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7)
- 2023(15455)
- 2022(13234)
- 2021(12516)
- 2020(10800)
- 2019(25119)
- 2018(24515)
- 2017(45638)
- 2016(24466)
- 2015(27957)
- 2014(27469)
- 2013(27316)
- 2012(25479)
- 2011(23044)
- 2010(22888)
- 2009(21351)
- 2008(21063)
- 2007(18228)
- 2006(15651)
- 2005(14350)
- 学科
- 济(103557)
- 经济(103438)
- 管理(66342)
- 业(64287)
- 企(52551)
- 企业(52551)
- 方法(48585)
- 数学(43248)
- 数学方法(42731)
- 中国(29961)
- 财(26906)
- 农(26424)
- 学(23303)
- 贸(20860)
- 贸易(20850)
- 业经(20771)
- 易(20366)
- 制(19443)
- 地方(17437)
- 农业(17213)
- 务(16429)
- 融(16389)
- 财务(16386)
- 金融(16386)
- 财务管理(16342)
- 银(15905)
- 银行(15850)
- 企业财务(15495)
- 和(15482)
- 行(15214)
- 机构
- 大学(353927)
- 学院(347855)
- 济(148116)
- 经济(145398)
- 管理(131151)
- 研究(127350)
- 理学(113066)
- 理学院(111730)
- 管理学(109626)
- 管理学院(108993)
- 中国(97224)
- 科学(78705)
- 京(76131)
- 财(66750)
- 所(65093)
- 农(62069)
- 研究所(59608)
- 中心(58247)
- 财经(53475)
- 业大(53241)
- 江(50530)
- 农业(49180)
- 经(48973)
- 北京(48449)
- 经济学(46546)
- 院(45991)
- 范(45671)
- 师范(45093)
- 经济学院(41998)
- 财经大学(39990)
- 基金
- 项目(237963)
- 科学(187502)
- 基金(176271)
- 研究(168099)
- 家(157478)
- 国家(156015)
- 科学基金(131790)
- 社会(107568)
- 社会科(102018)
- 社会科学(101989)
- 基金项目(92095)
- 省(89227)
- 自然(86885)
- 自然科(84886)
- 自然科学(84854)
- 自然科学基金(83358)
- 划(77794)
- 教育(77042)
- 资助(73367)
- 编号(65493)
- 重点(54953)
- 成果(53860)
- 部(53853)
- 发(50844)
- 创(49051)
- 科研(47065)
- 国家社会(46149)
- 创新(46073)
- 教育部(45734)
- 课题(45164)
- 期刊
- 济(155811)
- 经济(155811)
- 研究(102727)
- 中国(68553)
- 学报(61298)
- 科学(55630)
- 农(54696)
- 财(52391)
- 管理(47926)
- 大学(45910)
- 学学(43066)
- 农业(37402)
- 教育(34123)
- 融(30372)
- 金融(30372)
- 技术(29351)
- 财经(26793)
- 经济研究(26605)
- 经(23124)
- 业经(22847)
- 业(21960)
- 问题(20744)
- 贸(19659)
- 国际(18095)
- 世界(18049)
- 统计(17652)
- 图书(17619)
- 版(17450)
- 技术经济(16909)
- 理论(15998)
共检索到521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宁 范巍 张锐昕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入选者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者工作地在中国境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三分之一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据此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关键词:
高被引科学家 结构特征 成长规律分析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婧宇 刘筱敏
[目的/意义]通过国内外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样本,分析顶尖科技人才的特征,为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中、美2019—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个人信息数据库,从年龄特征、教育经历、流动经历三大角度对高被引科学家进行深度比较分析。[结果/结论 ]相较于美国,中国化学高被引科学家平均年龄年轻8.74岁,但其影响力的延续性平均低于美国科学家1.53年;高被引科学家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奠定了其研究基础,98.4%的两国化学高被引科学家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科学家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46.07%的高被引科学家未曾发生过工作机构的变动,展现出一定的“固定化”特征等。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陈月从
通过对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进行分析,统计出社会科学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及学科分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4年In Cites图书情报学科被引频次前1%的论文作者进行分析,统计出10位图书情报学科的高被引科学家的成分分布,发现这些高被引科学家中跨学科作者多于单独图书情报学科作者。通过中心性分析发现,单纯图书情报学科高被引科学家在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中均表现不佳,仅在按成分划分的接近中心度中表现出色。最终指出了图书情报学科作者的努
关键词:
高被引科学家 图书情报 跨学科 中心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邓侨侨 王琪 刘念才
迁移至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科技精英人才国别迁移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对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对其中308名高被引科学家迁移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被引科学家向美国集聚的现象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且随着职业发展,高被引科学家出现从美国逆向集聚的现象。从美国逆向集聚过程中获利的国家包括亚太地区的创新型国家(地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在其列。而影响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逆向集聚的原因,与这些国家(地区)为科技精英人才提供更适宜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关系。故本文认为,通过对国内发达城市一流大学的投入,创建适宜的工作环境,能为中国吸引更多的科技精英人才。
关键词:
高被引科学家 国别迁移 人才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超 马铭 许海云 武华维 朱世伟 于俊凤
当前中国科技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产出仍然是需要补齐的主要短板,而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选取2014—2019年ESI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的中美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才的空间分布、学科领域、隶属机构等方面比较,探析中美两国的差异,进一步获取中美两国人才的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从成果数量、资助来源及影响力、基础研究合作等方面开展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及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基础研究 高水平科学家 ESI 人才队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九庆
