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2)
- 2023(11420)
- 2022(9386)
- 2021(8770)
- 2020(7040)
- 2019(15773)
- 2018(14986)
- 2017(27103)
- 2016(13882)
- 2015(15460)
- 2014(14474)
- 2013(14135)
- 2012(12908)
- 2011(11667)
- 2010(11413)
- 2009(10482)
- 2008(10043)
- 2007(8749)
- 2006(7510)
- 2005(6694)
- 学科
- 济(56624)
- 经济(56574)
- 业(47482)
- 管理(45669)
- 企(38592)
- 企业(38592)
- 方法(22869)
- 中国(21787)
- 技术(21681)
- 数学(19735)
- 数学方法(19600)
- 农(17017)
- 财(14335)
- 贸(14321)
- 贸易(14304)
- 易(14102)
- 技术管理(13791)
- 业经(13664)
- 农业(12130)
- 制(11041)
- 银(10489)
- 银行(10476)
- 行(10186)
- 融(9795)
- 金融(9795)
- 地方(8924)
- 学(8622)
- 划(8591)
- 务(8505)
- 理论(8502)
- 机构
- 大学(193813)
- 学院(193041)
- 济(91358)
- 经济(90019)
- 管理(77548)
- 研究(69099)
- 理学(67197)
- 理学院(66529)
- 管理学(65850)
- 管理学院(65454)
- 中国(53916)
- 京(40524)
- 财(38944)
- 科学(37137)
- 所(32315)
- 财经(31597)
- 中心(31271)
- 经济学(29555)
- 研究所(29315)
- 经(29203)
- 经济学院(26728)
- 江(26559)
- 北京(26088)
- 农(25329)
- 院(25287)
- 范(24376)
- 师范(24202)
- 财经大学(23817)
- 业大(23675)
- 商学(22119)
- 基金
- 项目(133414)
- 科学(108809)
- 研究(103973)
- 基金(99324)
- 家(86115)
- 国家(85425)
- 科学基金(74463)
- 社会(70440)
- 社会科(67110)
- 社会科学(67099)
- 基金项目(51757)
- 省(49744)
- 教育(47065)
- 自然(43670)
- 自然科(42800)
- 自然科学(42790)
- 划(42286)
- 自然科学基金(42129)
- 编号(39686)
- 资助(38194)
- 创(34885)
- 成果(31894)
- 创新(31629)
- 国家社会(31345)
- 部(31233)
- 重点(30256)
- 发(29889)
- 课题(27847)
- 制(27832)
- 教育部(27720)
共检索到292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叶初升 孙薇
研发投入迅猛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滞缓,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科技创新困境”。本文从技术创新质量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深入解析技术创新质量的内涵,提出并检验基于文本挖掘的新测度方法。采用1998-2013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专利匹配数据分析发现,在行业、所有制和区域层面,政府创新支持的分布与技术创新质量的分布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错位,而这种错位显著抑制了企业TFP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错位通过抑制企业技术创新质量,进而引致企业TFP的降低。异质性分析发现,错位对于TFP的抑制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国有企业和东部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对高错位主体的矫正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创新资源错位配置对于TFP的负面影响。本文为政府调整创新支持政策、引领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超 马玉洁 史同飞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内需拉动力度不足、外需促进作用日渐疲软、利益追求下资本市场功能滞后、房地产泡沫化发展趋势明显等困境。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增长关键因素是推动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内生化的物质生产函数,揭示技术创新内生化条件下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机制,建立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的MI-TVP-SV-VAR模型,并对我国新动能的作用效果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脉冲响应,且在短期内效果更为显著,实体经济发展对投资性金融资产变动较为敏感;金融业总量增长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脉冲响应呈现正负波动性,存在金融业发展挤占实体经济发展的现象;支付方式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冲击在前2-3期为负向,之后转为正向但较为平缓,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阶段性差异,2013年之前促进作用较为明显,2013年之后现有融资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以研发经费为代表的科技投入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以专利授权为代表的科技产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则表现出滞后性,在3期之后专利转化能力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开始显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史江涛 曹兵
本文介绍了间断式技术创新的涵义及特点,并分别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角度分析了间断式技术创新所要面对的组织困境。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两种适合间断式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内部孵化器,风险俱乐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金旺
创新活动的增加会导致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但保护的加强并不导致创新活动的增加,相反,它可能抑制创新。专利保护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法定垄断从原创发明扩散、官司诉讼、研究工具与材料的公地悲剧等方面阻碍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专利的自我垄断效应从巨额前期投入、学习效应、协同效应、技术关联、消费者行为强化等诸方面阻碍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此外,保护规则的不当利用又加剧了技术创新困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河宁 孟海华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如果企业不能把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和引进时机、引进策略很好的结合起来的话,在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因此企业必须确认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适时进行组织再造,规范创新激励机制和投资机制,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企业创新 技术创新 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爱萍 林志刚 沈英莉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支柱性产业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探究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实行政策引导、推进技术标准设定以及实行人才战略等措施,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技术 创新 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志强 刘璇 王立志
