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79)
2023(17588)
2022(14889)
2021(13780)
2020(11808)
2019(27161)
2018(26446)
2017(49618)
2016(26650)
2015(30424)
2014(30233)
2013(29975)
2012(27967)
2011(25624)
2010(25405)
2009(23693)
2008(22938)
2007(20242)
2006(17944)
2005(16286)
作者
(80760)
(67759)
(67218)
(64194)
(43014)
(32627)
(30766)
(26386)
(25882)
(23983)
(23274)
(22747)
(21778)
(21518)
(21389)
(21176)
(20106)
(20048)
(19507)
(19463)
(16821)
(16728)
(16454)
(15620)
(15401)
(15141)
(15050)
(14560)
(13872)
(13484)
学科
(128242)
经济(128117)
管理(73189)
(68709)
(54962)
企业(54962)
方法(54258)
数学(48392)
数学方法(47794)
中国(32788)
(30930)
(28464)
地方(27543)
(26838)
业经(25074)
(22755)
贸易(22738)
(22079)
(21738)
农业(20744)
环境(18193)
(17682)
银行(17616)
(17458)
金融(17455)
(17373)
(16884)
(16846)
财务(16797)
财务管理(16748)
机构
大学(392832)
学院(390030)
(170334)
经济(167076)
管理(145632)
研究(142608)
理学(125303)
理学院(123786)
管理学(121475)
管理学院(120756)
中国(107801)
科学(88233)
(84094)
(74477)
(73410)
(71398)
研究所(67132)
中心(64788)
业大(60826)
财经(59403)
(58210)
农业(56363)
(54088)
经济学(53737)
北京(53244)
(51060)
(50183)
师范(49558)
经济学院(48217)
(45512)
基金
项目(263917)
科学(207382)
基金(193894)
研究(185589)
(172664)
国家(171334)
科学基金(145123)
社会(119368)
社会科(113248)
社会科学(113214)
基金项目(101574)
(101090)
自然(95406)
自然科(93208)
自然科学(93173)
自然科学基金(91555)
(86825)
教育(85006)
资助(80672)
编号(71783)
重点(60744)
(58775)
成果(57883)
(57770)
(54237)
科研(51349)
创新(50983)
国家社会(50972)
课题(50616)
教育部(49850)
期刊
(186591)
经济(186591)
研究(115301)
中国(77541)
学报(67516)
(63475)
科学(61127)
(57882)
管理(54596)
大学(50678)
学学(47999)
农业(43266)
教育(36452)
技术(34912)
(34599)
金融(34599)
经济研究(31407)
财经(30168)
业经(26997)
(26160)
(24783)
问题(24567)
(21526)
统计(21413)
技术经济(20667)
世界(19559)
(19180)
国际(18920)
(18650)
资源(18424)
共检索到587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大鹏  朱迎春  
文章以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大陆30个省区市为评价单元,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88-2009年上述研究对象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效率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Malmquist指数均值较高(1.033),但在1998-2006年经历了一个较低增长期(0.982),技术进步主导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均大于1.0,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大于1.0,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0,而西部地区两项指数均小于1.0,这与经济发展状况相悖。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可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缩短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有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宏伟  李桂芹  陈红  
本文测算了1979—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历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并对三次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次产业TFP存在差异。并通过资源再配置效率(TRE)模型测算历年来产业结构变动的效率,分析中国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资源配置效率趋势为正,应把服务业作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李泗娥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测算与解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直接完整测度区域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本文构造聚合环境广义Luenberger-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标及分解子项,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该指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发现其相对于聚合L指标更具优势。本文根据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呈现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技术层面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增长,在要素层面主要源于期望产出效率增长与非期望产出治理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期望产出效率增长是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罗植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索洛余值法,本研究核算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08年到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指数,比较分析了其差异特征,讨论了其经济发展质量。从比较结果看,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质量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应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创新发展。长三角需要控制区域差异的扩大趋势,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较大的区域差异限制了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天津和河北重点城市的经济转型,分别将其全要素生产率尽快提升至北京的80%左右和40%以上,使北京的优势资源可以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发展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向琳  胡艳  
本文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及APEC经济体1992-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与分解,并对各经济体动态变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APEC地区TFP的改善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所致,规模报酬并未达到有效前沿;我国动态TFP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提升放缓,需要加强技术创新;APEC地区经济体TFP均值在1992-2013年间出现了三个周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TFP波动将会是一种常态,第三个周期TFP的不稳定性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应借此机会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群丽  
