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31)
2023(20767)
2022(17928)
2021(16939)
2020(14228)
2019(33107)
2018(32527)
2017(61857)
2016(33761)
2015(38196)
2014(38325)
2013(37981)
2012(35346)
2011(32098)
2010(32053)
2009(29700)
2008(29369)
2007(25848)
2006(22418)
2005(20033)
作者
(100961)
(84702)
(83763)
(80154)
(53856)
(40687)
(38209)
(32969)
(32190)
(30157)
(28900)
(28710)
(27013)
(26760)
(26509)
(26287)
(25536)
(25125)
(24373)
(24274)
(20973)
(20879)
(20608)
(19345)
(18938)
(18817)
(18812)
(18601)
(17239)
(16909)
学科
(138378)
经济(138219)
管理(93607)
(89124)
(72663)
企业(72663)
方法(63066)
数学(54945)
数学方法(54192)
中国(39139)
(36804)
(34296)
(32800)
业经(29242)
地方(27522)
(26064)
贸易(26053)
(25265)
(25194)
农业(24758)
理论(22207)
(21407)
(21403)
财务(21323)
财务管理(21272)
(21264)
技术(21222)
银行(21179)
(20733)
金融(20728)
机构
大学(491255)
学院(486455)
(193645)
经济(189373)
管理(184541)
研究(173045)
理学(159641)
理学院(157692)
管理学(154486)
管理学院(153634)
中国(127655)
科学(110748)
(106514)
(89343)
(88051)
(86799)
研究所(81998)
中心(77496)
业大(76994)
(71416)
财经(69903)
农业(69550)
北京(67493)
(65504)
师范(64758)
(63661)
(62874)
经济学(58818)
(57552)
经济学院(53040)
基金
项目(333326)
科学(260349)
基金(241740)
研究(236186)
(214319)
国家(212620)
科学基金(179853)
社会(147125)
社会科(139284)
社会科学(139243)
(128895)
基金项目(127505)
自然(119722)
自然科(116991)
自然科学(116945)
自然科学基金(114831)
(110605)
教育(108697)
资助(100914)
编号(94485)
成果(77708)
重点(75804)
(73261)
(70819)
(68321)
课题(66273)
科研(64618)
创新(63977)
计划(62375)
教育部(61766)
期刊
(208051)
经济(208051)
研究(140886)
中国(93431)
学报(86272)
(78938)
科学(77357)
管理(66182)
(66039)
大学(63993)
学学(60162)
农业(54384)
教育(52665)
技术(41409)
(40136)
金融(40136)
财经(33927)
经济研究(33894)
业经(32567)
(29475)
(29158)
问题(28331)
图书(25927)
(24833)
科技(24272)
技术经济(23124)
统计(22634)
(22624)
理论(21985)
资源(21962)
共检索到714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蕴颖  刘开迪  王光辉  
城市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知识溢出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8年论文合作和专利合作数据,分析城市群内城市科技合作的空间格局分布和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单核心引领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多核心共同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科技合作呈现核心—边缘发展格局;三大城市群内中小城市跨市科技合作比例更高,京津冀城市群跨市专利合作比例更高,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跨市论文合作比例更高;三大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形成科技合作的高效集聚,地区间行政、文化分割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鸿潇   程钰   王丹   郑瑞婧  
科技全球化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绿色技术合作共享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及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中国三大城市群2006—2021年绿色技术合作的时空动态格局、区域差异演化、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群绿色技术专利联合申请量不断增长,绿色技术合作稳步发展。从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类型来看,本地合作专利数量占比较大,城际合作遵循“中心城市引力效应”,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间联系为主。(2)三大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差距缩小,绿色技术合作空间均衡性提高,主要核心城市多极化发展,绿色技术合作轴线凸显,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仍待进一步提高。(3)三大城市群绿色技术合作能力碳减排效应显著,绿色技术合作有效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流通及风险共担,满足低碳转型的需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碳减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海彬  牛可萌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深入挖掘工业用地节约潜力是缓解城市群工业用地供需矛盾、推动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采用共同前沿广义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对2003—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共同前沿下,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间存在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最低。(2)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管理无效率,而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来源无明显偏向性,管理无效率和技术差距无效率对其贡献度大致相当。(3)根据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根源,可将三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划分为保持现状型、组内学习型、整体提升型和跨组学习型4种类型。本文结果有利于揭示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根源,挖掘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节约潜力,从而为制定城市群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郭志仪  
本文运用空间价值链重组指数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城市群的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显示:2003-2012年间中国城市群价值链重组水平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群层面的分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东向西依次递减;从城市群内部来看,中心城市的分工水平远远高于外围城市,中心城市自身趋于下降,外围城市趋于上升。从价值链角度布局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单个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能力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