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64)
2023(12896)
2022(10843)
2021(10243)
2020(8704)
2019(20232)
2018(19828)
2017(36441)
2016(20001)
2015(22805)
2014(22687)
2013(22411)
2012(20926)
2011(19233)
2010(19078)
2009(17864)
2008(17842)
2007(16211)
2006(13898)
2005(12455)
作者
(56648)
(47752)
(47501)
(45342)
(30319)
(22858)
(21702)
(18485)
(17878)
(16627)
(16207)
(15909)
(15141)
(15137)
(14775)
(14691)
(14339)
(14066)
(13749)
(13740)
(11873)
(11656)
(11437)
(10844)
(10665)
(10644)
(10610)
(10543)
(9605)
(9489)
学科
(87304)
经济(87235)
管理(60835)
(57101)
(47966)
企业(47966)
方法(38704)
数学(33884)
数学方法(33632)
中国(25767)
(21640)
(19594)
技术(19412)
地方(19228)
业经(18103)
(17352)
贸易(17340)
(17132)
(16877)
(15607)
农业(14457)
(13700)
技术管理(13664)
(13107)
银行(13085)
(12805)
环境(12749)
理论(12663)
(12577)
金融(12575)
机构
大学(292238)
学院(286986)
(124489)
经济(122101)
管理(111761)
研究(99866)
理学(96433)
理学院(95279)
管理学(93900)
管理学院(93318)
中国(76104)
(61544)
科学(59960)
(54417)
(49977)
研究所(45736)
中心(45608)
(44262)
财经(43313)
(42890)
业大(39827)
(39815)
师范(39495)
(39384)
经济学(38989)
北京(38793)
(35605)
经济学院(35270)
农业(34873)
(34110)
基金
项目(191978)
科学(153173)
研究(143143)
基金(140260)
(121692)
国家(120741)
科学基金(104001)
社会(92640)
社会科(87953)
社会科学(87932)
基金项目(74782)
(74528)
教育(66580)
自然(65153)
自然科(63704)
自然科学(63685)
(62995)
自然科学基金(62629)
编号(57269)
资助(55776)
成果(47778)
(44872)
重点(43665)
(43638)
(42211)
创新(41199)
课题(40130)
国家社会(38864)
教育部(37794)
大学(36768)
期刊
(133009)
经济(133009)
研究(85905)
中国(60703)
(42317)
学报(41777)
管理(41723)
科学(40700)
(38677)
教育(36119)
大学(31768)
学学(28843)
农业(26554)
技术(24993)
(24040)
金融(24040)
经济研究(22220)
财经(21734)
业经(20018)
(18894)
问题(17666)
图书(16892)
(16703)
(16184)
技术经济(15832)
科技(15093)
世界(13872)
国际(13735)
资源(13588)
统计(13295)
共检索到429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曙虹  杜德斌  游小珺  范斐  
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2002—2011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西三角5个"成长三角"及相关省、市的高校知识创新绩效,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5个"成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空间差异明显,长三角和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显著提升,中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幅度相当,京津冀区域创新绩效有所下降;3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的倾斜极大地促进了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高校职工工资待遇较低使得中三角区域在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方面竞争力较弱,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得益于地区开放程度高、高校知识创新与区域产业联系紧密等因素,京津冀区域由于高校知识创新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其总体效率较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奇锋  童洁  顾新  
加强知识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特点,建立分层螺旋的知识流动结构模型,分析知识流动的形式,从环境、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对策。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裴育  李秋梓  
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研发人员、研发资本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障长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基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的方向、结构特征和时空相关性以及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流动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研发资本流动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与资本流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提出促进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发人才与资本引进策略设计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正华  徐小平  杜建国  
本文主要采用测度熵(GEM)和极化(TW)相结合方法,从不同集聚层次对1993—2005长三角人均GDP(GDPPC)、农村居民纯收入(RPCI)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UPCI)进行不均衡和极化演化分析,得出计算结果,根据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建议政府在低水平集聚层次上进行决策可以有效地降低区域不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海燕  杨君良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文章以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为研究范围,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及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探究长三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规律,最后依据经济/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平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一定提升趋势,但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幅度较明显,如台州、绍兴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薇  薛秋霞  苗建军  
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其结构分布具有共性,外围均集中在北翼北部和南翼的中西部地区,极化区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演化趋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极化区等级升高且范围扩大,沿江地区的极化区先扩张再缩小,沿京杭运河极化区的等级升高、数量变多,铁路沿线城市总体的极化区变多,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国情境下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雅茹  程翠云  葛察忠  段显明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内部差异明显,上海一直处于最高水平,江苏、安徽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浙江呈下降—上升趋势,局部空间格局由较低、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上升为较低、较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具有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和对外开放水平呈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雅茹  程翠云  葛察忠  段显明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内部差异明显,上海一直处于最高水平,江苏、安徽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浙江呈下降—上升趋势,局部空间格局由较低、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上升为较低、较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具有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和对外开放水平呈负向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坚   刘雪莲   丁洁扉  
长三角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但针对该区域集成电路行业产学研多主体深度融合创新绩效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选取1995—2021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专利数据构建产业合作创新网络,采用ArcGIS可视化手段,通过拓扑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等方法梳理该网络演化的趋势特征,并基于2021年其中124家集成电路上市企业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近年来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网络结构从松散逐渐紧密,网络内区域间联系逐步增强,与区域外主体空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企业在合作专利申请行为中的位置优势及经验优势不会影响企业的合作意愿;知识邻近性对关系邻近性和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通过创新绩效对合作创新成果产生中介效应,而且创新绩效对合作创新成果的正向影响显著;环境邻近性显著正向影响知识邻近性且显著负向影响创新绩效。因此,要进一步打造品牌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的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能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建民  杨力  
如何改善创新要素投入及其配置效率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考虑技术进步动态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2000-2017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要素及其配置效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科技人力资本对长三角技术创新的产出弹性大于R&D费用,但对技术创新的年均贡献率不足。(2)2000年以来长三角创新要素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率处于逐年递增趋势,科技人力资本和R&D费用的配置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显著提高了长三角的技术创新绩效。(3)长三角技术创新选择偏向于科技人力资本,科技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技术创新对科技人力资本的选择偏向性处于下降趋势,技术创新在二者的选择偏向渐趋于中性,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技术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长三角科技人力资本对R&D费用的替代弹性大于0,趋向于1,越来越富于弹性,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与技术进步相匹配,创新要素投入组合方式使长三角技术创新处于有效经济区间。长三角需要提高科技人员数量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绩效,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李爽  张守庆  
金融危机后随着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区域创新更多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绩效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并对产业发展形成支撑。本文从子体系、区域创新行为主体以及区域网络的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入手,通过建立不同层面的创新能力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并对环渤海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网络进行对比,由此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家峰  李佳楠  陈红喜  周洁  
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结合高校科研创新的特点,构建高校科研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08—2017年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整体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探究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水平不高,全要素生产率(Tfpch)呈下降趋势;高校政策环境、对外联系程度、教师职称结构等因素,对于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战略等方面,提出提升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