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3)
- 2023(11529)
- 2022(9811)
- 2021(8748)
- 2020(7521)
- 2019(17336)
- 2018(16749)
- 2017(31952)
- 2016(17395)
- 2015(19805)
- 2014(20235)
- 2013(20156)
- 2012(19076)
- 2011(17841)
- 2010(18029)
- 2009(16917)
- 2008(16678)
- 2007(15215)
- 2006(13521)
- 2005(12263)
- 学科
- 济(99283)
- 经济(99208)
- 管理(47267)
- 业(41339)
- 方法(36850)
- 企(32774)
- 企业(32774)
- 数学(32471)
- 数学方法(32152)
- 地方(26829)
- 中国(24031)
- 农(20639)
- 学(20024)
- 业经(17967)
- 财(16881)
- 地方经济(16010)
- 环境(14515)
- 农业(14271)
- 制(13740)
- 和(13401)
- 贸(13381)
- 贸易(13374)
- 易(12778)
- 理论(12086)
- 融(11699)
- 金融(11697)
- 发(11323)
- 银(10928)
- 银行(10903)
- 划(10681)
- 机构
- 大学(267895)
- 学院(267166)
- 济(118080)
- 经济(115457)
- 管理(99175)
- 研究(98215)
- 理学(85073)
- 理学院(83923)
- 管理学(82379)
- 管理学院(81865)
- 中国(72083)
- 科学(61724)
- 京(57779)
- 所(51135)
- 财(49874)
- 研究所(46581)
- 农(45595)
- 中心(43719)
- 江(40634)
- 财经(39803)
- 业大(39754)
- 经济学(37008)
- 范(36646)
- 北京(36620)
- 师范(36336)
- 经(35879)
- 农业(35842)
- 院(35280)
- 经济学院(33124)
- 州(32338)
- 基金
- 项目(175910)
- 科学(138167)
- 基金(126676)
- 研究(125723)
- 家(111161)
- 国家(110301)
- 科学基金(93503)
- 社会(80873)
- 社会科(76571)
- 社会科学(76541)
- 省(69160)
- 基金项目(67550)
- 自然(59993)
- 划(58765)
- 自然科(58490)
- 自然科学(58472)
- 自然科学基金(57360)
- 教育(56790)
- 资助(51361)
- 编号(49985)
- 重点(40474)
- 发(40400)
- 成果(40155)
- 部(38407)
- 课题(35566)
- 创(35558)
- 国家社会(33543)
- 创新(33450)
- 科研(33225)
- 计划(32435)
- 期刊
- 济(136774)
- 经济(136774)
- 研究(80883)
- 中国(50978)
- 学报(41571)
- 农(39967)
- 科学(39437)
- 财(37890)
- 管理(34963)
- 大学(30583)
- 学学(29054)
- 农业(26806)
- 教育(24106)
- 技术(24059)
- 经济研究(22222)
- 融(21495)
- 金融(21495)
- 财经(19906)
- 业经(19665)
- 问题(19203)
- 经(17325)
- 技术经济(15561)
- 统计(15033)
- 资源(14710)
- 业(14670)
- 策(13608)
- 贸(13082)
- 商业(12704)
- 现代(12448)
- 决策(12289)
共检索到401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钟劲松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于亦文 周荣虎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九市的物流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建立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能够剔除多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及信息重叠的特点,对各市的物流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再利用新得到的综合主成分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评价指标,对中原城市群的物流发展进行分层分析,并指出各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物流 物流发展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海虹 刘科伟
陕西省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然而由于自然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区域发展政策等的差异,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变动情况,有助于了解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制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85年、1994年、2003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出排序,揭示出陕西省区域经济现状差异和近20年来的变动概况,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关键词:
陕西省 经济综合实力 变动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红艳
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选取收入、消费、交通、通讯、人口等5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出游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区出游力地区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属性是造成中原经济区居民出游力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交通因素;移动电话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的作用有待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购买力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规模小型化更有利于出游决策;各地出游力不断提升,具有趋同化趋势;出游力相似的地区呈空间集聚态势,局部差异反而有扩大趋势;以京广线为空间分异轴,东、西差异显著,呈"西高、东低"、"西热、东冷"的空间二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十分稳定。据此提出了协调出游力空间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出游力 客源地 时空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方元 王茹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5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构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农业生产效率权重最大;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排在前3名的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的综合得分高于排在后3名的晋城市、淮北市、长治市综合得分的2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只有阜阳、鹤壁、徐州、新乡、郑州、济源的综合得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熵值法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璞 高鹏 吕跃聪
城市竞争力的强弱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兴衰的重要因素,全面科学地评价城市竞争力是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基础。从基础设施、综合经济、社会开放、科教、环境5大方面建立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呼包银榆经济区内10个地级城市做出定量分析,进一步用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分类,对城市竞争力排序和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艳萍
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综述,并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九个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否有所作为。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晗 马芳芳 丁志伟
基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展示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文旅融合力6个维度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空间特征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实力差异看,高、较高文化软实力城市数量少且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中等实力城市仅有3个,半数城市为低和较低实力。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西半壁呈现以郑汴为引领的中心外围格局,东半壁则表现为亳州、阜阳引领的极化特征,且在东西半壁之间形成聊城至驻马店的低值连绵带。(2)从分维度空间差异看,文化吸引力子系统、文化展示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格局类似,而文化事业投入力子系统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此外,文化传播力子系统、文化创新力子系统呈现与前3个子系统完全不同的格局,表现为以郑汴为核心的低值包围高值的分布结构。(3)从空间集聚和关联看,中原城市群分别围绕郑州和亳州形成了“一主一副”的双核集聚态势,且主核区附近形成了显著的高-高集聚群。其中,文化吸引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的集聚格局基本一致,文化展示力子系统的集聚在郑州减弱而在亳州得到加强,文化传播力子系统和文化创新力子系统仅在中部形成集聚核心,文旅融合力子系统则在综合格局的基础上在东南部形成两个集聚核心。(4)从影响因素看,市区GDP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最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次之,交通设施、科教文卫单位数和城镇化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树华 牟仁艳 汤俊
区域城市的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三次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换,形成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各板块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比较差异发现问题,有助于各地区认识自我,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
关键词:
区域 经济板块 评价体系 城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玄兆辉 吕永波 罗亚非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利用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采用熵权法、密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不同地区科技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的梯度分布特征;同时,在一个区域内部科技综合实力的水平也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詹
本文主要探讨要素空间转移活动的效率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和重心计算公式,对2001年到2010年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经济重心轨迹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和城市物流效率提高区域基本一致,技术变化效率、规模效率的改变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经济重心迁移的动力,现阶段区域经济政策重点应考虑如何提高物流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问题。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城市物流效率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首芳 李月强
基于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结合国内外关于国家以及区域软实力发展的已有研究,将区域软实力划分为区域文化、人口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4个方面,甄别和筛选出24个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软实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各区域软实力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