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9)
- 2023(15514)
- 2022(13302)
- 2021(12843)
- 2020(10501)
- 2019(24272)
- 2018(23767)
- 2017(45690)
- 2016(24627)
- 2015(27527)
- 2014(27282)
- 2013(26967)
- 2012(24674)
- 2011(22302)
- 2010(22211)
- 2009(20355)
- 2008(19757)
- 2007(17188)
- 2006(15153)
- 2005(13409)
- 学科
- 济(98622)
- 经济(98524)
- 管理(66261)
- 业(64503)
- 企(51662)
- 企业(51662)
- 方法(45997)
- 数学(39558)
- 数学方法(39157)
- 中国(29895)
- 农(26081)
- 财(23605)
- 业经(21876)
- 学(21703)
- 贸(20066)
- 贸易(20056)
- 易(19582)
- 制(19507)
- 地方(18484)
- 农业(17266)
- 银(17116)
- 银行(17073)
- 理论(16459)
- 行(16330)
- 和(15877)
- 融(15585)
- 金融(15582)
- 环境(15271)
- 务(14725)
- 财务(14661)
- 机构
- 大学(349981)
- 学院(347042)
- 济(140903)
- 经济(137995)
- 管理(137034)
- 研究(119781)
- 理学(118298)
- 理学院(116939)
- 管理学(114963)
- 管理学院(114334)
- 中国(93216)
- 京(75251)
- 科学(74500)
- 财(64441)
- 所(59388)
- 研究所(54654)
- 中心(53814)
- 农(53220)
- 财经(52285)
- 业大(49917)
- 江(48584)
- 北京(48347)
- 经(47767)
- 范(46832)
- 师范(46398)
- 院(43941)
- 经济学(43160)
- 农业(41667)
- 州(39665)
- 财经大学(39239)
- 基金
- 项目(240496)
- 科学(190053)
- 基金(176724)
- 研究(175287)
- 家(154502)
- 国家(153301)
- 科学基金(131533)
- 社会(111509)
- 社会科(105615)
- 社会科学(105590)
- 基金项目(93849)
- 省(90833)
- 自然(85651)
- 自然科(83675)
- 自然科学(83657)
- 自然科学基金(82182)
- 教育(79499)
- 划(77753)
- 资助(73303)
- 编号(70160)
- 成果(56784)
- 重点(53927)
- 部(53546)
- 发(51541)
- 创(49437)
- 课题(48232)
- 国家社会(46290)
- 创新(46195)
- 科研(46133)
- 教育部(45974)
- 期刊
- 济(150363)
- 经济(150363)
- 研究(104949)
- 中国(62923)
- 学报(54998)
- 科学(52032)
- 管理(48516)
- 农(48044)
- 财(45603)
- 大学(41573)
- 学学(39087)
- 教育(35914)
- 农业(33729)
- 融(32252)
- 金融(32252)
- 技术(27678)
- 经济研究(24959)
- 财经(24869)
- 业经(23726)
- 经(21194)
- 问题(19527)
- 图书(18168)
- 业(17793)
- 理论(16832)
- 贸(16314)
- 科技(16311)
- 技术经济(16102)
- 资源(15756)
- 版(15368)
- 实践(15195)
共检索到504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干春晖 高录问 蔡均
文章利用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和Floyd算法构建了中国“外循环”前向依赖网络。研究发现:第一,网络具有“小世界”结构特征;上游断裂风险主要以直接方式传导到中国;中国的基础金属制品业、农业、木材加工业、化学制品业、焦炭石油冶炼业和采矿业是连接“双循环”的核心中介部门,首先受到上游断裂风险冲击并将风险传导到中国其它部门。第二,网络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特征;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的采矿业,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的化学制品业,巴西、美国的农业及德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核心上游部门;核心上游部门供应断裂,冲击难以被其它市场抵消,中国的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焦炭石油冶炼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和化学制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凡琳 陆军
着眼于“双碳”目标要求,聚焦产业间的碳传导现象,通过引入网络分析思路与方法,以探究推动中国产业体系碳达峰的政策优化思路。在量化各类产业碳排放规模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8—2016年中国38个产业间的碳流向及其传导网络特征进行识别并分析结构特征。进一步以碳传导特征为依据,运用块模型分析将产业划归为净溢出型、净吸收型、溢出型中介和吸收型中介四类。根据各类产业间碳传导特征差异,提出组建产业减碳“联盟”、合理调节溢出与吸收型产业的结构占比等建议,旨在助力工业全面碳达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智超 卢阳旭 锁利铭
使用China Venture数据库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风险投资企业的网络结构特征对其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中介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风险投资企业的投资绩效越高;"结构洞"无法为风险投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会对其投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具有"小圈子"特征的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可以带来更高的投资绩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关键词: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重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庭竹 杜德斌