多年来,一国科学家发表的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总数被看成是评价该国科学实力的指标,论文数越多,实力就越强。当人们认识到只考察论文数量显得过于简单粗略后,就希望用更好的指标来反映科研质量,"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就成为新的质量评价指标。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美国人次继续位居第一,占全部人次的比例为44%,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内地人次(占比10. 2%)首次超越英国(占比8. 3%),位居第二。按照定义,在科睿唯安分析依据的科学论文数据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中,某位科学家论文被引
关键词:
高被引科学家 科研评价 高被引论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瞿群臻 高思玉 汪鹏飞 唐梦雪 宫准 牛萍
工程院院士作为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领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对其成长的研究已成为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1—2019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50名院士的履历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院士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影响效果。Kaplan-Meier分析表明,工作单位性质对教授阶段的成长不显著,但随着职业生涯进入院士阶段,这种影响趋于显著。Cox分析结果表明,有过海外留学经历、最高学历授予单位为科研院所、发表的SCI与EI均对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而加快教授阶段的成长;年龄、接受过连续性高等教育经历降低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延缓院士阶段的成长,最高学位类型为医学、国家科学技术奖则增加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加快院士阶段的成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静 黄学文 陈恩强
为精准评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及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以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计量与政策分析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人员分布、人才流动、优势学科及政策供给等情况给予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存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分布不平衡、流动不顺畅,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支撑政策衔接系统性不够等问题。据此,提出探索大湾区内高水平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科教产才”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筑高水平全周期梯队式人才队伍、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人才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聪
今天,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历史上,科学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对科学家作用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系统地阐述科学家作用的论著尚不多见,如何全面地认识科学家的作用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科学家作用的充分发挥。领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洁 熊航
12月3日,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主会场,线上设置四个平行分会场,同时进行全网直播。来自15个国家的50余名青年学者以报告、评议等形式参与论坛活动,300多名学者和学生在线上开展互动交流,3万余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关键词:
全球粮食安全 青年科学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洁 熊航
12月3日,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主会场,线上设置四个平行分会场,同时进行全网直播。来自15个国家的50余名青年学者以报告、评议等形式参与论坛活动,300多名学者和学生在线上开展互动交流,3万余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关键词:
全球粮食安全 青年科学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华英
工业雇佣科学家是科学研究的必经阶段,本文阐述了工业雇佣科学家的涵义,产生、产生原因及作用,并用历史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工业雇佣科学家 资本 企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正
科学与非科学、科学家群体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科学权威关系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知乎为研究田野,对知乎平台上的转基因话题的科学传播现象进行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以关注在新媒体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群体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其边界设置行为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在有关于转基因的线上科学传播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话语边界设置手段,区隔了自身与公众之间的身份边界,并借此进一步维护了自身在转基因科学传播与科学讨论过程中的话语权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正
科学与非科学、科学家群体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科学权威关系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知乎为研究田野,对知乎平台上的转基因话题的科学传播现象进行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以关注在新媒体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群体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其边界设置行为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在有关于转基因的线上科学传播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话语边界设置手段,区隔了自身与公众之间的身份边界,并借此进一步维护了自身在转基因科学传播与科学讨论过程中的话语权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科学商业情境下科学家创业过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规律探讨
乌鲁木齐市的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基于2010和2014年交通调查分析
顶尖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柳州城市物流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科学家博客h指数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技术创新失败挽救中“核心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及管理启示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特征与人才成长关系:基于2012—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履历的分析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20年贸易数据的分析
科技名人数字图书馆的实践与探索——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数据库建设为例
科学家跨国流动促进了知识扩散吗?——基于青年千人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