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63)
- 2023(10130)
- 2022(8621)
- 2021(8019)
- 2020(6756)
- 2019(16025)
- 2018(15436)
- 2017(29563)
- 2016(15896)
- 2015(18288)
- 2014(18250)
- 2013(18483)
- 2012(17492)
- 2011(16115)
- 2010(16081)
- 2009(15170)
- 2008(15162)
- 2007(13385)
- 2006(11628)
- 2005(10498)
- 学科
- 济(76579)
- 经济(76509)
- 管理(44058)
- 业(39901)
- 方法(35431)
- 数学(32073)
- 数学方法(31854)
- 企(30511)
- 企业(30511)
- 中国(24058)
- 农(18701)
- 财(17351)
- 贸(16409)
- 贸易(16404)
- 易(16000)
- 环境(15552)
- 地方(14973)
- 学(14891)
- 业经(13177)
- 制(12618)
- 农业(12159)
- 银(10961)
- 划(10947)
- 银行(10929)
- 和(10791)
- 融(10783)
- 金融(10781)
- 行(10512)
- 务(9882)
- 财务(9867)
- 机构
- 大学(243881)
- 学院(239918)
- 济(110663)
- 经济(108604)
- 管理(90399)
- 研究(88313)
- 理学(78123)
- 理学院(77156)
- 管理学(76060)
- 管理学院(75595)
- 中国(66641)
- 科学(52385)
- 京(52305)
- 财(47702)
- 所(44776)
- 研究所(40973)
- 农(40023)
- 中心(39560)
- 财经(38985)
- 经济学(36628)
- 经(35667)
- 业大(34305)
- 江(33906)
- 北京(33399)
- 经济学院(33339)
- 农业(31764)
- 院(31531)
- 范(31426)
- 师范(31157)
- 财经大学(29107)
- 基金
- 项目(160768)
- 科学(127486)
- 基金(120320)
- 研究(115197)
- 家(105603)
- 国家(104851)
- 科学基金(89255)
- 社会(76971)
- 社会科(73174)
- 社会科学(73150)
- 基金项目(63499)
- 省(58798)
- 自然(56439)
- 自然科(55158)
- 自然科学(55139)
- 自然科学基金(54169)
- 教育(51733)
- 划(51323)
- 资助(49607)
- 编号(43916)
- 部(37535)
- 重点(36573)
- 成果(35311)
- 发(35307)
- 国家社会(33630)
- 创(32665)
- 教育部(32172)
- 中国(31565)
- 科研(31076)
- 创新(30856)
共检索到351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雪艳
城市群是全球发展的重大趋势和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更是环境问题高度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域。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和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对七大城市群的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密度总体上会恶化城市群的环境,但是并不十分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群的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环境质量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改善;七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除了哈长城市群之外,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但是外资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消费升级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越高的城市,消费的这种环境效应越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海东 倪鹏飞
通过对我国七大城市群130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研究发现:我国七大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总体较低,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由大到小分别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城市群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引领可持续竞争力发展模式;城市群间可持续竞争力差异是导致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各个城市群间差异贡献度高达60%,其中成渝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可持续竞争力差异最大,差异水平为0.487 16,长三角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差异最小,差异水平为0.213 28。
关键词:
城市群 可持续竞争力 差异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海东 倪鹏飞
通过对我国七大城市群130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研究发现:我国七大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总体较低,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由大到小分别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城市群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引领可持续竞争力发展模式;城市群间可持续竞争力差异是导致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各个城市群间差异贡献度高达60%,其中成渝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可持续竞争力差异最大,差异水平为0.487 16,长三角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差异最小,差异水平为0.213 28。
关键词:
城市群 可持续竞争力 差异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邓闻静 纪明
文章通过测算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能级,确定其核心城市,通过断裂点、经济场强等模型来衡量各核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从测算结果得出:一是核心城市与普通城市间的集聚性不强;二是核心城市产生的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与其交通网络的紧密性有关;三是位于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比位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群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
中国十大城市群 核心城市 影响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中亚 傅利平 陈卫东
在构建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38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评价结果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不同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模呈正相关。最后,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城市群 熵权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功亮 蔡悦灵
中国十大城市群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城市群内部组织的联系不仅依托经济等"硬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凝聚力。文章通过构造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研究设计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到十大城市群在文化不同维度上的排名。最后对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非均衡差异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 多维度 中国城市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功亮 蔡悦灵
中国十大城市群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城市群内部组织的联系不仅依托经济等"硬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凝聚力。文章通过构造中国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研究设计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到十大城市群在文化不同维度上的排名。最后对十大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非均衡差异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 多维度 中国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毅 杜凤龙 徐政
产业结构升级是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而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七大城市群城市的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通过文本分析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这种促进作用在特大型及以上城市、中部城市群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为地方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