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4)
2023(6553)
2022(5476)
2021(5397)
2020(4507)
2019(10510)
2018(10152)
2017(19528)
2016(10140)
2015(11266)
2014(10917)
2013(11069)
2012(10326)
2011(9610)
2010(9399)
2009(8657)
2008(8522)
2007(7204)
2006(6581)
2005(6137)
作者
(29050)
(24492)
(24259)
(23138)
(15310)
(11745)
(10886)
(9435)
(9248)
(8556)
(8430)
(8344)
(7912)
(7910)
(7657)
(7579)
(7358)
(7235)
(7109)
(6799)
(6391)
(5885)
(5786)
(5512)
(5504)
(5470)
(5255)
(5008)
(4932)
(4843)
学科
(48273)
经济(48236)
管理(23024)
(22196)
方法(21731)
数学(18535)
数学方法(18427)
(17277)
企业(17277)
中国(15104)
(11803)
贸易(11798)
(11597)
(11185)
(9691)
业经(9366)
(9050)
(8793)
地方(7477)
农业(7399)
产业(7179)
(6988)
银行(6979)
环境(6899)
(6853)
(6667)
金融(6666)
(6599)
关系(6555)
(6510)
机构
大学(152543)
学院(149658)
(69897)
经济(68883)
研究(58736)
管理(55521)
理学(47883)
理学院(47232)
管理学(46520)
管理学院(46214)
中国(45336)
科学(34702)
(33052)
(29728)
(29041)
研究所(26918)
中心(25357)
财经(24589)
经济学(23455)
(22718)
(22097)
师范(21903)
北京(21685)
(21349)
(21254)
经济学院(21114)
(19827)
财经大学(18554)
业大(18414)
师范大学(18308)
基金
项目(101995)
科学(82760)
基金(79470)
研究(72362)
(70595)
国家(70173)
科学基金(59963)
社会(49905)
社会科(47581)
社会科学(47572)
基金项目(41925)
自然(38267)
自然科(37430)
自然科学(37421)
自然科学基金(36836)
(35135)
资助(33426)
教育(32162)
(31316)
编号(25964)
(24218)
重点(23637)
(22945)
中国(22686)
国家社会(22598)
教育部(20939)
成果(20844)
(20428)
科研(19787)
人文(19692)
期刊
(73657)
经济(73657)
研究(45969)
中国(26200)
科学(23865)
学报(22748)
(19759)
管理(19564)
(18685)
大学(17231)
学学(16265)
经济研究(13552)
农业(13413)
财经(12461)
(11833)
金融(11833)
(10939)
教育(10724)
(10669)
问题(10305)
世界(10139)
业经(10116)
技术(9832)
国际(9746)
资源(8384)
(8344)
(7961)
技术经济(6927)
统计(6820)
(6630)
共检索到220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梦汝  陈焱明  周桢津  傅腾宇  李满春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流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维系多边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变化。使用重心模型计算1995—2015年旅游流网络重心坐标,探究重心移动轨迹。结果显示:1995—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的紧密程度和能级水平逐渐提升,网络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网络中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区域旅游流吸引能力和输出能力呈现强弱不均状态,东部旅游输出能力较强,西部旅游吸引能力更强,但国家间旅游输出能力差异小于吸引能力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亚萍  于杰  王富强  
本文引入重心模型及旅游市场态模型,分析2002年—2016年中国赴东盟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及旅游市场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赴东盟旅游流重心主要集聚在泰国湾和磅逊湾区域,旅游流重心大体呈现先向南移动,再向北折回,此后又向南移动的规律。中国游客早期主要集中流向"新马泰"3个旅游市场成熟的东盟国家。(2)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在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波动;柬埔寨、缅甸由瘦狗市场上升为幼童市场;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波动。(3)中国赴东盟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与东盟各国旅游市场态变化相互印证,两者变化规律相一致;中国赴东盟旅游流重心轨迹移动方向受旅游市场增长率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满璐  
依据甘肃省旅游流的抽样数据与全省各市(州)旅游人次的统计数据,借鉴成熟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以全省各市(州)为节点,较为清晰地度量了甘肃省旅游流网络的中心性与凝聚性指标,描述了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显现了各市(州)在全省旅游流网络中的功能;借鉴通勤函数模型,给出旅游流网络的解释模型与估计参数。依据研究成果数据,提出各地旅游功能完善与甘肃省旅游网络改进的策略,为进一步规划布局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付琼鸽  刘大均  胡静  谢双玉  龚箭  陈小娟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内部不同区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流网络节点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整体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核心节点偏少。2湖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十堰、襄阳和恩施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3区域内"两圈"旅游流网络结构差异明显,鄂西圈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核心节点,加快边缘地区发展;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体系的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丽君  肖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杨兴柱  吴静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1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的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的特征。2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的均值为5.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李经龙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裕祺  许艳  李冬花  蒋伟峰  吴锶梦  陆林  
