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8)
2023(12581)
2022(10242)
2021(9175)
2020(7321)
2019(16528)
2018(16304)
2017(30462)
2016(16317)
2015(18416)
2014(18120)
2013(17863)
2012(16858)
2011(15573)
2010(15360)
2009(13990)
2008(13782)
2007(12090)
2006(11140)
2005(10671)
作者
(47453)
(39414)
(39364)
(37505)
(25191)
(18930)
(17751)
(15320)
(15294)
(14031)
(13794)
(13271)
(12783)
(12729)
(12480)
(12287)
(11820)
(11436)
(11400)
(11093)
(10199)
(9691)
(9623)
(9050)
(8929)
(8888)
(8720)
(8581)
(7925)
(7901)
学科
(80048)
经济(79975)
管理(40172)
(39605)
中国(28890)
(28289)
企业(28289)
方法(26238)
数学(23263)
数学方法(23124)
(23096)
地方(22444)
业经(18285)
(16191)
贸易(16176)
(15689)
农业(15602)
(14603)
(14497)
(14486)
(14265)
(14198)
银行(14179)
(13911)
(13814)
金融(13814)
环境(12988)
地方经济(12182)
发展(11153)
(11125)
机构
大学(232958)
学院(232869)
(107197)
经济(105377)
研究(93261)
管理(83321)
中国(72840)
理学(70191)
理学院(69279)
管理学(68274)
管理学院(67834)
科学(54467)
(51563)
(47519)
(46998)
研究所(43093)
中心(40973)
(39825)
财经(36744)
(35499)
经济学(34566)
(33825)
(33623)
北京(33592)
(33067)
师范(32762)
业大(31565)
经济学院(31063)
农业(30822)
科学院(28466)
基金
项目(153395)
科学(122579)
研究(113601)
基金(112864)
(99309)
国家(98563)
科学基金(83521)
社会(75704)
社会科(71970)
社会科学(71955)
基金项目(58655)
(58118)
自然(50740)
教育(50283)
(49927)
自然科(49597)
自然科学(49587)
自然科学基金(48725)
资助(45320)
编号(43928)
(40073)
重点(36016)
成果(35989)
(34482)
国家社会(32997)
发展(32674)
(32129)
课题(31989)
(31941)
中国(30792)
期刊
(124391)
经济(124391)
研究(78375)
中国(54329)
(38331)
科学(35245)
学报(35182)
管理(33021)
(32922)
大学(26999)
农业(26617)
教育(26279)
(26244)
金融(26244)
学学(25242)
经济研究(21780)
业经(20075)
技术(19447)
财经(18537)
问题(16893)
(16182)
(15462)
(15050)
世界(14387)
国际(14272)
资源(12203)
技术经济(11516)
科技(10763)
现代(10610)
经济问题(10499)
共检索到374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勇  李忠民  
利用耦合度方法测度了2001~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化"协同发展指数,并基于VRS的DEA方法测度了各地区"五化"协同发展效率。结果显示,总体上各地区"五化"协同发展指数均呈上升状态,其变异系数有逐渐减小趋势;"五化"协同发展综合效率先升后降,其中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提高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提升水平较慢。通过四象限法对"五化"协同发展指数与"五化"协同发展效率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HH型特征的省区逐渐增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具有LL型特征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且减少较慢,中国"五化"协同发展与协同发展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勇  李忠民  
利用耦合度方法测度了2001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化"协同发展指数,并基于VRS的DEA方法测度了各地区"五化"协同发展效率。结果显示,总体上各地区"五化"协同发展指数均呈上升状态,其变异系数有逐渐减小趋势;"五化"协同发展综合效率先升后降,其中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提高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提升水平较慢。通过四象限法对"五化"协同发展指数与"五化"协同发展效率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HH型特征的省区逐渐增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具有LL型特征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且减少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轩   简兆权  
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重心模型,分析2014-2021年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数据驱动和产业合作等才能更好提升和改善;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绿色消费,综合发展水平变化平稳,东部和东北区域省份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协调度时序呈不断增长趋势,空间上东部沿海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存在正的空间效应,且协调度发展重心落在河南省内,随时间向东南方向迁移,后期迁移距离较远。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提高绿色消费的认知普及、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提升省份协调度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韵  朱德米  
文章基于窗口分析法,运用超效率非期望产出MinDS模型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主要区域的环境效率指数,并使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不同区域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效率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环境效率相对较低,而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效率较高。进一步根据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整体协同度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且2019年后迈入高度协同的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效率多处于中度协同的发展状态;环境效率高度协同的区域多位于南方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张存鹏  
建立了中国"五化"协同度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五化"发展指数以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运用HR模型评价"五化"以及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得出以下结论: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绿色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五化"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之后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度相对较高,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相对较低;绿色化与其他"四化"之间的协同度整体低于其他"四化"中每"两化"之间的协调度。4"五化"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岩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区,其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但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内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仍然较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落后,本文通过钱纳里发展阶段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考量发现该区域城市已全部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通过区位熵指数和产业灰色关联度对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历程的经济数据进行测量后发现,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空间不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岩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区,其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但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内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仍然较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落后,本文通过钱纳里发展阶段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考量发现该区域城市已全部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通过区位熵指数和产业灰色关联度对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历程的经济数据进行测量后发现,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空间不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王经伟  
