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21)
2023(17075)
2022(14655)
2021(13747)
2020(11426)
2019(26196)
2018(25518)
2017(48491)
2016(26557)
2015(29398)
2014(29118)
2013(29040)
2012(26710)
2011(24331)
2010(23898)
2009(21847)
2008(21221)
2007(18070)
2006(15677)
2005(13764)
作者
(79302)
(66128)
(65508)
(62531)
(42045)
(31787)
(29605)
(25917)
(25202)
(23284)
(22561)
(22358)
(21020)
(20729)
(20603)
(20386)
(19859)
(19608)
(18955)
(18796)
(16577)
(15991)
(15956)
(14892)
(14726)
(14603)
(14497)
(14371)
(13326)
(13158)
学科
(105863)
经济(105743)
管理(71025)
(67596)
(54387)
企业(54387)
方法(48554)
数学(42686)
数学方法(42241)
中国(31544)
(27717)
(25269)
(24935)
业经(22429)
(21316)
贸易(21306)
地方(21223)
(20741)
农业(18720)
(18409)
环境(17052)
技术(16114)
理论(16106)
(15906)
(15838)
银行(15757)
(15251)
(15232)
金融(15231)
财务(15188)
机构
大学(380476)
学院(375764)
(151875)
经济(148807)
管理(144459)
研究(135968)
理学(126377)
理学院(124806)
管理学(122568)
管理学院(121899)
中国(98659)
科学(87866)
(81785)
(70681)
(69753)
(65357)
研究所(64735)
业大(62197)
中心(59496)
农业(56278)
财经(53763)
(52241)
北京(51447)
(49747)
(49313)
(49192)
师范(49137)
经济学(46691)
(42212)
经济学院(42204)
基金
项目(268122)
科学(209905)
基金(196383)
研究(186800)
(176001)
国家(174633)
科学基金(147604)
社会(119137)
社会科(112977)
社会科学(112946)
基金项目(104471)
(102253)
自然(98688)
自然科(96459)
自然科学(96428)
自然科学基金(94708)
(88601)
教育(84766)
资助(80539)
编号(72590)
重点(61072)
(59033)
成果(57859)
(57107)
(55553)
科研(52058)
创新(52044)
计划(51044)
课题(50689)
国家社会(50006)
期刊
(156585)
经济(156585)
研究(108697)
学报(70733)
中国(68614)
(62992)
科学(62377)
大学(51825)
管理(50761)
学学(49188)
(46977)
农业(43805)
教育(37303)
(29135)
金融(29135)
技术(28645)
经济研究(26862)
财经(26017)
业经(24257)
(23964)
(22397)
问题(21989)
科技(19427)
(19047)
业大(18764)
图书(17887)
资源(17729)
(17353)
技术经济(17066)
理论(16357)
共检索到535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巩灿娟  张晓青  徐成龙  
利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的差分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2018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逐年加剧,表明协同提升能力较弱。(2)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呈现出“中心城市最高、地理相邻城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也应注重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3)整体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以及市场潜力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分城市群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市场潜力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在未来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协同提升的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应从缩小城市群间差距、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制定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健  刘召  
基于方向松弛的无效率模型测算三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莫兰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均值从高到低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资源与环境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京津冀由空间负相关改善为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保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σ收敛;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洁  吝涛  张国钦  李新虎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李倩倩  钟朋舒  
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八大城市群1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考察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显著提升,但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市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均呈现两极或多极化特征;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经济韧性高的城市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对周边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彦瑾   倪青山   吴敌  
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2)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4)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皓  阳国亮  纪晓君  
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上百个城市的样本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韧性和环境压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考察期内十大城市群及所含城市的城市韧性和环境压力综合得分进行了定量测算分析,并创新性引入脱钩指数模型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脱钩状态可以较好地反映十大城市群及所含城市的城市韧性与环境压力间的关系;理想脱钩状态与不理想脱钩状态的城市群数量一致,前者空间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及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湾区、海峡地区和西部山区;处于理想脱钩状态的城市占主流,其中主要以中小城市为主,大量高层级城市仍处于不理想脱钩状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姣  李健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5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通过麦奎斯特指数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效率的动态特征及内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整体偏低,呈波动下降态势;京津冀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由规模效率转变为纯技术效率;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高效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较弱;三大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了显著的波动特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技术进步对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周燕   张亚飞   李慧慧  
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系统协调的视角出发,在辨析发展质量和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资源配置方式为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群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中国三大主要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但二者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方式与路径有所不同。比较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提升本地发展质量,但对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在提高本地发展质量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一体化趋势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