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9)
- 2023(11771)
- 2022(9729)
- 2021(8961)
- 2020(7113)
- 2019(15951)
- 2018(14896)
- 2017(27611)
- 2016(14638)
- 2015(16074)
- 2014(15544)
- 2013(15641)
- 2012(14445)
- 2011(13519)
- 2010(13392)
- 2009(12412)
- 2008(11926)
- 2007(10363)
- 2006(9343)
- 2005(7693)
- 学科
- 济(66602)
- 经济(66542)
- 业(36541)
- 管理(33442)
- 农(29995)
- 方法(28199)
- 数学(25017)
- 数学方法(24864)
- 企(22787)
- 企业(22787)
- 中国(21018)
- 农业(20045)
- 业经(16282)
- 贸(14847)
- 贸易(14841)
- 易(14506)
- 财(13542)
- 学(13095)
- 地方(12810)
- 制(11940)
- 发(11002)
- 环境(10498)
- 银(9732)
- 银行(9690)
- 行(9407)
- 融(9352)
- 金融(9351)
- 发展(9034)
- 展(8935)
- 农业经济(8262)
- 机构
- 学院(219314)
- 大学(218901)
- 济(96673)
- 经济(95070)
- 研究(83527)
- 管理(79710)
- 理学(69976)
- 理学院(69028)
- 管理学(67824)
- 管理学院(67427)
- 中国(62544)
- 科学(52453)
- 农(49291)
- 京(46269)
- 所(42289)
- 研究所(39292)
- 财(39280)
- 农业(37991)
- 业大(37385)
- 中心(36680)
- 财经(32463)
- 经济学(31272)
- 范(30396)
- 江(30085)
- 师范(30014)
- 经(29930)
- 院(29749)
- 北京(29069)
- 经济学院(28422)
- 科学院(26842)
- 基金
- 项目(156606)
- 科学(124367)
- 基金(118306)
- 研究(107238)
- 家(107175)
- 国家(106319)
- 科学基金(89542)
- 社会(74092)
- 社会科(70287)
- 社会科学(70272)
- 基金项目(63300)
- 省(58421)
- 自然(57806)
- 自然科(56510)
- 自然科学(56489)
- 自然科学基金(55528)
- 划(50458)
- 资助(47177)
- 教育(46846)
- 编号(38898)
- 重点(35831)
- 发(35127)
- 部(34963)
- 国家社会(32975)
- 创(32154)
- 科研(30375)
- 创新(30223)
- 中国(29839)
- 成果(29727)
- 计划(29410)
- 期刊
- 济(104996)
- 经济(104996)
- 研究(61477)
- 农(50018)
- 学报(42323)
- 中国(40538)
- 科学(39366)
- 农业(33698)
- 大学(31667)
- 学学(30534)
- 财(25943)
- 管理(24826)
- 业经(19585)
- 融(18618)
- 金融(18618)
- 经济研究(17777)
- 业(16037)
- 财经(15788)
- 问题(14869)
- 教育(14062)
- 经(13744)
- 技术(12935)
- 版(12802)
- 贸(12584)
- 世界(12276)
- 业大(11930)
- 资源(11878)
- 国际(11098)
- 科技(10468)
- 农业大学(10295)
共检索到313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宇杰 周勇 刘小东 肖梁 黄赫 温权州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黎 黄舒琪
【目的】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方法】以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在漳州市西部与龙岩市东南部交界地区有一处高密度集聚区。漳州市与厦门市交界处,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与莆田市交界处,以及南平市西南部与三明市北部交界处有3处次级密度集聚区。2)福建省4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有17个位于海拔200 m以下,占比34.69%;15个位于海拔200~500 m,占比30.62%;17个位于海拔500~1 000 m。90%以上的重点村分布在东南部的滨海平原地区、闽西以及闽中主要山脉地区。3)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人口、经济和5A级景区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V_P为99.73,V_E为99.68,V_(5A)为99.84,表明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其所在地的人口、经济水平和5A级景区的地理关联度较强。且历史文化型重点村分布数量最多,在各市区均有分布。4)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上沿着主要公路干线分布,但全省公路密度排名后四位的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市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福建省整体分布呈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特点。其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人口经济、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政策5个因素的影响。建议积极引导各村落挖掘利用自身资源特色,树立独特品牌形象,加快补足现有短板,强化政府主导地位,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婷 李冬花 蒋伟峰 李倩 陆林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 10.6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局部集聚特征明显,存在2个高密度区,4个次高密度区,呈现出邻近经济发达、自然和文化富集地区的特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东部、南部地区,如上饶、抚州、吉安衡阳、长沙等地市;(2)从类型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类、文化民俗类、景区景点依托类、自然生态类和红色遗址遗迹5大类,多呈凝聚态势分布,以农业景观观光和农产品采摘为主要产品构成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较多,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模式单一;(3)从影响因素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交通条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常住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比单因素的影响效应显著,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典型性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提供建议,以期发挥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正向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学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5类别10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和游客市场,区位选择较为科学,产业集聚度较高,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有四个特点: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全国有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的区域;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对策思路主要有: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丽 覃建雄 杨建春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探析重点村的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模型和ArcGIS分析软件,对西南地区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进行梳理,综合探讨其空间结构异化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和空间数据叠加法综合剖析其内在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结果]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 “核心-边缘型”集聚形态;集聚核心包括贵州片区、西藏片区2个高密度区,以及重庆、四川2个次密度区;重点村类型以民俗文化类最多,占比44.0%,其次是自然风景类和特色农业类;从省域层面来看,重庆以特色农业类居多,贵州以自然风景类为主,四川、云南和西藏重点村类型相对均匀;区域GDP值、国家5A级景点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与重点村分布的地理联系率L值分别为99.76、99.85、99.86,空间关联程度紧密;重点村分布具有沿地势起伏较大区域和河网区域集中分布的趋势,并集中分布于GDP较高区、省会城市缓冲区、以及道路主干网集中地带,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呈发散状绵延。[结论]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类型结构以文化民俗类占比最高,各省区类型分布不均衡,组成结构差异明显。地势和自然条件对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人口、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云涛 王海英 陶犁 白廷斌