该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网络获得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旅游流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时间距离划分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对比分析了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两种类型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网络呈现不同特征。团队游短途旅游规模小且分散,长途旅游规模小而集中。自助游短途旅游规模广而密,长途旅游规模广而分散。2)黄山市旅游流具有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不紧密,且团队游分层特征强于自助游。3)团队游更加依赖与核心节点,而自助游中各景点联系紧密且均衡。基于此,从目的地管理角度分别对黄山市内外部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提出建议。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基本稳定,且与高级别、强吸引力的“标志性”城市旅游资源区位之间存在着强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未来这应该也是判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是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晋峰  任瑞萍  韩立宁  王奕琪  
国际旅游对航空运输高度依赖,入境旅游流网络与航空网络有密切关系。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中国大陆城市与国境外城市间的国际航班信息,对由45个大陆城市与4个境外城市、110个外国城市组成的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结论:①中国航空国际网络是核心—边缘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数量偏少且主要是出入境口岸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首尔、新加坡等城市是核心节点;边缘节点数量偏多,许多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客源地城市在中国航空国际网络中的地位不够重要。②中国航空国际网络对入境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不仅决定其空间组织模式,而且决定入境客源国结构,还影响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接待规模。③从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和扩大规模的角度看,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亟待改善:首先,要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枢纽机场建立更多的国际航班联系;其次,要提升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机场在国际航空网络中的枢纽地位;第三,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培育国际枢纽机场,改变枢纽机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第四,要充分发挥香港的枢纽作用,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敏  黄震方  曹芳东  朱海珠  
流空间的特征分析及其流空间结构的有效揭示与解析,对于厘清和掌握流空间的科学内涵与外延及其内在机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基于在线预订数据提取、处理、归纳及分析,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流网络结构整体上较为松散且存在不均衡性,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边缘"结构特质清晰,"中间重、两头轻"的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较之边缘区,密切联系程度显著。(2)从凝聚子群的分析来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常州等城市出现较高的频次,成为支撑整个旅游网络体系重要的派系节点,对于旅游网络体系的形成发挥重要价值。从结构洞指标分析来看,上海、南京、杭州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较多优势,节点的有效规模和效率较高,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3)针对流空间网络体系的影响因素深度剖析表明,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发展水平对于空间流的走向作用更为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的作用依然较大,不同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促进了流空间在长三角地区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鄢志武  陈依芳  赵孟莹  丁午阳  
掌握城市内部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和结构特征是科学进行旅游规划和构建合理的城市旅游空间的依据。以网络关注度和网络游记为旅游数字足迹的代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旅游流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和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为重庆市未来旅游规划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新菊  吴晋峰  王金莹  唐澜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采集入境游客信息;运用地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外国团队旅游流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流动地区集中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②外国团队旅游流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产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③外国团队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网络,核心区包括北京、西安、上海等13个节点;④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对外国团客出入境口岸选择、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均具有决定性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网络结构、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