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0)
2023(8660)
2022(7232)
2021(7009)
2020(5642)
2019(12991)
2018(12470)
2017(23515)
2016(12681)
2015(14174)
2014(13780)
2013(13785)
2012(13144)
2011(12230)
2010(12202)
2009(11249)
2008(11053)
2007(9524)
2006(8713)
2005(8108)
作者
(35882)
(30266)
(29985)
(28881)
(19471)
(14486)
(13487)
(11710)
(11643)
(10767)
(10658)
(10203)
(9951)
(9864)
(9857)
(9436)
(8928)
(8890)
(8642)
(8449)
(7691)
(7422)
(7224)
(6943)
(6896)
(6797)
(6662)
(6305)
(6053)
(6007)
学科
(53401)
经济(53347)
管理(31497)
(29890)
(21923)
企业(21923)
方法(20616)
数学(18802)
中国(18800)
数学方法(18593)
(16241)
(13512)
贸易(13504)
(13249)
(12613)
(11727)
地方(10932)
(10921)
(10444)
农业(10413)
业经(10054)
(9447)
银行(9431)
(9237)
环境(8871)
及其(8737)
(8526)
金融(8526)
(7895)
(7711)
机构
大学(180536)
学院(179200)
(84235)
经济(82779)
研究(73409)
管理(65790)
中国(57904)
理学(55695)
理学院(54930)
管理学(54177)
管理学院(53823)
科学(42486)
(39474)
(38254)
(37115)
研究所(33886)
中心(32368)
(30251)
财经(29552)
(27191)
经济学(27142)
(26897)
(26876)
北京(25686)
(25293)
师范(25123)
经济学院(24354)
业大(23987)
农业(23643)
科学院(22319)
基金
项目(118701)
科学(95494)
基金(89810)
研究(87155)
(79746)
国家(79195)
科学基金(66854)
社会(57622)
社会科(54759)
社会科学(54751)
基金项目(46214)
自然(42422)
(41594)
自然科(41425)
自然科学(41415)
自然科学基金(40721)
教育(39049)
(37650)
资助(37199)
编号(33323)
(28383)
成果(27798)
重点(27775)
(26819)
中国(25970)
国家社会(25192)
教育部(24152)
课题(24126)
(24031)
创新(22766)
期刊
(93420)
经济(93420)
研究(60532)
中国(38912)
科学(27448)
(27060)
(26698)
学报(25969)
管理(24859)
(20168)
金融(20168)
大学(19821)
农业(18781)
学学(18633)
教育(17973)
经济研究(16287)
财经(14800)
技术(13429)
(13147)
(12953)
业经(12850)
问题(12450)
国际(12200)
世界(11654)
(11566)
资源(10796)
技术经济(8256)
现代(8070)
统计(7858)
经济问题(7556)
共检索到283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玉梅  任国柱  
三大地带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宏观地域差异,本文从三大地带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点入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认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充分分析区域差异,并提出了区域平衡、生态平衡,数量平衡、质量平衡、配套措施等对策和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志丰  陈雯  孙伟  惠彦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耕地面积缩减强度指数、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了常熟市耕地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减少的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常熟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且因城区和工业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非农转化指向十分强烈,居民点空间的指向呈逐渐减弱的态势。从空间演变规律看,常熟耕地非农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越快,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减少越快;2)在城市、港口区的镇耕地减少更快;3)港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使其周边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4)道路交通的扩张是耕地非农转化的一个稳定因素;5)不同时期,耕地非农占用的空间指向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本文基于SBM模型,通过构建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函数,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重心转移规律,并对群组前沿下水资源绿色效率TFP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论为:(1)东部地区技术落差比率高达1,而中西部地区仅为0.404和0.551,表明了中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技术更接近共同前沿,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证实了对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划区研究的必要性;(2)群组前沿下水资源绿色效率更具合理性,更能真实地反应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变化情况;(3)从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空间重心转移路径可以看出,研究前期东部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不断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下降,研究后期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逐渐趋于失衡;(4)全国整体及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TFP存在着σ收敛,且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各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TFP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到各自的稳定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强  
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户兼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据第一次农业普查,1996年农户兼业率为43.18%,其中二兼农户(以非农为主)占15.52%。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晋涛   陈万旭   曾杰  
近40年来中国耕地时空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评估其对耕地NPP的影响,对于准确研判中国耕地资源利用形势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鲜见研究关注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中国转入耕地数量逐渐超过转出耕地,总体呈南减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转入转出重心总体都在向西南方向移动;(2)转入转出耕地都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区推进,转入耕地平均海拔与坡度总体高于转出耕地,存在“占缓补陡”“占低补高”现象;(3)转入转出耕地破碎化程度都不断加剧,且转入耕地破碎化程度更高,存在“占整补零”现象;(4)1980—2000年间耕地与草地、林地转换最频繁,2000—20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愈发明显;(5)研究期间中国耕地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多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耕地NPP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红  吴世新  冯雪力  
