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1)
- 2023(13627)
- 2022(11933)
- 2021(11662)
- 2020(9641)
- 2019(22640)
- 2018(22484)
- 2017(41987)
- 2016(22997)
- 2015(26403)
- 2014(26249)
- 2013(25899)
- 2012(24176)
- 2011(21995)
- 2010(21703)
- 2009(19984)
- 2008(19776)
- 2007(16965)
- 2006(14808)
- 2005(13267)
- 学科
- 济(92829)
- 经济(92727)
- 管理(61924)
- 业(57877)
- 企(46891)
- 企业(46891)
- 方法(44060)
- 数学(38551)
- 数学方法(38032)
- 中国(28394)
- 农(24614)
- 财(21404)
- 学(20943)
- 业经(18816)
- 贸(18799)
- 贸易(18789)
- 易(18321)
- 地方(17097)
- 制(16739)
- 农业(16206)
- 理论(14971)
- 和(14715)
- 银(13960)
- 环境(13958)
- 银行(13918)
- 融(13535)
- 金融(13532)
- 技术(13348)
- 行(13315)
- 务(12984)
- 机构
- 大学(329970)
- 学院(323168)
- 济(132544)
- 经济(129787)
- 管理(126563)
- 研究(116618)
- 理学(109533)
- 理学院(108246)
- 管理学(106126)
- 管理学院(105551)
- 中国(88354)
- 京(72598)
- 科学(71731)
- 所(59426)
- 财(58250)
- 研究所(54275)
- 中心(52767)
- 农(52670)
- 业大(48015)
- 财经(47027)
- 北京(46988)
- 江(45508)
- 范(44403)
- 师范(44016)
- 经(43020)
- 院(42169)
- 农业(41219)
- 经济学(40248)
- 州(37329)
- 经济学院(36250)
- 基金
- 项目(222264)
- 科学(174115)
- 基金(162413)
- 研究(162227)
- 家(142380)
- 国家(141236)
- 科学基金(120007)
- 社会(101689)
- 社会科(96201)
- 社会科学(96178)
- 基金项目(85332)
- 省(82847)
- 自然(78045)
- 自然科(76250)
- 自然科学(76231)
- 自然科学基金(74847)
- 教育(74292)
- 划(71636)
- 资助(68403)
- 编号(65221)
- 成果(54118)
- 部(50220)
- 重点(49608)
- 发(46799)
- 课题(45103)
- 创(45035)
- 教育部(42932)
- 科研(42667)
- 国家社会(42301)
- 创新(42130)
- 期刊
- 济(141990)
- 经济(141990)
- 研究(100244)
- 中国(64503)
- 学报(53485)
- 科学(49949)
- 农(47358)
- 管理(45964)
- 财(42570)
- 大学(40544)
- 教育(38615)
- 学学(37548)
- 农业(33335)
- 技术(28085)
- 融(27354)
- 金融(27354)
- 经济研究(23086)
- 财经(22611)
- 业经(20305)
- 图书(20044)
- 经(19391)
- 问题(18396)
- 业(17988)
- 贸(16399)
- 理论(16250)
- 技术经济(16038)
- 世界(15597)
- 科技(15238)
- 版(15129)
- 统计(15109)
共检索到485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伯华,杨子慧,罗敬辉,郭汉英
一 引言 1982年以前,有关中国三四十年代妇女生育率的资料几乎是一个空白。由于三四十年代处于育龄期的妇女在1982年时基本上已退出育龄期,因此,通过对1982年时已过育龄期的一部分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以此来估计三四十年代的生育率,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唯一手段。 1982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的个人调查对象为1982年6月30日15~67岁的妇女。从妇女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直接推算出1964~1981年的全部年龄别生育率。但对1964年以前的年龄别生育率,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生命增加年龄,年龄增加又终止生命”——这是1946年世界第一本《老年学杂志》创刊号封面上的副标题。然而40多年来“终止生命”的“年龄增加”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大街小巷楚楚窜动的人头中多了不少白发老人,使人类在经历人口激增冲击的同时,正面临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铁枝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益阳地区于1982年9月进行了一次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按分层、系统、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定我区四个农村大队为样本单位。即:安化县思游公社团乐大队,宁乡县祖塔公社长滩大队,南县牧鹿湖公社新挡口大队,桃江县花果山公社花果山大队。以1982年7月1日零时为进行调查的标准时点,共计调查2,513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51‰(因抽样的几个大队人口数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佩航
历时五天的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与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的四十多位人口学家和统计工作者,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驻华代表孔雷萨也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彭玉,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所长赵利济博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讲了话。 1982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不含台湾、西藏)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外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关人口方面的规模最大的科学调查,其质量是高的。美国著名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振禹,陈胜利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经过长期充分准备,于1982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样本为百万人的生育率抽样调查。这次调查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制定人口措施、编制人口规划、进行人口预测提供了大批数据。现根据这次调查的有关资料,对如何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进一步作好计划生育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益民,张为民
