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1)
- 2023(11225)
- 2022(9440)
- 2021(8184)
- 2020(6563)
- 2019(14597)
- 2018(13952)
- 2017(26519)
- 2016(14347)
- 2015(15839)
- 2014(15794)
- 2013(15595)
- 2012(14454)
- 2011(13429)
- 2010(13494)
- 2009(12089)
- 2008(11516)
- 2007(10321)
- 2006(9467)
- 2005(8377)
- 学科
- 济(83741)
- 经济(83667)
- 管理(39872)
- 业(34125)
- 方法(28555)
- 数学(25606)
- 数学方法(25419)
- 企(24921)
- 企业(24921)
- 地方(21323)
- 学(19472)
- 农(18408)
- 中国(18109)
- 环境(16622)
- 业经(14968)
- 财(13873)
- 地方经济(13617)
- 农业(13189)
- 贸(12514)
- 贸易(12509)
- 易(12025)
- 发(10640)
- 制(10294)
- 融(10003)
- 划(10001)
- 金融(10001)
- 经济学(9813)
- 和(9653)
- 产业(9209)
- 银(9116)
- 机构
- 大学(221805)
- 学院(221620)
- 济(102098)
- 经济(100403)
- 研究(84588)
- 管理(79566)
- 理学(69515)
- 理学院(68579)
- 管理学(67312)
- 管理学院(66922)
- 中国(60187)
- 科学(54507)
- 农(46558)
- 京(45661)
- 所(44619)
- 研究所(41329)
- 财(41198)
- 业大(38205)
- 农业(36829)
- 中心(36078)
- 财经(33941)
- 经济学(33174)
- 江(32487)
- 经(30861)
- 院(30094)
- 经济学院(29728)
- 范(28683)
- 师范(28278)
- 北京(28134)
- 科学院(27495)
- 基金
- 项目(154824)
- 科学(121670)
- 基金(115264)
- 家(104876)
- 国家(104089)
- 研究(102868)
- 科学基金(87224)
- 社会(70108)
- 社会科(66600)
- 社会科学(66580)
- 基金项目(61634)
- 省(59847)
- 自然(57937)
- 自然科(56544)
- 自然科学(56519)
- 自然科学基金(55488)
- 划(51318)
- 资助(45666)
- 教育(45032)
- 编号(36956)
- 重点(35969)
- 发(35237)
- 部(33326)
- 创(31500)
- 计划(30896)
- 国家社会(30572)
- 科研(30002)
- 创新(29797)
- 教育部(27783)
- 成果(27609)
- 期刊
- 济(116519)
- 经济(116519)
- 研究(64266)
- 学报(43451)
- 农(41405)
- 科学(39005)
- 中国(38226)
- 大学(31495)
- 学学(30681)
- 财(28540)
- 管理(27863)
- 农业(27705)
- 经济研究(20680)
- 财经(17273)
- 融(17244)
- 金融(17244)
- 业经(17065)
- 技术(15407)
- 经(15076)
- 问题(15029)
- 业(14566)
- 教育(12332)
- 资源(12222)
- 技术经济(12215)
- 业大(11673)
- 版(11539)
- 商业(11464)
- 统计(11309)
- 贸(11197)
- 世界(10605)
共检索到322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琴琴 鲁丰先 陈海 张丽君 武荣伟 梁小英
从消费视角研究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历史增长、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发展低碳城市和居民合理消费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通过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衣、食、住"等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快,"交通、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慢;(2)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人均碳排放以HH区和LL区的空间正相关类型为主;(3)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影响该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两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
以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3、2014和2016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分析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时间截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分布特征,空间结构上呈"双核集聚—网状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异主要受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力不显著。(3)中原经济区传统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永生
近几年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持续性的热点话题。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演变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蕾 赵益民
随扩大内需政策实施,居民生活消费引致能源消费增加,致使碳排放量也可能进一步增加。探究影响需求端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对准确找到减排抓手、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在测算2005-2019年华北地区5个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碳排放在不同层次上的现状后,基于STRIPAT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层次城镇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仍呈递增态势,其中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占比大;(2)不同层次的消费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且有趋于某一固定值倾向;(3)家庭户数、消费意愿等人口因素对不同需求层次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起促进作用。技术因素上,能源强度降低可抑制各类消费碳排放的产生;年龄结构以及财富因素在系数上的差异表明这些变量是导致消费碳排放异质性表现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消费端碳排放问题,提出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加快推广“碳普惠”试点以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行为,并辅之以必要宣传手段,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优化居民用能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金彩 钟章奇 卢鹤立 吴乐英 陈玉龙
城市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对区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受统计数据缺乏与研究方法的限制,当前的研究不仅较少探讨精细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同时也缺乏在县级尺度上对人均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论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增强型饱和校正模型估算了网格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碳排放,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碳排放总体空间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郑州市市辖区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总量位于首位,而邢台县、辉县市和襄垣县的
关键词:
城市居民碳排放 夜间灯光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伟纯 乔墩墩 丁志伟 王发曾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伟纯 乔墩墩 丁志伟 王发曾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开亚 王文秀 张浩 王桂新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
关键词:
居民消费 间接碳排放 投入产出 上海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敬霄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青 马健 高铁梅
本文利用1999~200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分析消费习惯、收入、购房支出、医疗、教育支出、收入波动及利率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而收入波动及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购房支出的不断提升对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医疗保健、教育文娱等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消费行为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区域差异,购房支出对东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有微弱的正向刺激,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有抑制作用;教育、医疗保健支出挤占了其他项目的消费支出,且这种影响对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增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艳 张景富
人们消费多少是以是否能获得最大效用为标准的。如果假设每个人可以永久地生存下去 ,根据凯恩斯—拉姆齐规则 ,当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时间偏好率时 ,消费水平上升 ,进一步 ,从代际交叠模型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总之 ,利率只有通过与时间偏好率的比较 ,才能影响消费 ;除此之外 ,劳动收入的持久性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都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我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也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说明了利率调节消费失效的原因。据此 ,提出了刺激我国消费的一些政策取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英
1999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居民消费对市场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通过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使得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 消费结构 地区开放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恒利,徐英花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张恒利,徐英花编者按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除居民收入外,商品价格也成为至关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本文作者在原来众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商品价格因素,建立分析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宗会明 窦乾荣
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步入快速城镇化后期阶段后,县城及以上级别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空间扩张成为研究的热点,但针对小城镇镇区的研究重视有限。文章基于30 m精度下不透水面遥感数据,使用Theil指数、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重庆市内小城镇镇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小城镇镇区面积平均规模远小于街道单元,镇区空间拓展与主城都市区、县城基本保持同向变动,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点;(2)小城镇镇区规模类型持续演化,从“宝塔型”向“橄榄型”小城镇镇区规模结构过渡,但是类型升迁速度较缓慢;(3)个体层面上小城镇镇区以中高水平下的低速增长为主,而且在各板块间小城镇镇区增长差距明显,主城新区成为区域差距持续扩张的主要贡献者;(4)自然环境、区位交通、人口经济及发展基础等对小城镇镇区时空格局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不同地形幅度上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