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2)
2023(11663)
2022(9414)
2021(8585)
2020(6936)
2019(15530)
2018(14994)
2017(27457)
2016(14722)
2015(16521)
2014(16069)
2013(15714)
2012(14185)
2011(12919)
2010(12576)
2009(11378)
2008(11050)
2007(9456)
2006(8408)
2005(7690)
作者
(43681)
(36548)
(36541)
(34639)
(23139)
(17656)
(16225)
(14326)
(14092)
(12778)
(12545)
(12056)
(11747)
(11564)
(11441)
(11308)
(10972)
(10729)
(10460)
(10441)
(9096)
(9027)
(8883)
(8383)
(8303)
(8241)
(7907)
(7788)
(7337)
(7333)
学科
(65106)
经济(65027)
管理(38373)
(37749)
方法(27697)
(27287)
企业(27287)
数学(25204)
数学方法(25080)
中国(23145)
(19539)
(15378)
贸易(15369)
(15071)
(15021)
业经(14204)
农业(13226)
(12397)
(12389)
(10747)
银行(10710)
地方(10380)
(10303)
(9997)
金融(9997)
(9820)
环境(9676)
产业(9166)
(8795)
技术(8628)
机构
大学(216201)
学院(212441)
(98496)
经济(97113)
研究(81630)
管理(78037)
理学(67997)
理学院(67198)
管理学(66157)
管理学院(65783)
中国(62205)
科学(48588)
(46170)
(41930)
(41825)
(41716)
研究所(38574)
中心(35275)
财经(34291)
业大(33979)
农业(33252)
经济学(32781)
(31788)
经济学院(29781)
北京(29395)
(28953)
(28942)
(26714)
师范(26345)
财经大学(25937)
基金
项目(148393)
科学(117578)
基金(112282)
研究(102995)
(101472)
国家(100697)
科学基金(84661)
社会(71032)
社会科(67492)
社会科学(67475)
基金项目(58748)
自然(53916)
(53419)
自然科(52763)
自然科学(52745)
自然科学基金(51888)
(47076)
教育(45942)
资助(45009)
编号(37363)
重点(34126)
(34109)
(32361)
国家社会(32047)
(30756)
中国(29695)
成果(29517)
教育部(29107)
创新(29062)
科研(28840)
期刊
(101359)
经济(101359)
研究(65024)
中国(41184)
学报(39498)
(38171)
科学(36044)
大学(29636)
(29606)
学学(28249)
管理(28010)
农业(25893)
(19951)
金融(19951)
经济研究(19296)
财经(17388)
教育(16843)
业经(15291)
(15159)
(15042)
技术(14709)
问题(14321)
(13880)
世界(12920)
国际(12917)
(10791)
技术经济(10102)
业大(10023)
科技(9862)
统计(9625)
共检索到312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豫新  程谢君  
我国已经进入以人口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代。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后人口转变"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水平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呈现U型结构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当人口抚养比小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而当人口抚养比高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将推高居民储蓄率。当前,我国居民抚养比约为13.7%,低于18.8%的临界值。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造成居民储蓄率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未来可能会促使居民储蓄率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要着力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供兼顾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资产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率,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豫新  程谢君  
我国已经进入以人口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代。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后人口转变"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水平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呈现U型结构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当人口抚养比小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而当人口抚养比高于18.8%的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将推高居民储蓄率。当前,我国居民抚养比约为13.7%,低于18.8%的临界值。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造成居民储蓄率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微亮  姚余栋  
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有多重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率一般是指国民储蓄率。与储蓄率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国民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以及储蓄存款与GDP之比。国民储蓄率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剔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由家庭和团体储蓄(家庭和团体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企业储蓄(企业的公积、利润留存以及计提的拨备折旧等)、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与支出之差)三者构成。其中国民储蓄率和家庭储蓄率均在实物交易意义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统计口径,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基本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昕东  王昊  刘婷  
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包含中国现收现付模式与个人账户模式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的OLG模型,并利用2001-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将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同时,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险将较大程度的挤占消费,原因是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不够健全,并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人们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仍然缺少安全感。最后本文提出了灵活延迟退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昕东  王昊  刘婷  
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包含中国现收现付模式与个人账户模式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的OLG模型,并利用2001-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将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同时,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险将较大程度的挤占消费,原因是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不够健全,并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人们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仍然缺少安全感。最后本文提出了灵活延迟退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晓慧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和数量都在增加,这势必会对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条件研究老年人的储蓄特征,并分析这种特征对国民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LC-PIH)假说,采用组群分析的方法构造了相应的模型,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组群分析,本文得到了中国居民在不同组群内的"年龄—储蓄率"曲线。分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组群中,老龄化对储蓄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特征符合生命周期理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马静燕  
以中国1992—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生命周期等理论,采用VAR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储蓄率的影响最大,影响效应先负后正;对政府储蓄率的影响次之,影响效应先正后负;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最小,影响效应先负后正。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各类储蓄率的不利影响,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建立老年金融体系;发展银发产业,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艾春荣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森  
文章使用1979~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老年人口占比、通货膨胀率及名义利率等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只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分别约占25%和10%,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封永刚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的约束条件。本文利用住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所决定的养老金财富对城市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影响:家庭养老金财富与当期收入的比值每增长1个单位,城市居民储蓄率约减少1.13~1.51个百分点,养老金财富较之其他跨期收入,对储蓄率最具解释力。而且,高龄队列较之年轻队列,养老金财富对储蓄率的影响更明显。这意味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储蓄率的下降也更明显。养老金财富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通过分析最近两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发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旦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金财富预期,也会对其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高储蓄、高投资的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坚持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和改革方向,有助于避免储蓄率过快下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史晓丹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运用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我国2006-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得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而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关系与理论预期不相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并用分地区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过快降低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志媛  盖骁敏  
使用1995—2016年省级城镇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依赖程度高的区域,老龄化加剧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大;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养老金占工资比例上升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低会减少储蓄率;在职人员参保率上升,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对储蓄率有降低作用,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变为增加作用。因此,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积极开发老年市场,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继续增加参保人数,提高养老金并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胡翠  许召元  
本文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1988、1995、2002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利用混合截面和虚拟面板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储蓄率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下降,但城镇家庭储蓄率却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上升。根据理论模型,本文发现城乡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释上述结论。考虑到中国也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同时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本身不会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奎立  刘庚常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这一人口转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对储蓄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前鉴,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有着较强的消极影响,而我国多年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储蓄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短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消极作用难以显现出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高冉  蔡雯霞  张冲  
本文在综合考虑生育率、老年抚养比和预期寿命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二孩政策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包含三个因素的三期代际交叠模型(OLG),分析得出生育率和老年抚养比均与国民储蓄率呈显著负相关,预期寿命与国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之上选取1980-2013年全球8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同时,实证分析显示生育率对储蓄率的影响要大于老年抚养比。这表明开放二孩政策、适当地提高生育率对于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