度放缓。(2)空间结构方面,三大城市群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现象,城市群内部呈现明显的中心性效应。此外,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内部均呈现出清晰的等级差异特征,京津冀城市群"断层"现象凸显,长三角、珠三角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等级梯度。(3)网络格局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格局异质性明显,京津冀呈现石家庄—北京—天津的倒"V"型格局;长三角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轴式框架,一核多轴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呈现以广州为核心,广州—佛山、广州—深圳为主导的"一核两带"格局。(4)影响因素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人口因素、地理距离对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典型的城市群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洁  吝涛  张国钦  李新虎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伟军  李婷  吴义东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研究了2007~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及其空间网络。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网络逐步从分割走向融合,且上海在整个金融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从局部来看,城市群内部金融集聚网络的结构差异明显,京津冀表现为主次型单一结构,北京位于绝对核心;长三角为多中心均衡结构,且江苏的金融中心程度明显高于浙江;珠三角为穗深双核结构,深圳的上升趋势明显。据此,应基于城市群金融集聚网络的不同特征,差异化地整合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区域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选择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并阐释了区域内服务业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构建的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判定系数显示拟合效果较好;②根据分维值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并且比较稳定,首位城市上海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结构体系并不均衡,由于高位序城市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惯性优势,目前的结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③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服务业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理论地位与实际较为接近,并且北京显示出明显的集聚作用,而广州的区域服务业中心性地位面临弱化的威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朱永磊  种照辉  
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可达性影响城市人口增长。1997-2011年,在铁路提速的影响下,城市可这性每提高1%,可引起城市人口增长0.67%。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对城市化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高速铁路密集区域的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具有差异性;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的城市等级一规模结构将呈橄榄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小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的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李经龙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宁  
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当下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文章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等指标,从整体网络、节点网络和空间聚类3个维度剖析我国主要城市群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的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整体上与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存在较大联系;(2)人口流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城市主要为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受益人口流动城市易受限流动人口,人口流出城市则不受局限;(3)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聚类划分不以城市群为单位,板块划分影响因素由单个城市决定,板块整体上呈结构性城市分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刚  王光辉  刘勇  吴清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娜   杨世伟   陈文晖  
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丹  杜吴鹏  高庆先  师华定  轩春怡  
利用2001年-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9个代表城市近10年的每日API数据,研究了各个城市群和城市API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统计了每年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的天数,结果表明:近10年三大城市群代表城市的API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API最高,下降也最为明显,而珠三角城市群API最低,下降最不显著;各城市年均和季节API随纬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城市群内部距离海洋近的城市API较低;三大城市群API呈现冬春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和石家庄近10年年均污染天数最多,珠海污染天数最少,2001年-2008年三大城市群城市间的污染天数差距较大,2008年之后污染天数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