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65)
2023(13219)
2022(11372)
2021(10245)
2020(8608)
2019(19664)
2018(19405)
2017(36725)
2016(19954)
2015(22535)
2014(22933)
2013(22936)
2012(22144)
2011(20386)
2010(20826)
2009(19446)
2008(19357)
2007(17504)
2006(15783)
2005(14842)
作者
(61402)
(51425)
(51383)
(49124)
(32959)
(24880)
(23518)
(19992)
(19556)
(18448)
(17800)
(17273)
(16885)
(16583)
(16239)
(16183)
(15265)
(15253)
(14936)
(14707)
(13108)
(12881)
(12536)
(11977)
(11735)
(11647)
(11434)
(11354)
(10530)
(10225)
学科
(106980)
经济(106885)
管理(50887)
(48781)
方法(37071)
(36667)
企业(36667)
数学(32292)
数学方法(32000)
地方(30222)
中国(28844)
(26484)
(22117)
业经(21528)
(19250)
农业(18181)
(17949)
贸易(17934)
地方经济(17487)
(17201)
(16918)
(16184)
金融(16182)
(15607)
银行(15576)
环境(15312)
(15119)
(14424)
(14368)
理论(12546)
机构
学院(300051)
大学(300047)
(133008)
经济(130195)
研究(114610)
管理(107506)
理学(90497)
理学院(89257)
管理学(87763)
管理学院(87177)
中国(86147)
科学(70046)
(65690)
(60401)
(58668)
研究所(54522)
(53511)
中心(50648)
(47746)
财经(45680)
业大(43687)
(42505)
北京(42376)
师范(42102)
农业(41719)
经济学(41644)
(41046)
(40847)
(38115)
经济学院(37224)
基金
项目(190157)
科学(148556)
研究(138320)
基金(135863)
(119256)
国家(118283)
科学基金(99223)
社会(88286)
社会科(83703)
社会科学(83679)
(74950)
基金项目(71831)
(63576)
自然(62421)
教育(62179)
自然科(60872)
自然科学(60854)
自然科学基金(59707)
资助(55617)
编号(55553)
(47518)
成果(46072)
重点(43925)
(41580)
课题(40064)
(38904)
发展(38251)
(37657)
创新(36630)
国家社会(36437)
期刊
(160576)
经济(160576)
研究(96460)
中国(65172)
(49471)
学报(46924)
(44062)
科学(43932)
管理(40082)
大学(34594)
农业(33335)
学学(32485)
教育(31632)
(30588)
金融(30588)
技术(26390)
经济研究(26157)
业经(24915)
财经(23031)
问题(21427)
(19981)
(18468)
(16937)
技术经济(16571)
世界(15395)
国际(15336)
统计(15048)
资源(14900)
商业(14593)
图书(13798)
共检索到476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伟丽  杨慧敏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有:(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地区的小,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逐步提升。(2)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虽然不高但较为显著,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协调发展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协调发展度低的地区所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丽  李建新  
首先界定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然后从行政区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及经济差异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结论表明:①我国多数省份仍然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水平,仅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协调发展度较高。而且,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而经济较不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也较低。②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其中,东部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保持在0.6左右,中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3左右,西部的协调发展度为0.2左右,而东北的协调发展度为0.1左右。③从空间格局的演化来看,向上转移的多为沿海省份,只有少数属于西部,而向下转移的多为西部省份,只有少数属于东部;保持不变的省份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修岩  陈露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不仅要继续攻坚突破、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更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本研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内三省一市毗邻区县间的人口与经济势能差异,总结归纳了“优势互补”的支援模式、“合作双赢”的对接模式和“共建共促”的互帮模式三种典型的毗邻区建设模式。本文结合企业注册数据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四大省际毗邻区域间的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发现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当前发展困境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春梅  朱舜  
宁西铁路与京沪铁路沪宁段相连接,促成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形成。双陆桥经济带在长三角经济的极化和辐射以及长三角经济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动力轴"。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宝琪  
以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以2000—2010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突出且空间惯性很强,形成了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和京广线以东尤其是豫皖交界区等广大落后地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仍占主导,扩散作用微弱。据此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中建  
中原经济区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区内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经济水平、城镇化率和工业结构偏低。根据2011年《中原蓝皮书》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曾巍  
文章首先探讨了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五个假设。然后,以中三角、长三角省际边界区域为例,利用2000-2013年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中三角省际边界区域受单一地理邻近影响且"饱和点"高于长三角区域;认知邻近性推动长三角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但对中三角边界区域推动作用不明显;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两边界区域协同发展均产生显著交互影响,交互影响为互补效应,且互补效应明显大于单一邻近性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艳君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峰  李二玲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白世强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对国家加快中原崛起战略的细化和落实,是对东部乃至国际要素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的响应,也是国家培育中部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