文章利用1991~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省份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TFP),按照区域平均后的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省份的TFP趋同,并高于西部省份。从内生技术选择的角度,我们将TFP分解为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产出效率两大因素,对各区域TFP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以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技术选择类型趋同,但是东部和中部省份的技术效率远高于西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测算了1997—2009年省际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化比较;然后借鉴物理学的耦合度理论,构建建筑业TFP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遴选出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和阶段进行了研判。研究表明:区域建筑业TFP增长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其增长率大小将31个地区划分为负增长、低增长、中增长和高增长四种类型;二者的耦合程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约束建筑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GDP水平,判断中国区域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资本经济阶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云霞   曾五一  
传统的按照索洛方法计算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本文重新构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框架。一是明确定义全要素生产率,即一定时期内,按照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产业结构比例,每投入一个单位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能够带来的最终产出。二是利用有关统计数据估算省级层面有效资本存量,并分别构建各省份合适的计量模型估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进而测度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因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简称全要素经济增长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但是经济发达省份的全要素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该结果不仅与常识相符,而且也合理解释了各省份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测度框架及方法的可行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冕  王银  
本文在测算我国内地30个省份2001-2012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FDI对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FDI规模扩张总体上对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FDI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东、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反,却对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东、中部地区在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而西部地区由于受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对引资质量和外资投向缺乏有效甄别,且尚未达到促使外资产生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建新  黄蒙蒙  
忽视能源消耗和"坏"产出会扭曲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变化的估计,有碍于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将能源投入变量和SO_2、CO_2两种"坏"产出变量加入环境效率和环境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采用全局参比的SBM方法和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86个城市2002-2011年间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无效率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在这一时期存在清晰的绿色转型轨迹,转折点为2006年;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主要推手,但资本无效率恶化减缓了城市绿色转型的步伐;东部地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韦彩霞   刘倩  
本文从微观的企业角度,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参与PPP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参与PPP项目能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参与PPP项目能够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程度,减轻融资约束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验证结果既为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积极影响提供了证据,又为如何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明了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必龙  
目前,随着房地产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房地产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发展,对房地产市场营销信息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商业房地产因为其客户需求的特殊性、利益协调的多样性和开发商赢利模式的不确定性,更需要在开发前期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判定项目的可行性。在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通过分析一些重要因素,对项目进行整体的可行性分析,为市场定位提供依据,进而规避风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海良  黄德春  姚惠泽  
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水平。通过研究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关系,可以较好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从而为全国节能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将知识存量纳入生产函数,使用1995-2008三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选取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回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各指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能源效率普遍要高于环渤海区域;2007年经济危机导致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效率降低,同时却迫使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增长较快。另外,能源效率的改善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赵士红  龙海霞  刘美茹  
本文运用DEA-BCC模型,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人力、资本、能源和产出四个投入产出变量的生产松弛变量进行估算,考察四川各地区生产是否处于生产有效前沿面上。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出各个决策单元的生产无效率值,进而构建并分解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对四川省2006年至2012年间经济增长效率变化趋势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成都、自贡、攀枝花等五个地区始终处于生产有效前沿面上;(2)四川省经济发展整体上以成都为中心,愈向周边扩散,生产无效率逐渐严重,而资本和产出是无效率的主要来源;(3)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显示四川省整体生产绩效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