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5)
- 2023(11096)
- 2022(9090)
- 2021(8296)
- 2020(6572)
- 2019(15049)
- 2018(14242)
- 2017(26541)
- 2016(14141)
- 2015(15760)
- 2014(15419)
- 2013(15747)
- 2012(15054)
- 2011(14000)
- 2010(13921)
- 2009(12378)
- 2008(12065)
- 2007(10361)
- 2006(9297)
- 2005(8474)
- 学科
- 济(70867)
- 经济(70802)
- 管理(41285)
- 业(36456)
- 企(27621)
- 企业(27621)
- 方法(27431)
- 数学(24717)
- 数学方法(24475)
- 中国(23230)
- 环境(17331)
- 农(16754)
- 学(15516)
- 技术(14776)
- 地方(14463)
- 贸(14147)
- 贸易(14139)
- 易(13729)
- 业经(12589)
- 财(12010)
- 农业(11538)
- 制(10764)
- 划(10438)
- 发(10103)
- 融(9870)
- 金融(9868)
- 和(9779)
- 银(9563)
- 银行(9527)
- 行(9310)
- 机构
- 大学(217726)
- 学院(214280)
- 济(99596)
- 经济(97835)
- 研究(85597)
- 管理(79465)
- 理学(68796)
- 理学院(67848)
- 管理学(66762)
- 管理学院(66370)
- 中国(61927)
- 科学(51581)
- 京(47522)
- 所(43113)
- 财(39876)
- 研究所(39848)
- 农(37241)
- 中心(36429)
- 财经(32833)
- 经济学(32693)
- 业大(31975)
- 院(31330)
- 江(30510)
- 经(30286)
- 北京(30059)
- 经济学院(29628)
- 农业(29224)
- 范(29208)
- 师范(28928)
- 科学院(26317)
- 基金
- 项目(151292)
- 科学(121640)
- 基金(114950)
- 研究(106483)
- 家(103160)
- 国家(102513)
- 科学基金(87153)
- 社会(72504)
- 社会科(69146)
- 社会科学(69131)
- 基金项目(60726)
- 自然(55940)
- 省(55196)
- 自然科(54762)
- 自然科学(54745)
- 自然科学基金(53761)
- 划(48955)
- 教育(47165)
- 资助(45861)
- 编号(37895)
- 重点(35349)
- 部(34972)
- 发(34086)
- 国家社会(32642)
- 创(32020)
- 创新(30451)
- 中国(30155)
- 教育部(29734)
- 成果(29585)
- 科研(28538)
共检索到318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鸿潇 程钰 王丹 郑瑞婧
科技全球化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绿色技术合作共享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及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中国三大城市群2006—2021年绿色技术合作的时空动态格局、区域差异演化、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群绿色技术专利联合申请量不断增长,绿色技术合作稳步发展。从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类型来看,本地合作专利数量占比较大,城际合作遵循“中心城市引力效应”,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间联系为主。(2)三大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差距缩小,绿色技术合作空间均衡性提高,主要核心城市多极化发展,绿色技术合作轴线凸显,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仍待进一步提高。(3)三大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能力碳减排效应显著,绿色技术合作有效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流通及风险共担,满足低碳转型的需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碳减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姣 李健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5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通过麦奎斯特指数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效率的动态特征及内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整体偏低,呈波动下降态势;京津冀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由规模效率转变为纯技术效率;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高效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较弱;三大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了显著的波动特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技术进步对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健 刘召
基于方向松弛的无效率模型测算三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莫兰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均值从高到低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资源与环境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京津冀由空间负相关改善为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保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σ收敛;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蕴颖 刘开迪 王光辉
城市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知识溢出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8年论文合作和专利合作数据,分析城市群内城市科技合作的空间格局分布和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单核心引领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多核心共同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科技合作呈现核心—边缘发展格局;三大城市群内中小城市跨市科技合作比例更高,京津冀城市群跨市专利合作比例更高,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跨市论文合作比例更高;三大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形成科技合作的高效集聚,地区间行政、文化分割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文章利用2010—2020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空间效应的差异性与协同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正向空间交叉效应,未达到一体化发展水平;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高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城市群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郭志仪
本文运用空间价值链重组指数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城市群的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显示:2003-2012年间中国城市群价值链重组水平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群层面的分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东向西依次递减;从城市群内部来看,中心城市的分工水平远远高于外围城市,中心城市自身趋于下降,外围城市趋于上升。从价值链角度布局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单个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能力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
空间价值链 价值链重组 城市群 空间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余运江
文章基于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利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测度197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发展趋势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规模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1979—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最快,2018年增长速度放缓。(2)空间结构方面,三大城市群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现象,城市群内部呈现明显的中心性效应。此外,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内部均呈现出清晰的等级差异特征,京津冀城市群"断层"现象凸显,长三角、珠三角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等级梯度。(3)网络格局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格局异质性明显,京津冀呈现石家庄—北京—天津的倒"V"型格局;长三角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轴式框架,一核多轴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呈现以广州为核心,广州—佛山、广州—深圳为主导的"一核两带"格局。(4)影响因素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人口因素、地理距离对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典型的城市群异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选择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并阐释了区域内服务业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构建的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判定系数显示拟合效果较好;②根据分维值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并且比较稳定,首位城市上海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结构体系并不均衡,由于高位序城市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惯性优势,目前的结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③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服务业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理论地位与实际较为接近,并且北京显示出明显的集聚作用,而广州的区域服务业中心性地位面临弱化的威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