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98)
- 2023(16484)
- 2022(14147)
- 2021(13236)
- 2020(10857)
- 2019(24987)
- 2018(24664)
- 2017(46832)
- 2016(25217)
- 2015(28211)
- 2014(28312)
- 2013(28213)
- 2012(26177)
- 2011(24005)
- 2010(23838)
- 2009(21940)
- 2008(21280)
- 2007(18319)
- 2006(16167)
- 2005(14663)
- 学科
- 济(121077)
- 经济(120953)
- 管理(69841)
- 业(63564)
- 企(51737)
- 企业(51737)
- 方法(48104)
- 数学(42117)
- 数学方法(41717)
- 中国(32826)
- 地方(27365)
- 农(26783)
- 学(25421)
- 财(24121)
- 业经(23700)
- 贸(20616)
- 贸易(20604)
- 易(19972)
- 制(19204)
- 农业(18111)
- 环境(17801)
- 和(16956)
- 融(16516)
- 金融(16514)
- 银(16423)
- 理论(16378)
- 银行(16377)
- 地方经济(16065)
- 行(15772)
- 技术(15016)
- 机构
- 大学(368562)
- 学院(363746)
- 济(157944)
- 经济(154778)
- 管理(140890)
- 研究(132826)
- 理学(121927)
- 理学院(120415)
- 管理学(118492)
- 管理学院(117814)
- 中国(98279)
- 科学(80485)
- 京(79355)
- 财(68623)
- 所(66878)
- 研究所(61177)
- 中心(57671)
- 农(56572)
- 财经(55478)
- 业大(51984)
- 江(51408)
- 北京(50702)
- 经(50679)
- 经济学(49435)
- 范(48784)
- 师范(48373)
- 院(48286)
- 农业(44326)
- 经济学院(44246)
- 州(41540)
- 基金
- 项目(248904)
- 科学(196791)
- 基金(183227)
- 研究(180568)
- 家(160514)
- 国家(159281)
- 科学基金(136293)
- 社会(116838)
- 社会科(110865)
- 社会科学(110835)
- 基金项目(97022)
- 省(93684)
- 自然(87710)
- 自然科(85710)
- 自然科学(85690)
- 自然科学基金(84166)
- 教育(81267)
- 划(80200)
- 资助(75168)
- 编号(70766)
- 成果(57727)
- 重点(55953)
- 部(55681)
- 发(53943)
- 创(51084)
- 课题(49419)
- 国家社会(49103)
- 创新(47871)
- 教育部(47860)
- 科研(47177)
- 期刊
- 济(174604)
- 经济(174604)
- 研究(113735)
- 中国(68888)
- 学报(57469)
- 科学(54377)
- 管理(52884)
- 农(50998)
- 财(49806)
- 大学(43261)
- 学学(40823)
- 教育(36583)
- 农业(35748)
- 融(30997)
- 金融(30997)
- 技术(30073)
- 经济研究(29383)
- 财经(27969)
- 业经(24899)
- 经(24162)
- 问题(23976)
- 业(19526)
- 贸(18722)
- 技术经济(18496)
- 世界(17794)
- 图书(17210)
- 资源(16807)
- 科技(16782)
- 理论(16655)
- 国际(16626)
共检索到541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巩灿娟 张晓青 徐成龙
利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的差分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2018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逐年加剧,表明协同提升能力较弱。(2)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呈现出“中心城市最高、地理相邻城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也应注重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3)整体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以及市场潜力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分城市群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市场潜力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在未来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协同提升的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应从缩小城市群间差距、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制定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对策。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协同提升 三大城市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韧性 ESDA 空间动态杜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李倩倩 钟朋舒
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八大城市群1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考察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显著提升,但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市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均呈现两极或多极化特征;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经济韧性高的城市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对周边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城市群 空间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鹏 李彦
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经济集聚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初步集聚、集聚增强和过度集聚三个阶段。基于多期DID模型,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密度与产业集聚角度就高铁建设对三大城市群经济集聚演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有利于城市群经济集聚梯度效应的实现,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扩散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具有不同的影响;高铁建设促进了中心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外围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也具有正向影响,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模式的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林靖 葛星 钟敏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度2009—2019年138个城市的经济韧性,使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内差异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差异最小。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城市群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一些城市群的核密度曲线呈现双峰和三峰,说明这些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韧性具有小范围集聚的特点。城市群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城市群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骏
近年来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大量的服务业FDI流入势必给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于此背景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出现了重心北移的现象,环渤海城市群已经赶超长三角城市群位居三大城市群之首;其技术进步效应亦如此。三大城市群的就业效应均较显著:环渤海城市群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最为持久,长三角城市群次之,珠三角城市群服务业FDI经济效应的即时性最强。
关键词:
城市群 服务业FDI 经济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翀 陈梦雨 王强 张梦洁 林樱子
经济韧性是指城市与区域在遭受冲击时,快速吸收、恢复并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冲击周期出发,将区域经济韧性划分为长周期经济韧性和短周期经济韧性,分别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从时序演变特征、空间演变格局两方面分析其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短周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冲击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其中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持久正向促进作用;(3)长周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能力、劳动力状况始终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基础、外贸情况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以期为把握经济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