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0)
- 2023(12561)
- 2022(10333)
- 2021(9790)
- 2020(8136)
- 2019(18257)
- 2018(18155)
- 2017(34394)
- 2016(19059)
- 2015(21610)
- 2014(21597)
- 2013(21324)
- 2012(19904)
- 2011(18195)
- 2010(18280)
- 2009(17367)
- 2008(17173)
- 2007(15656)
- 2006(14258)
- 2005(13197)
- 学科
- 济(79574)
- 经济(79452)
- 业(58161)
- 管理(52457)
- 农(47307)
- 企(36373)
- 企业(36373)
- 农业(31166)
- 方法(26672)
- 中国(26312)
- 数学(23473)
- 数学方法(23202)
- 制(22836)
- 业经(22281)
- 财(21147)
- 体(16808)
- 贸(16460)
- 贸易(16449)
- 易(16147)
- 银(15528)
- 银行(15508)
- 地方(15370)
- 行(14957)
- 学(14594)
- 融(13689)
- 金融(13682)
- 发(13210)
- 环境(12431)
- 策(12266)
- 体制(12027)
- 机构
- 学院(271273)
- 大学(269022)
- 济(121715)
- 经济(119345)
- 研究(100373)
- 管理(99534)
- 理学(84069)
- 理学院(83169)
- 管理学(81952)
- 管理学院(81457)
- 中国(81405)
- 农(60969)
- 京(57938)
- 财(57295)
- 科学(56665)
- 所(51075)
- 农业(46621)
- 中心(46158)
- 研究所(45548)
- 财经(43685)
- 江(42988)
- 业大(42514)
- 经(39658)
- 经济学(37612)
- 北京(36788)
- 院(35178)
- 范(35040)
- 师范(34723)
- 经济学院(33738)
- 州(33063)
- 基金
- 项目(173268)
- 科学(137237)
- 研究(132398)
- 基金(126439)
- 家(109922)
- 国家(108924)
- 科学基金(92309)
- 社会(86537)
- 社会科(81673)
- 社会科学(81654)
- 省(66320)
- 基金项目(65711)
- 教育(59637)
- 自然(55534)
- 划(55525)
- 自然科(54216)
- 自然科学(54201)
- 编号(54123)
- 自然科学基金(53243)
- 资助(51319)
- 成果(45519)
- 部(40670)
- 重点(39371)
- 发(38820)
- 制(38259)
- 课题(38148)
- 国家社会(36820)
- 创(35865)
- 性(35095)
- 教育部(34761)
- 期刊
- 济(145861)
- 经济(145861)
- 研究(87531)
- 中国(65070)
- 农(63918)
- 财(44379)
- 农业(43063)
- 学报(41433)
- 科学(39126)
- 管理(35991)
- 融(32959)
- 金融(32959)
- 大学(32853)
- 学学(31012)
- 教育(30639)
- 业经(26846)
- 技术(22853)
- 财经(22509)
- 经济研究(21669)
- 业(21318)
- 问题(20428)
- 经(19502)
- 世界(17278)
- 贸(15914)
- 农村(15376)
- 村(15376)
- 农业经济(14623)
- 版(14535)
- 国际(13954)
- 经济问题(13656)
共检索到436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一系列的制度创制,这些要求表明,一直以来全社会关注的"三农问题"进入了一个体制转型的新阶段。文章阐述了这个阶段所必然要产生的一些主要制度创制内容,即:在责任制基础上的新型土地生产关系创制;针对粮食经济转型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建立与生存、生产和生活统一性关系相适应的农村民生统筹制度体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促进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根据转型的目标设计,农民作为这个转型的主体其"自身就是问题"的性质将随着转型的实施和实现失去意义,而农村和农业即使存在问题,也只是主体需要并可以解决的对象性工作,所以"三农问题"将在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发展中失去意义。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体制转型 制度创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温铁军 邱建生
我国现在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人口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会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教育如何服务"三农"现实需要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教育调整应率先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以乡土知识充实基础教育,二是以实用知识改善成人教育。这两个领域事实上既不可能过分超前地强调以"统编教材"推进统一的制式教育,也不可能过分激进地放开给私人资本牟利。在这两个领域推进结构调整,由于涉及已经形成的不同既得利益群体而属于"改革攻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教育体制 适应性 调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卜祥来
党的十六大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来认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部署。现结合学习十六大报告,对“三农”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三农”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三农”问题主要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产业基础不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磊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消灭小农经济的道路选择并没有最优解,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小农经济 市场经济 矛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湘 李宝山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正面临着"二次创业"转型期。为服务于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管委会展望的建设全球新兴创新中心构想,园区管理必须因应全球化浪潮,以国际化为主导,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聚合全球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功能放大,实现平台式管理。转型期的中关村还面临突出的城乡失衡导致的"三农问题",从最大限度激活与发挥园区潜能出发,本文提出平台管理的"中关村"新解。
关键词:
国际化 科技园区 平台管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建华 卢胜乾 谭立勤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使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某一方面的突破。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要有一个体系化解决方案,支撑该体系化方案的基本理论是发展哲学视野中的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理论。科学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三个代表”是体系理论的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蒋珊
“城乡联动”主要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促动作用、引动作用和互动作用。首先是“促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农村的促动。就整体而言,城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的阶段,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较高阶段。在产业、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漱兰 贺达水
在我党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日益引起政界、学界甚至普通大众重视的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所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在三联书店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洪银兴
农民增收,不是孤立的农民收入问题,而是一个要在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寻求三农内生性增长的途径: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的农业;要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问题,使等量资本在农村能够得到等量收益;要改善城乡基本生活条件,特别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权利;还需要解决工业和城市对三农的反哺等,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诠路
本文在对2001-2005年农村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难题的关键,也就是要在政府的关注和干预下,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大胆创新、深化改革,从而为农村城镇化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改革 农村职业教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鄂玉江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重点在深化改革,为民确权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晋财 覃仁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为城乡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劳动力流动限制和户籍制度等体制因素对城乡差距扩大的影响,"二元结构"体制不能解释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加剧现象。"三农"问题的东西部地区差异表明,西部地区因交易效率低、分工演进慢、农村工业化进程受阻,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我国"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诱因。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赖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实现,根本路径就是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建中 田源
农地配置机制市场化是创新和改革的目标,农地所有者集体组织的主体资格有缺陷是现实。本文以此为立论基础和前提,以党的政策为指针,提出了农地"两权市场"的概念,在建立"两权市场"过程中要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或改造,以落实农地产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分析了农地行政配置机制的弊端,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优势,也提出了建立"两权市场’的路径。肯定了"两权市场"和三权分置是相容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建中 田源
农地配置机制市场化是创新和改革的目标,农地所有者集体组织的主体资格有缺陷是现实。本文以此为立论基础和前提,以党的政策为指针,提出了农地"两权市场"的概念,在建立"两权市场"过程中要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或改造,以落实农地产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分析了农地行政配置机制的弊端,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优势,也提出了建立"两权市场’的路径。肯定了"两权市场"和三权分置是相容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 李阿琳
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以来,城乡关系的调整进入新的时期。然而,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主导作用,往往表现为"以城统乡"的特征,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空间资源等的索取之上,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形成了半城市化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从"以城统乡"转向解决"三农问题"为先的角度,论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应注重"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大部分农民城市化,同时提高留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在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方面建设美丽乡村,并推动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创新、第六产业经营等地方经济发展。在与城市资源互补的经济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品质,达到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
关键词:
中国城镇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农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