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77)
- 2023(8003)
- 2022(6512)
- 2021(6105)
- 2020(4883)
- 2019(11473)
- 2018(10807)
- 2017(20511)
- 2016(10900)
- 2015(11971)
- 2014(11740)
- 2013(11988)
- 2012(11415)
- 2011(10501)
- 2010(10426)
- 2009(9560)
- 2008(9395)
- 2007(7807)
- 2006(7062)
- 2005(6623)
- 学科
- 济(56475)
- 经济(56420)
- 管理(25095)
- 业(22709)
- 方法(22637)
- 数学(20880)
- 数学方法(20708)
- 中国(20491)
- 企(16442)
- 企业(16442)
- 地方(12870)
- 农(12159)
- 贸(11793)
- 贸易(11786)
- 易(11487)
- 财(10550)
- 学(10444)
- 业经(9840)
- 制(9606)
- 环境(8704)
- 融(8232)
- 金融(8231)
- 发(8069)
- 银(8011)
- 农业(8009)
- 银行(7988)
- 产业(7946)
- 行(7809)
- 体(7021)
- 出(6971)
- 机构
- 大学(164783)
- 学院(159726)
- 济(78765)
- 经济(77435)
- 研究(65817)
- 管理(57630)
- 理学(49735)
- 中国(49343)
- 理学院(48979)
- 管理学(48273)
- 管理学院(47961)
- 科学(37660)
- 京(36678)
- 财(32775)
- 所(32460)
- 研究所(29839)
- 中心(27772)
- 经济学(27256)
- 财经(26852)
- 经(24823)
- 经济学院(24619)
- 院(24401)
- 北京(23736)
- 农(23660)
- 范(22393)
- 师范(22185)
- 江(21642)
- 业大(20750)
- 财经大学(20227)
- 科学院(19936)
- 基金
- 项目(110521)
- 科学(89351)
- 基金(85078)
- 研究(78578)
- 家(75553)
- 国家(75103)
- 科学基金(64116)
- 社会(55115)
- 社会科(52640)
- 社会科学(52630)
- 基金项目(44455)
- 自然(39766)
- 自然科(38950)
- 自然科学(38939)
- 自然科学基金(38265)
- 省(37863)
- 资助(34848)
- 教育(34653)
- 划(34400)
- 编号(27401)
- 部(26338)
- 重点(25642)
- 国家社会(25254)
- 发(24945)
- 中国(24334)
- 教育部(22722)
- 创(22385)
- 成果(22051)
- 创新(21341)
- 人文(21001)
共检索到240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吴志强
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最终表现为"1+1>2"的系统效益,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命题: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评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集合能效的创新概念,将中心地结构作为判据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模型构建分析框架,继而以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借助DEAP2.0软件,对6个年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进行双维测度,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高,中高)型、长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中高)型、京津冀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低,低)型,三种类型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在核心城市作用、外围城市群体发展态势及两者联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客观状态;(2)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黄图毅 阙菲菲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空间分形理论,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维数和回归方程入手,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群整体呈现出倒"T"型结构;且各个城市群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关键词:
十大城市群 空间结构特征 分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余运江
文章基于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利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测度197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发展趋势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规模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1979—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最快,2018年增长速度放缓。(2)空间结构方面,三大城市群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现象,城市群内部呈现明显的中心性效应。此外,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内部均呈现出清晰的等级差异特征,京津冀城市群"断层"现象凸显,长三角、珠三角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等级梯度。(3)网络格局方面,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格局异质性明显,京津冀呈现石家庄—北京—天津的倒"V"型格局;长三角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轴式框架,一核多轴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呈现以广州为核心,广州—佛山、广州—深圳为主导的"一核两带"格局。(4)影响因素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人口因素、地理距离对三大城市群金融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典型的城市群异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姣 李健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5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通过麦奎斯特指数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效率的动态特征及内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整体偏低,呈波动下降态势;京津冀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由规模效率转变为纯技术效率;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高效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较弱;三大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了显著的波动特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技术进步对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伟军 李婷 吴义东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研究了2007~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及其空间网络。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网络逐步从分割走向融合,且上海在整个金融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从局部来看,城市群内部金融集聚网络的结构差异明显,京津冀表现为主次型单一结构,北京位于绝对核心;长三角为多中心均衡结构,且江苏的金融中心程度明显高于浙江;珠三角为穗深双核结构,深圳的上升趋势明显。据此,应基于城市群金融集聚网络的不同特征,差异化地整合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区域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
三大城市群 金融集聚 空间网络 引力模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梁爽 姜文宁
采用位序规模法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格局进行测度,运用全面FGLS分析其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均呈现单中心形态,专任教师的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在校学生;考虑城市群产业规模后,京津冀、长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产业分布较为一致,而珠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广州,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则资源投入不足;高校兼具教育和科研功能,不同类型的高校资源空间布局对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校生数多中心分布对城市群创新更有利,而科研资源未表现出空间分散效应,因此,教学型和应用型院校宜采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研究型院校则应根据城市的科研基础布局。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文章利用2010—2020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空间效应的差异性与协同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正向空间交叉效应,未达到一体化发展水平;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高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骏
近年来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大量的服务业FDI流入势必给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于此背景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出现了重心北移的现象,环渤海城市群已经赶超长三角城市群位居三大城市群之首;其技术进步效应亦如此。三大城市群的就业效应均较显著:环渤海城市群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最为持久,长三角城市群次之,珠三角城市群服务业FDI经济效应的即时性最强。
关键词:
城市群 服务业FDI 经济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洁 吝涛 张国钦 李新虎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初楠臣 郭晶鹏 姜博 朱亮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社会网络分析 运营频次 城市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选择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并阐释了区域内服务业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构建的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判定系数显示拟合效果较好;②根据分维值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并且比较稳定,首位城市上海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结构体系并不均衡,由于高位序城市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惯性优势,目前的结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③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服务业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理论地位与实际较为接近,并且北京显示出明显的集聚作用,而广州的区域服务业中心性地位面临弱化的威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娟 张广海
以"城市群"为地域单元实施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过程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物理学中的场理论开展旅游场能研究,是对我国城市群旅游研究的创新性拓展。经测度发现,环渤海地区的三大城市群普遍存在旅游结节性水平极化现象,3小时旅游圈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在旅游结节性、时间可达性、高旅游场能区取值三个方面,京津冀居首位,山东半岛次之,辽中南处于相对弱势;旅游场能格局呈现以北京—廊坊—天津为纽带的π形结构、以沈阳为中心的串珠发散式结构和以东西走向的济南—青岛客运通道为轴线的带状结构。三大城市群的旅游场能高低与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具有高度拟合性,发展城市群内部集约化公共客运、增强县域对旅游能量的承接和扩散功能、打破"行政区经济"约束,构建以旅游产业分工为导向的协同共生机制,是各城市群以及环渤海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