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已成为全球关键核心技术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数据建立网络矩阵,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00—2019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的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发现:(1)20年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近年来的网络发展态势受阻;(2)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并呈现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核”向以中韩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转变。(3)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格局“东升西降”特征显著,贸易网络空间结构则呈现出以北美为核心的“洲际双拱”格局演变为以东亚—东南亚为核心的“洲内联系为主,洲际互动为辅”的多级格局。(4)研究期内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持高额贸易往来的同时却维持了较低的贸易紧密度,反而“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深。(5)中国与世界各国集成电路贸易依赖的非对称性显著,中国对发达国家呈现出单向依赖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娜 张梅青
高铁的网络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重新整合,对城市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基于高铁流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论文使用2014—2019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城市网络整体上由东向西拓展,网络规模扩大、密度提升;②节点功能和地位的时序变动重塑了网络的空间格局,改变了由少数东部城市主导的网络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均衡化的发展趋势;③从关联形态看,全国尺度上的复杂网络结构取代了区域尺度上的轴带式联系形态,整体上与"八纵八横"网络相对应;④城市网络的关联强度逐年提升,形成了4个联系层级,城市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俐锦 欧国立 范梦余 石柏源
高铁通过改变城市间的连接性和联系强度来影响城市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关系。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延伸与升级,基于高铁流来认识和解构城市网络成为了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高铁流出发,借助2008—2018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进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密度逐年提高。东中部地区的中心度值较高,枢纽地位明显,多条高铁干线的核心交汇点易生成高中介度节点。(2)多重网络结构层级性辨识出具有演化分异的层级特征和复杂多样的联系格局。第一、第二层级节点效应显著,区位优势明显;第三层级是网络的延伸和细化。(3)地域邻近程度和空间联系强度决定了凝聚子群的构成,受高铁线路布局的影响,子群呈现"多核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延伸、合并和新增3种演化类型。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子丰 周晔
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30家中美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Graphical LASSO算法估计和可视化了中美银行间的高维网络结构关联度,同时运用网络中心性、簇系数、小世界效应指数、网络密度等指标刻画银行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研究发现:总体上中美银行之间的关联度较弱,系统性风险跨境传染的路径较少;大型银行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强,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具有较强的信息溢出效应和调节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小世界效应;金融危机或股灾期间,跨国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网络密度会增强,国内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也会略有提升,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路径也随之拓宽。强有力的救助计划或调控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甚至削弱银行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防止系统性风险通过关键节点向其他银行蔓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芳 滕秀秀 王斯伟
文章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复杂网络,运用省级债券数据,研究地方政府债券网络整体性、结构性特征及系统性风险特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券关系数量的规模和密度稳定,债务额度的规模与密度扩大,脆弱度上升,说明地方政府债务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网络稳定性下降;网络内部存在较短的风险传导路径;银行节点间存在较大的中心性差异;政府间存在需要倍加风险控制的中心性异常节点;凝聚子群分派数量增多,政府核心区域数量增加,反映出债券网络系统性风险传染愈加复杂。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券 复杂网络 系统性风险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关键词:
百度指数 旅游信息流 城市空间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