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5)
2023(10174)
2022(8349)
2021(8058)
2020(6411)
2019(14633)
2018(14190)
2017(25523)
2016(13898)
2015(16177)
2014(15945)
2013(15689)
2012(15172)
2011(13977)
2010(14386)
2009(13577)
2008(13612)
2007(12631)
2006(11619)
2005(10662)
作者
(39773)
(33532)
(33302)
(31875)
(21381)
(16123)
(15005)
(12871)
(12786)
(12181)
(11644)
(11478)
(10777)
(10654)
(10609)
(10283)
(9714)
(9647)
(9527)
(9397)
(8756)
(8102)
(8077)
(7807)
(7620)
(7502)
(7407)
(7340)
(6868)
(6810)
学科
(60811)
经济(60719)
(36165)
管理(33519)
(31205)
中国(24025)
(23280)
企业(23280)
方法(20990)
农业(20816)
数学(18228)
数学方法(17971)
业经(16135)
(15029)
(14097)
(13776)
贸易(13762)
(13517)
地方(13009)
(11614)
银行(11606)
(11529)
(11472)
(11265)
(10697)
金融(10697)
(9589)
发展(9499)
(9478)
(9445)
机构
大学(202841)
学院(201199)
(88653)
经济(86753)
研究(77007)
管理(69902)
中国(62093)
理学(57820)
理学院(57103)
管理学(56077)
管理学院(55692)
(45050)
科学(43065)
(41927)
(38199)
(36875)
中心(36152)
研究所(34100)
(32646)
财经(31813)
(29943)
师范(29717)
北京(29522)
(29002)
经济学(28696)
农业(27441)
(27071)
业大(26717)
经济学院(25695)
(25686)
基金
项目(124322)
科学(97930)
研究(97227)
基金(90264)
(78824)
国家(77678)
科学基金(64785)
社会(63843)
社会科(60064)
社会科学(60052)
(45852)
基金项目(45678)
教育(44769)
编号(39555)
(38864)
资助(37259)
自然(36934)
自然科(36053)
自然科学(36043)
自然科学基金(35416)
成果(35141)
(29220)
课题(28863)
重点(28371)
(28020)
国家社会(27572)
中国(26160)
(25689)
教育部(25374)
(24701)
期刊
(112825)
经济(112825)
研究(69763)
中国(53189)
(41459)
学报(31063)
(30920)
教育(30388)
科学(29708)
农业(27556)
管理(27169)
大学(25242)
(24361)
金融(24361)
学学(22958)
业经(19046)
技术(17586)
经济研究(17209)
财经(16753)
问题(14948)
(14742)
(13481)
世界(13207)
(12933)
图书(12931)
国际(12014)
(11426)
农村(10650)
(10650)
书馆(10349)
共检索到339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正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却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剧变。为了实现家庭的"转变",梁漱溟将之置于自身乡村建设的大理论下来思考。一方面,他肯定中国传统家庭观中重情义、重伦理的普遍、恒常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未来的中国家庭需要吸收西方近现代的"组织化"因素。在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思考中,梁漱溟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的关于中西家庭的反思和对未来家庭的构想,其中蕴含的他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刻思考,仍值得我们不断回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文一  
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文一  
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先伦  
韩复榘支持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 )中国三十年代乡村危机与韩复榘对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二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巩固山东对抗蒋介石势力侵入 ;(三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来防止中共势力渗透 ;(四 )韩复榘利用富有盛名的梁漱溟乡建改革来顺应三十年代的军阀政治改革潮流 ;(五 )韩复榘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与梁漱溟的早期交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功  张熙默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乡村建设理论是在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严重衰退的社会背景和他对乡村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文化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以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循此,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实施了其乡村建设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缺少广大乡村居民的普遍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启示我们: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能积极实践,倡导知识分子回乡,进行民族自救,值得赞扬,但否认阶级、反对革命、反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必然导致其乡村建设运动走向失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晓燕  李景平  尚虎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任文洁  樊志民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乡村建设中,晏阳初与梁漱溟皆以教育入手,但二人的教育思想却具有鲜明的差异。晏阳初的教育立足于现代民本政治观,思想更趋向于西式,而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导向,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两种乡村教育模式之所以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或许可以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当。由此,反思我们不能回到以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摒弃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为乡村教育创造更顽强的生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20世纪30年代,在席卷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在山东省邹平县以培养新农民为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主体,实行"一面让他能参加,一面让他能改进"的"参与式"乡村发展教育,使之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他是中国最早的"参与式"发展教育的先驱,对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启示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戴家龙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戴家龙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梁漱溟的"乡村为本"思想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富有启示:各项支农事业应符合三农实际;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伟  
本文以对职业女性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为依据,围绕当代职业女性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时间精力不足、父亲教育缺失、隔代教育弊端以及心理焦虑等困境,进而研究提出了政策支撑、社会支持、角色及时调整、心理调适、夫妻共担教育责任、对隔代教育趋利避害等对策措施,以期帮助更多的职业女性走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更好更成功地教育下一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杨柳  
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并陷入严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匮乏等方面。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是"结构性"因素;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则构成了"关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以及"顾彼失此"为"主体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因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伟峰  王海涛  刘菊  
家庭农场作为我国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目前,土地流转不畅、资金供给乏力、经营主体缺位且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今后,政府应提供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形成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提高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多方面支持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薇  容中逵  
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考察的方式,对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内部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和多样化;家庭政治功能日渐让渡化,家庭经济、文化功能逐渐外移化;家庭内部关系也发生了由简单代际再生产到扩大增值再生产、由“亲亲为大”到“个体为先”的转变。上述家庭结构、功能与内部关系的演变致使家庭“个体成人”教育面临结构性破裂、功能性削弱、关系性失衡等困境,从而严重制约了子代“个体成人”目标的达成。为此,家庭“个体成人”教育的困境需从外部条件支持和内部功能调整两方面去化解:从外部进行“再家庭化”的政策支持,包括明确主体权力边界,制定弹性工作制度;从内部进行“个体成人”的价值选择,包括重视亲情伦理而非资本传递,强调“生命成人”而非“个体成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蕾   巫强   姚雨秀  
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关乎全社会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收入构成上看,数字乡村发展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降低转移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农村家庭从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利各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低收入农村家庭及高学历农村家庭增收效果越显著。因此,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家庭增收奠定数字化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