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5)
2023(6445)
2022(5488)
2021(5421)
2020(4401)
2019(10419)
2018(10179)
2017(20012)
2016(10548)
2015(11631)
2014(11108)
2013(10903)
2012(10357)
2011(9635)
2010(9649)
2009(8998)
2008(8888)
2007(7736)
2006(7080)
2005(6526)
作者
(26859)
(22398)
(22332)
(21585)
(14600)
(10495)
(10102)
(8752)
(8669)
(8104)
(7797)
(7340)
(7329)
(7283)
(7139)
(7016)
(6793)
(6546)
(6425)
(6244)
(5764)
(5372)
(5322)
(5136)
(5110)
(5066)
(4851)
(4762)
(4526)
(4456)
学科
(44471)
经济(44425)
管理(27789)
(26402)
(19907)
企业(19907)
方法(17915)
中国(16833)
数学(16563)
数学方法(16403)
(13959)
贸易(13953)
(13801)
(13055)
(10825)
(9601)
(9456)
业经(9079)
(8908)
银行(8908)
(8716)
农业(8067)
(7854)
金融(7854)
及其(7481)
政策(6905)
(6818)
环境(6814)
关系(6656)
地方(6401)
机构
大学(144838)
学院(144162)
(73883)
经济(72764)
研究(55878)
管理(55285)
理学(46985)
理学院(46501)
管理学(46009)
管理学院(45720)
中国(45377)
(33382)
(31018)
科学(28524)
(27168)
财经(26026)
中心(24624)
研究所(24490)
经济学(24230)
(23989)
经济学院(21786)
北京(20653)
(20153)
(20001)
财经大学(19359)
(19226)
(18295)
师范(18196)
科学院(16501)
研究中心(15989)
基金
项目(91260)
科学(73980)
研究(70790)
基金(69631)
(59794)
国家(59355)
科学基金(50989)
社会(48023)
社会科(45730)
社会科学(45724)
基金项目(34803)
教育(32024)
(30934)
自然(30237)
资助(29896)
自然科(29575)
自然科学(29566)
自然科学基金(29110)
编号(27560)
(27520)
成果(23473)
(22716)
中国(21515)
国家社会(21211)
(20482)
重点(20470)
教育部(20080)
课题(19395)
人文(18865)
(18821)
期刊
(81080)
经济(81080)
研究(50794)
中国(29166)
(23311)
管理(21763)
科学(18188)
(18135)
金融(18135)
(18013)
学报(16229)
经济研究(15111)
教育(14478)
大学(13360)
财经(13357)
农业(12689)
学学(12410)
(12328)
(11653)
技术(11483)
业经(11442)
国际(11412)
世界(10798)
问题(10652)
(7425)
技术经济(7381)
统计(6787)
现代(6542)
(6512)
论坛(6512)
共检索到227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锋  徐兆梨  
自2006年中国—东盟500多种商品被确认为零关税以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抓手,双方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和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同时,双方在物理联通、制度联通和民间联通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文章主要针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现状和推进进程做出分析,选取2006—2014年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相关指标,利用时序主成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分可为三个阶段:2006—2009年为互联互通发展的整体上升阶段;2009—2011年为第二阶段,互联互通发展速度高于第一阶段;2011—2014年为互联互通的继续发展阶段,但发展速度有所缓慢。在此三阶段,除能源外其他方面的联通建设均呈现上升趋势。最后,针对能源联通发展滞后的情况,文章提出加强能源运输安全,促进东盟能源出口;缓和政治争端挑战,推动能源联通建设;协调多国利益诉求,助力能源互联互通等对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锋  徐兆梨  
自2006年中国—东盟500多种商品被确认为零关税以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抓手,双方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和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同时,双方在物理联通、制度联通和民间联通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文章主要针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现状和推进进程做出分析,选取2006—2014年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相关指标,利用时序主成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分可为三个阶段:2006—2009年为互联互通发展的整体上升阶段;2009—2011年为第二阶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隋博文  傅远佳  
中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互联互通由来已久。早在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已经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足迹遍及如今的东盟各国。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使中国–东盟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既存在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不仅包括港航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包括相互开放腹地市场的政策和机制及产业对接、人文交流等,是双方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陈秀莲  张静雯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当前,尽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开辟了新的陆地渠道,但主要仍不依靠海上通道。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港口互联互通的现状进行分析,也剖析了中国与东盟港口互联互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双方港口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途径与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郭宏宇  竺彩华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影响范围超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对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版图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本文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升级版与海上丝绸之路方略分析了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并延伸至中国、东盟、区域内大国和区域外大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博弈,以及我国产业转型、金融监管、政府分权对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制约。本文建议,在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要增强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互信、注重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对接,并且努力控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融资风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萍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海洋交通的互联互通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盟海洋交通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将物联网作为有效解决海洋交通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同时提出利用物联网实现海洋交通互联互通的架构和路径,以期有效地开展海洋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合作,建设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区域经济共享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隋博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互联互通作为中国—东盟长期、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规划,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领域。2010年召开的第17届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为基础的"硬件"建设与以制度和情感互联互通为基础的"软件"建设蓝图。为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中国成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并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建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勤  李南  
2010年10月,东盟公布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提出了东盟的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和民间互联互通,并规划了互联互通主要项目资金筹措的来源。东盟的互联互通战略是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将加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目前,东盟互联互通的总体规划全面展开,并已初见成效。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景敏  
泛北部湾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其中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中国区域港口则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广西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广东的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港口,跻身世界前三名。据统计,90%以上的国际贸易都是通过港口物流实现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学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导向,也是改善双边贸易质量、加快贸易转型的主要基础。文章实证检验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与东盟十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够显著改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在深化"一带一路"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工作深度,加快产业合作与行业对接,共同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娣  
中国是东盟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已成为拉动双边经济增长、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了验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2013-2021年实证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改善对提高贸易规模、缓解边界效应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均可以显著提高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缓解边界效应;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强。据此,建议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双边贸易的重要促进作用;依托科技进步,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通信互联体系;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金融合作,以能源发展推动贸易合作深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学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导向,也是改善双边贸易质量、加快贸易转型的主要基础。文章实证检验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与东盟十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够显著改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在深化"一带一路"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工作深度,加快产业合作与行业对接,共同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何敏  郭宏宇  竺彩华  
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通、通信、能源三大领域的"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目前中国东盟各国间的双边贸易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东盟各国间存在贸易边界效应,程度较小,在3.51-9.52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提高了贸易效率,有利于减少市场分割,从而降低贸易的边界效应,对于中国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施梅超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力求把贸易进一步拓展,从中国沿海港口通过南海引向印度洋,并能够延长至欧洲。要实现这一目标,2015年3月28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建议要把重要港口作为节点,把运输大通道建得通畅安全高效"。"一带一路"战略初期把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要内容,而港口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布局的重要节点。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施梅超  
通过分析广西东盟对外贸易结构,从海上互联互通角度,得出广西对东盟保持的高程度贸易顺差、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还有待提高以及开放程度不够简等结论。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广西、福建、广东三个省份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四国的贸易数据,运用ANOVA进行分析,得出广西对东盟贸易海上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还不够明显,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