文章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数字化和绿色化(“双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方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双化协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双化”协调度逐年攀升,整体协调等级由初级协调提升至良好协调,“双化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2)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双化协同”水平呈现“东部引领,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协调性有所增强,但东部地区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东高西低格局固化,缩小区域间差异仍是推动“双化协同”区域协调的关键路径。(3)除北京、广东、上海及江苏4省域外,其余省域均属数字落后型,“双化”发展同步性亟需加强。(4)培养数字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数字效益、降低能耗水平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省域“双化协同”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具有异质特征,分区指导、分类调控是“双化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政  
文章构建"五化"协同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湖南省2007—2016年"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探析其发展规律及内部耦合机制。结果表明:(1)湖南省"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增长趋势存在差异,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最低。(2)"五化"耦合度较差。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间的耦合度增长较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四化"耦合度增长较慢。(3)"两化""四化"及"五化"间的协调度持续增长,其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化"间协调度差异较"四化"和"五化"较为显著;"四化"间的协同度增长步调较为一致,但仍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五化"间的协调度水平虽逐年增强,但仍处于轻度失调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朱金勋  
文章以199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网络抓获技术和修正引力模型,结合铁路交通测度经济空间联系强度,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城市外向服务能力,通过威尔逊系数法和经济重心模型测算内向集聚力。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广佛、港深莞、珠澳为支点骨架的"A"型经济空间格局;外向服务能力呈现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错位发展态势;内向集聚力呈现以穗莞深为中心的圈层扩散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典  蔺雪芹  
以京津冀地区各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3-2014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探讨了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属于低水平协调发展模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但程度有所减弱;对外开放、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对外开放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导因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士华  黄天鉴  王楷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得到了有效协同,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2)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3)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处于上行轨道,两极分化现象正逐渐改善;(4)长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度将趋于一个稳态水平。建议政府重点关注各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平衡性、动态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与进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莹  
采用效率增值法测度了200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两两间的协同发展效率,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协同网络稳定性较弱。究其根源,经济发展非充分、空间发展非均衡、产业结构同质化、市场分割条块化、生态系统破碎化的“两非三化”难题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和网络稳定性,数字金融可通过推进经济协同、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的“五维协同”成为破解“两非三化”的有效之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朱启贵  
加快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国对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承诺的践行。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化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判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关系与相对发展现状,并剖析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及其收敛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调发展度均稳步提升,各地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整体向协调发展靠拢,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第二,全国相对发展类型始终处于数字化发展滞后型,但其相对发展度波动上升,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的不同步状况不断改善;第三,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省份间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空间互动效应对β收敛趋势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把握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效能和水平以及探寻出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伦  
本文利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中国2011—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的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从初步融合协同阶段跃迁至良好融合协同阶段,但协同水平高于发展水平,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大区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中部、西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的波动幅度最大。多数省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稳态发展趋势,但各地区省份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发展优势明显,中部省份次之,西部和东北省份则并不均衡。全国以及四大区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均具有空间收敛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差异化区域发展优势等建议,以合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