我国于1987年7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是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一次规模最大、动员人力最多、收集信息最为丰富的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的数据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人口学界了解中国人口的现状、年龄结构、经济构成以及人口素质;对于分析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各种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对于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玲玲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漏报率 出生率 人口普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旺
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国家级汇总会议从1982年12月24日开始到1983年1月17日结束。会议共汇总出几十本汇总表,分析出几十个分析指标,总结了整个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经验,并就1983年的人口计划和统计工作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文章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两种生育率估计方法,即整合法和变量r法,对中国1982年以来各普查间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利用整合法估计的是出生率,通过出生率换算为出生人数,进而估计生育率。利用变量r法估计的是净再生产率,通过净再生产率转换为对生育率的估计。整合法对1982~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估计,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对1990~2000年普查间的估计则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由此估计的1982~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依次为2.63、1.68和1.56。利用变量r法对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分别为2.60、1.61和1.68。因而,2000~2010年中国平均生育率的估计应该在1.6左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杨胜慧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再度得到了极低生育率,引发了很多研究的重新估计和讨论,似乎重复着10年前的争论。直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调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研究得到的估计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使用人口普查中提供的两项生育数据,即妇女的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状况数据,应用Brass提出的生育率间接估计P/F比值方法,对中国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间接估计,得到的结果为1.66。对于P/F比值,在20~24岁至35~39岁年龄组上都保持着较为平稳一致的值,即为1.4左右。这表明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文章还对使用这种间接估计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董式珪,刘俊喆,郑戈,张怀宇,杨国良
河南是有7,285万人口的大省,其中农村人口约占92%。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对我省人口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了解和掌握目前农村育龄妇女生育率的状况,分析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1981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我们先后到扶沟,上蔡、登封三县的20个公社31个生产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209个生产队的38,168人,取得育龄妇女登记表5,700份。现将调查结果概述如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王丰
198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共调查了215万多人,其中重点调查对象为15—57岁的已婚妇女467,162人,全国抽样比为1.982‰。这次调查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已婚妇女的怀孕史、生育史,节育史以及婚姻、哺乳、计划生育等67个项目。为了分析利用这次调查资料,研究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妇女生育节育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人口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对这次调查资料进行质量检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安安,戚忻菊,孙加琪
按照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上海市于1982年7月至12月,遵循分层系统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千分之一人口为样本,对样本中15~67岁的4,439个妇女,特别是15~49岁的3,332个育龄妇女进行了全面的生育率调查。通过这次调查,进一步了解了近几十年来上海地区妇女的婚姻和生育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是建国前后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前后的变化特点,为我们深入研究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指导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人口预测和编制人口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对这次调查的初步分析和推算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上海地区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登山,薛德英,钱美芳
最近,如东县在国家和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了全县15%人口的生育率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是参照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方案进行的,共抽取了基层单位1,153个,调查人口为160,832人,其中着重调查了15—67周岁的妇女57,050人。了解了婚姻、生育、节育及人口构成等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生育率资料,为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如东县是全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较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