以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其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3期耕地动态变化数据。从现状分析、发展动态对新疆3期耕地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面积变化和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年均净增和开垦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耕地年均流失速度持续递减;耕地开垦由绿洲地区向沙漠、戈壁延伸,而耕地流失则主要集中在绿洲地区,中东、西北和西南的边缘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大(Rid>1.02);耕地开发结构由草地和林地为主转向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发结构由裸土地、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耕地的利用结构以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化始终是负转化,与草地间的转化是正转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易松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娜娜  赖波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各位专家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对建国以来的耕地数据进行了重建,取得了比较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耕地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对分析模型,对建国以来的耕地资源的安全态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规律,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在0.4的周围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幅度逐渐变小,趋于平缓。集对分析很好的体现了耕地系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具有计算方便、方法简单、评价客观、合理等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星玲   周艳   刘芸杉   吴映梅  
[目的] 耕地非农化加剧使得耕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探讨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是进行耕地保护和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方法] 基于云南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30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方法、重心转移分析方法等,揭示云南省近3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立地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 (1)1990—2020年,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率快速增长,耕地非农化分布由主要分布于滇中城市群内县域向滇东、滇西、和滇东北城市群内县域扩张;耕地非农化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城市群内的县域,冷点区域集中在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域。(2)立地特征方面,2010—202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在坝区、低丘缓坡区和山区分别较1990—2000年增长了7.21倍、13.53倍和24.17倍,山区增长幅度最快,近十年耕地非农化在政策主导下呈“上山”趋势;1990—2020年各州(市)耕地非农化地区集中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20km以内地区。(3)1990年以来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及空间分布呈现先向东南方向、后向东北方向偏移的态势,重心迁移距离增大,迁移路径呈“V”型形态;标准差椭圆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具有一定方向性,但总体呈现出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结论] 研究揭示了云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可为实现云南省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进行国土空间管控,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莎莎  裴金平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对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缩小三大地带旅游发展非均衡差异的层面提出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王兰霞,宋玉玲  
受区位条件、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 ,多年以来城乡交错地带耕地被大量征占。特别是近 1 0多年来 ,在市场的导向下 ,城乡交错地带耕地流失速率越来越快 ,造成了耕地资源不可逆转的流失 ,加剧了我国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本文针对我国城乡交错地带耕地流失的状况 ,分析了此地域耕地流失的机理 ,从制度、机制、法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城乡交错地带耕地保护的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可可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刘竞宇  
【目的】在耕地分类型差异下,基于"三位一体"保护视角剖析耕地内水旱地在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轨迹及特征差异,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共同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江津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景观格局指数、最近邻指数法等研究水旱地数量、质量、生态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1)江津区水田、旱地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聚集性的分布特征,旱地数量分布呈现中高北低,水田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2)质量,水田整体质量等级高于旱地,水旱地呈现出自中西部向南北两端等别逐渐降低的趋势;(3)生态,水旱地形状复杂地类破碎,连通性降低、聚集性显著。【结论】实施耕地分区,分类型保护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为该区域分类型下耕地资源保护及制定"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和优化耕地布局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谢臻  张天柱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