企业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割裂看待,在理论中缺乏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双元创新为视角,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分别对3种创新方式下的不同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求创新方式异质性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质量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采取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改进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议,开展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质量符合性,及时处理质量偏差;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和综合式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要注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及时纠正体系审核问题,同时,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还要注重明确质量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质量,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键词:
质量能力 技术创新 双元创新 回归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倩
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影响。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表现为"抵消效应"和"补偿效应"的双重效应,随着规制政策的日趋合理化,会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创新补偿"效应逐渐超越"挤出效应"。较高的环境规制强度抑制污染型FDI,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越相近,越容易发生资本转移;合理引进FDI有利于产生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祥松 刘敬
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投入的大规模增长,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识别政府支持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两类研发活动中的不同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确实存在: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2)异质性研发导致了政府支持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在长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促进作用。(3)政府支持研发活动的作用机制为:当政府支持力度超过阈值时,科学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尽管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但适度支持仍然是必要的,政府支持力度在合理范围内,可弱化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反之会强化这一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政府支持要有针对性,应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放手技术开发于企业和市场。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异质性研发产生的不良后果,且有助于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丕斌 周喜君 李丹 王婷
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收效甚微的局面,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分析框架对该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仅从经济层面努力将难以实现煤炭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因此,政府应通过供需双边创新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能源技术创新、丰富能源供给,最终通过能源供需结构的转变引导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国栋 陈圻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产品语意的创新,根本性、彻底性是产品语意创新的特征。其成长机制方面:环境机制和过程机制是设计驱动创新的基本构成元素,其中,环境机制具有开放性,是研究成果丰富,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过程机制具有动态循环性,是设计驱动创新的"变量"机制。未来的研究热点是:设计驱动创新的中国化研究;设计对话与设计师在创新管理中的角色。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春风 司登奎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已备受关注,其技术创新效应如何亦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文章利用2011—2018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论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改善我国城市技术创新及其“低端锁定”困境,使得城市更倾向于进行含有高端技术的实质性创新。其次,机制方面,在供给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区域融资信贷约束(提高银行业竞争力、促进传统金融供给),从而促进城市总体技术创新、高端技术创新和低端技术创新;在需求侧,提升市场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张)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市高端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但对城市总体技术创新和低端技术创新的渠道效应不显著。最后,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城市技术创新“低端锁定”困境的正外部效应在高市场化与高互联网水平城市中更为明显,同时对低市场化水平、低互联网水平城市的总体技术创新存在“雪中送炭”效应。研究结论为有效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城市创新和协调发展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岳佳坤
“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俨然成为经济高质量转型的新引擎,是完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转化、创新扩散五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2009—2020年数字技术创新质量进行总体和分维度评价,并利用静态与动态模型展开分地区比较。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质量整体维持上升态势;五大维度对数字技术创新均发挥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创新环境、创新转化、创新扩散指数得分相对较高。数字技术创新质量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梯度递减态势;各省份数字技术创新质量亦存在“非均衡”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岳佳坤
“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俨然成为经济高质量转型的新引擎,是完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转化、创新扩散五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2009—2020年数字技术创新质量进行总体和分维度评价,并利用静态与动态模型展开分地区比较。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质量整体维持上升态势;五大维度对数字技术创新均发挥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创新环境、创新转化、创新扩散指数得分相对较高。数字技术创新质量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梯度递减态势;各省份数字技术创新质量亦存在“非均衡”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芦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特别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更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理念的缺失、人才的缺乏、源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只有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并落到实处,才能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