[目的]探索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特征,明晰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京郊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京郊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和乡村民俗旅游村为研究对象,使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和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从空间分布范围、分布集中程度、分布均衡程度、密度分布特征等方面对2010—2020年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等3个一级影响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气候舒适度等15个二级影响因素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重心变化较为稳定,均位于昌平区范围内。标准差椭圆的形态变化幅度不大,椭圆方位基本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轴呈“减小—增大”的过程,短轴变化平稳。②京郊乡村旅游地在京郊各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③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高密度分布区数量逐年增多并呈连片拓展,逐渐形成以昌平、怀柔为双高密度核心区,密云、延庆、大兴多个高密度连片区并存的空间格局。④海拔高度、旅游收入、A级旅游景区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任意两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能力均强于单个因素的作用。总体来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能力逐渐上升,居第三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能力呈波动下降,居第二位;经济产业因素的影响能力逐渐下降,但仍居第一位。[结论]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呈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评估和指导京郊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伟伟 胡春丽 荣培君
[目的]乡村民宿在快速发展下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中国乡村文化的热门选择,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选取旅游资源丰富的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区域,[方法]通过携程民宿、美团民宿、去哪儿民宿等多种渠道,统计出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312处,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获取民宿点经纬度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此区域地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1)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呈现“全局离散、局部聚集”的特征,其中西安长安区、蓝田县、商洛柞水县、宝鸡太白山区域、渭南华山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县区分布较为稀疏。长安区和蓝田县的空间集聚现象相对均衡且连片发展广布。(2)乡村民宿集聚分布受旅游政策、人口因素、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与交通条件、水系分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建议]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生态保护、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美丽乡村水系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民宿与秦岭人文自然资源的联动、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丽 胡静 田小波 徐欣
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对提高旅游效率、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城市边缘区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文章选取2005、2010、2015和2020年四个年份,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集聚形态、集聚尺度、集聚模式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 km*2 km微观尺度单元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因素的影响水平,探讨空间集聚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分布。结果显示,武汉市乡村旅游具有区域不等概率分布的基本分形特征,呈线状分布形态并向周边扩散;空间集聚的强度随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正态分布,集聚强度峰值的空间尺度由8增至18 km;空间集聚呈多核心层级状的点-轴扩散模式演化,形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核心和次核心集聚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高等级景区和政策调控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集聚格局,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级景区、路网密度、环城距离、河流水系、人口密度、山地资源和用地类型。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因素的影响力,产生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此外,政策调控因素发挥了增强“集聚区根植性”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影响因素 乡村旅游 武汉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王涛 王静
探究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流域保护和流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流域三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使用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剖析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呈现“上疏中聚下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在苏浙沪交界地带形成高密度核心区,在成都、重庆、宜昌、吉安等地周围包围区域形成“团块状、椭圆形、条形”的次级高密度核心区;大多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景区发展。应充分利用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统筹各方,做好流域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并基于流域各自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业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王涛 王静
探究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流域保护和流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流域三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使用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剖析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呈现“上疏中聚下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在苏浙沪交界地带形成高密度核心区,在成都、重庆、宜昌、吉安等地周围包围区域形成“团块状、椭圆形、条形”的次级高密度核心区;大多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景区发展。应充分利用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统筹各方,做好流域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并基于流域各自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业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阴姣姣 王晓芳 贾垚焱 李春明 王娟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了发挥旅游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和加快区域脱贫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湖北武陵山区25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其旅游交通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湖北武陵山区内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82 h,区域整体可达性相对较差,出行成本较高;从自然及人文2个视角对旅游扶贫重点村可达性的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各个影响因子在区域上作用大小的排序为:距最邻近县市最短路径>高程>周边旅游资源禀赋>距河流最短距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坡度,距河流最短距离及周边旅游资源禀赋与可达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均与可达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与坡度值大小的单位变化对可达成本空间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