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7)
- 2023(15674)
- 2022(12941)
- 2021(11879)
- 2020(9845)
- 2019(22326)
- 2018(21952)
- 2017(41640)
- 2016(22510)
- 2015(25433)
- 2014(25343)
- 2013(25252)
- 2012(23728)
- 2011(21628)
- 2010(21934)
- 2009(20778)
- 2008(21087)
- 2007(19108)
- 2006(17365)
- 2005(16423)
- 学科
- 济(106823)
- 经济(106675)
- 业(89506)
- 管理(82524)
- 企(79810)
- 企业(79810)
- 方法(39464)
- 财(32709)
- 业经(32479)
- 中国(32143)
- 农(31814)
- 数学(30322)
- 数学方法(30082)
- 制(25311)
- 地方(23838)
- 农业(22041)
- 务(22032)
- 财务(22001)
- 财务管理(21967)
- 贸(21042)
- 贸易(21020)
- 企业财务(20838)
- 易(20463)
- 技术(19867)
- 环境(19154)
- 和(18951)
- 体(18432)
- 划(18407)
- 银(18292)
- 银行(18271)
- 机构
- 学院(334812)
- 大学(332139)
- 济(149841)
- 经济(147142)
- 管理(129615)
- 研究(118424)
- 理学(109591)
- 理学院(108385)
- 管理学(107135)
- 管理学院(106474)
- 中国(95154)
- 财(72316)
- 京(71835)
- 科学(66992)
- 所(59851)
- 财经(55768)
- 农(53559)
- 研究所(53330)
- 中心(52689)
- 江(52552)
- 经(50561)
- 北京(46434)
- 经济学(46184)
- 业大(43842)
- 院(42701)
- 范(42020)
- 师范(41628)
- 农业(41533)
- 经济学院(41394)
- 州(41260)
- 基金
- 项目(210058)
- 科学(168046)
- 研究(157969)
- 基金(154331)
- 家(133118)
- 国家(131925)
- 科学基金(114185)
- 社会(104452)
- 社会科(99135)
- 社会科学(99114)
- 省(80702)
- 基金项目(80362)
- 教育(70544)
- 自然(70283)
- 自然科(68630)
- 自然科学(68613)
- 自然科学基金(67475)
- 划(67261)
- 资助(63089)
- 编号(62048)
- 成果(51240)
- 发(49902)
- 部(47816)
- 重点(47543)
- 创(46129)
- 国家社会(44135)
- 课题(43891)
- 制(43759)
- 业(42572)
- 创新(42437)
- 期刊
- 济(179141)
- 经济(179141)
- 研究(108103)
- 中国(73794)
- 财(58916)
- 管理(55175)
- 农(51290)
- 科学(46364)
- 学报(45279)
- 融(36814)
- 金融(36814)
- 大学(35902)
- 农业(35067)
- 学学(33804)
- 教育(33605)
- 业经(29881)
- 技术(29433)
- 财经(29063)
- 经济研究(28383)
- 经(25225)
- 问题(23464)
- 业(20902)
- 贸(20340)
- 世界(19089)
- 国际(18512)
- 技术经济(18465)
- 现代(16548)
- 商业(15596)
- 经济管理(15222)
- 科技(14653)
共检索到534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国良
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关键词:
中 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家庭 王璇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发展规模及速度、出口能力、生产能力、吸引外资情况四个方面肯定了中国制造业,又从出口份额和结构、制造业科技水平、企业规模和品牌、制造业外商投资趋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的问题。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之后在现实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中得出中国制造业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最后从相应的四个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张祥祯 吴艳 贺正楚
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探索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子系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系统包括出口竞争、市场份额和产业内贸易三个子系统,依据这两个系统,评价和测度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根据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互动指标和耦合的互动模型,采集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两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皆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略微下降的发展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倒U"型模式,目前属于中级协调阶段,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在金融危机过后发展较为平稳,但国际竞争力系统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2)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增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强-弱-强"M型小波动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很明显的"倒U"型模式,相较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发展质量目前改变了依靠增量推动的经济模式,进入较为平稳的"保质"发展模式。(3)预测结果显示,要坚持"保质"的经济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稳中有增。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魏作磊 李丹芝
以珠三角9城市2000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生产服务业对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而这些城市应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海涛 任若恩
本研究以中德制造业的双边国际比较为基础,测定了1991-2000年的劳动生产率和1995年的单位劳动成本,并集中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等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对纺织业、服装业和皮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相对价格水平 劳动生产率 单位劳动成本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长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提出并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在我国投资的美国企业出现回流迹象。其中,不仅包括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且包括体育用品、家居用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011年底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报告称,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削弱,未来5年美国自华进口30%的份额都将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程池超 孙江明
本文运用NTB指标和RCA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所在,并结合中日制造业间的国际分工类型和两国在不同分工领域的竞争关系,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上与日本的差距,并基于以上分析,从劳动力资源、产业集中度、研发投入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制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梁运文 张帅
基于"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传导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VSS)、生产率(PR)、贸易竞争力(RCA)、产业利润(ACR)四者间传导关联的统计分布特征,并从"过程传导"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15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位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中能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过程传导良性循环的行业不多,产业发展驱动力过程传导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递减、时滞甚至断裂效应。有效地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在于克服现有"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中的"传导短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喻美辞
作为一种高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运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验证了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这种积极效应。生产性服务促进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交通运输仓储服务更能促进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更能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异质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贺正楚 曹德 吴艳
依据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产业国际竞争理论,从国内供给和国际需求的角度对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分别从产业和产品的角度对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结构和路径进行探讨,构建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探讨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系统之间、系统内部互动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实证表明,一是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发展效益、中高端产业结构、市场配置、创新潜力(专利)与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国际市场份额、规模经济形成了有效互动,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发展速度、创新商业化、创新潜力(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对上述系统的互动有较弱的抑制作用。二是服务保障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和国际竞争力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发挥生产服务业的效率提升作用。因此,为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应该从国内供给侧入手,注重制造业发展质量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系统、效率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平衡发展,对生产服务业的供给结构进行优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彦
黑龙江、辽宁和河南三省都是我国轴承生产的工业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大轴承工业基地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衡。本文比较了三省轴承制造业的竞争力。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黑龙江轴承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辽宁次之;三省的轴承产品类存在明显的同构现象,但三省的轴承生产在结构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轴承制造业 三大基地 竞争力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文东伟 冼国明
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如何?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分析发现,一是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来源于两个极端,即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中国这两类行业的出口占世界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二是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纺织、皮革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该产业出口占世界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三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该产业出口占世界的份额达到20%左右;四是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这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显著不同。由于中技术制成品通常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关键词:
制造业 出口竞争力 国际比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海涛 任若恩
本文首次以1997年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利用多边比较方法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1980—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经测算得出:1997年中国制造业各类PPP(购买力平价)接近于3·7元/国际美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相对价格水平是参与比较的五国中最小的,且逐年下降;单位劳动成本一直在波动过程中下降。80年代,劳动生产率呈现了“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但在1992年后,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
关键词:
多边比较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芬
本文首先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与国际部分国家开展比较,进而剖析了影响因素,并对持续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比较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甄峰 赵彦云
我国经济总量和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从产出、效率、市场、制度、创新等全方位衡量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番不尽人意的景象。本文应用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与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具有较高的水平,优势体现在低成本和大市场,但也面临挑战;软实力则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待全面提升和改善。此项国际比较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制造业所处国际竞争地位,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明方向。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