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3)
2023(9001)
2022(7258)
2021(7015)
2020(5457)
2019(12914)
2018(12706)
2017(24150)
2016(12776)
2015(14784)
2014(14480)
2013(14299)
2012(12882)
2011(11930)
2010(11732)
2009(10637)
2008(10162)
2007(8712)
2006(7762)
2005(7002)
作者
(35135)
(29323)
(29290)
(28051)
(18615)
(13913)
(13069)
(11451)
(11280)
(10286)
(10144)
(9949)
(9483)
(9177)
(9162)
(9147)
(8839)
(8410)
(8370)
(8144)
(7306)
(7217)
(7146)
(6648)
(6637)
(6560)
(6421)
(6142)
(5760)
(5728)
学科
(59422)
经济(59377)
管理(35411)
(30824)
方法(28735)
数学(26618)
数学方法(26092)
(24431)
企业(24431)
中国(18404)
(15059)
(13035)
贸易(13027)
环境(12828)
(12825)
业经(11298)
(10690)
(10495)
(9795)
农业(9651)
(8988)
(8680)
银行(8676)
(8444)
(8425)
理论(8347)
(8264)
地方(8179)
(8160)
金融(8158)
机构
大学(183524)
学院(183366)
(84355)
经济(83039)
管理(70749)
研究(64731)
理学(61365)
理学院(60767)
管理学(59579)
管理学院(59273)
中国(50815)
(39029)
科学(36902)
(35391)
(31397)
财经(28917)
研究所(28770)
中心(28607)
经济学(27440)
(26644)
(25817)
北京(25296)
经济学院(24667)
(24411)
业大(24395)
(23618)
(22898)
师范(22704)
财经大学(21712)
农业(20045)
基金
项目(124689)
科学(99725)
基金(93000)
研究(92315)
(81441)
国家(80897)
科学基金(69437)
社会(60690)
社会科(57786)
社会科学(57772)
基金项目(47275)
(45882)
自然(43550)
教育(43176)
自然科(42621)
自然科学(42614)
自然科学基金(41852)
(39806)
资助(39591)
编号(35821)
(28994)
成果(28757)
重点(28625)
(27528)
国家社会(26441)
(26244)
中国(25608)
课题(25522)
教育部(25318)
创新(24680)
期刊
(86938)
经济(86938)
研究(55146)
中国(35553)
管理(27100)
科学(25997)
学报(25392)
(25299)
(23818)
大学(20405)
教育(20392)
学学(19205)
技术(17688)
农业(16825)
经济研究(15887)
(15756)
金融(15756)
财经(14448)
业经(12921)
(12631)
(11564)
问题(11436)
统计(11425)
世界(10486)
国际(10117)
(10093)
(9892)
技术经济(9807)
决策(9086)
资源(7964)
共检索到268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彬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推进世界零碳排放进程、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核心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和政策基础,具有较高可行性。目前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即碳排放压力、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技术水平限制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为有效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任务,力求实现"双核升级",同时通过技术支持、财政支持和绿色金融等支持性手段为"双核升级"提供多维度保障,最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敏娟  石锐  姚柳杨  
实现农业碳中和既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应有之义,也是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农业碳中和的低碳、零碳、负碳三种目标及内涵,构建了中国在2060年实现农业碳中和的路径图。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60年的基线情景下相对于2018年将增长64.91%,减排措施将有潜力减少74.18%的基线情景碳排放量,结合碳抵消措施将能够实现农业零碳目标。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16年已经达峰,在未来通过减排能力建设阶段、快速减排阶段、巩固完善阶段将能够实现农业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碳中和的保障措施,并展望了中国农业碳中和的发展前景。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文生  
碳中和对未来中国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反推式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碳中和、碳达峰将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面临一个难以定价的新约束,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主流经济学思维提出了挑战。碳排放具有鲜明的外部性特征,技术进步、碳价格和社会治理是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碳中和可能导致收入分配的重新整合,加大中国南北方的差距,导致整个经济结构变化,对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带来很大的挑战。碳排放的外部性是超时空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来应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东坡  周慧  霍增辉  
日本已于2013年碳达峰,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经验措施对中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对日本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分析,着重考察其降低碳排量的措施和支持政策,总结对中国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14个重点领域代表性和关联性强,以电力、氢能和碳循环为主线的各项措施融合世界前沿技术和理论成果,突出日本产业基础与技术优势。政府多部门协作与地方积极响应、创新财政金融体制、强化专门立法和规则标准化、积极融入国际合作,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政策保障。借鉴日本经验,中国需提前布局碳中和、统筹“双碳”规划,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政策,在深化国际合作中增强绿色产业竞争力。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晓燕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应是“有效竞争”。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促进存量的优化组合 ,使产业组织形成“在提高产业集中度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 ,保持产业内企业间适度竞争活力”的有效竞争态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枫  王帅斌  汪亚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内涵属性,进一步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关联,并借助政策协同理论,分别从协同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主体—目标—内容”三维协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前提与多维结构,架构起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框架。路径选择方面,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构建“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体系,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财政金融协同的“共同纲领”;在中观层面关注区域协同,处理好碳中和推进过程中整体和局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优化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组合,发挥好财税、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等不同类别政策工具的优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柯娟娟  袁祥勇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研究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框架下,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行为转化为货币计量,结合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理念,在市场导向的经济活动中,通过碳会计、碳足迹核算、碳标签的研究,企业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时,透过商品或服务中货币价值转移与碳足迹转移同步的概念,结合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碳会计,扩展财务会计系统并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谷方杰  张文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彰显了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质量被认为是减缓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然而少有研究从我国省际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在减少排放方面的作用。因此,考察2000—2018年间我国省际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质量、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能源和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影响。考虑到残余横截面依赖和异质性的潜在发生,使用增广均值组(AMG)和共同相关效应均值组(CCEMG)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和可再生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比之下,制度质量、经济增长和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正向影响。基于此,为了找准“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本文提出了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制度创新以及全面统筹不同行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佳  
基于《京都议定书》要求,碳排放量可以做为种产品进行买卖,这在货币金融体系中启了碳货币的地位。为了争夺未来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各国在碳交易过程中纷纷以本币为计价结算货币,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分析国际碳交易市场与计价结算货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碳货币主导权体系建立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绪彪  朱丽萍  
来自航空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多年来,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为代表的航空业界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本行业的环境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四种关键战略。基于市场的措施是填补航空碳排放缺口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38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就建立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解决航空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的实施来实现航空部门的环境目标。鉴于各国减排能力、技术水平、市场成熟度以及航空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考虑到目前三种基于市场措施方案各有优劣,建立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应实施抵消措施方案,中期有歧视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博文  尹彦辉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碳排放总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赖于政策的施行。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着手,将政府层面的行政法规以及市场层面碳市场交易价格信号和减排技术创新三个重要变量引入E-DSGE模型,揭示不同减排行为对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短期行动目标和长期规划目标的效果,并基于福利损失法进行了政策研究。研究发现,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对实现短期碳达峰目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从长期规划来看,随着减排动机增强,会滋生“运动式减碳”行为。碳市场价格信号对短期碳减排行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从长期规划来看,囿于碳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控排企业减排成本过高,减排效果并不乐观。在短期行动和长期规划目标下,技术创新促进碳减排的效果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时,加强减排技术创新,才可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