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3)
- 2023(13347)
- 2022(11339)
- 2021(10377)
- 2020(8902)
- 2019(20619)
- 2018(20092)
- 2017(38991)
- 2016(20652)
- 2015(23352)
- 2014(23468)
- 2013(23180)
- 2012(21445)
- 2011(19473)
- 2010(19340)
- 2009(17986)
- 2008(17356)
- 2007(15230)
- 2006(13121)
- 2005(11549)
- 学科
- 济(107772)
- 经济(107681)
- 管理(58225)
- 业(52639)
- 方法(44538)
- 企(42491)
- 企业(42491)
- 数学(39908)
- 数学方法(39465)
- 地方(25383)
- 中国(25092)
- 农(23069)
- 财(21523)
- 学(20794)
- 业经(19380)
- 贸(16147)
- 贸易(16140)
- 农业(15702)
- 易(15557)
- 环境(15463)
- 地方经济(15026)
- 制(14741)
- 和(13974)
- 务(13394)
- 财务(13351)
- 财务管理(13318)
- 理论(13008)
- 企业财务(12603)
- 融(12483)
- 金融(12480)
- 机构
- 学院(302967)
- 大学(302614)
- 济(133791)
- 经济(131100)
- 管理(117135)
- 研究(103887)
- 理学(101614)
- 理学院(100397)
- 管理学(98627)
- 管理学院(98051)
- 中国(76401)
- 科学(64048)
- 京(62882)
- 财(56668)
- 所(51989)
- 农(48311)
- 中心(47876)
- 研究所(47603)
- 财经(46360)
- 业大(44606)
- 江(43945)
- 经济学(42292)
- 经(42017)
- 范(39006)
- 北京(38952)
- 师范(38640)
- 农业(38019)
- 经济学院(37966)
- 院(37634)
- 州(34836)
- 基金
- 项目(207568)
- 科学(164521)
- 基金(152780)
- 研究(147642)
- 家(133761)
- 国家(132751)
- 科学基金(114622)
- 社会(96047)
- 社会科(91160)
- 社会科学(91136)
- 基金项目(81654)
- 省(80238)
- 自然(75175)
- 自然科(73396)
- 自然科学(73378)
- 自然科学基金(72012)
- 划(68058)
- 教育(67218)
- 资助(62050)
- 编号(58175)
- 重点(47228)
- 部(45855)
- 发(45728)
- 成果(45383)
- 创(42586)
- 国家社会(40360)
- 科研(40234)
- 创新(39975)
- 课题(39769)
- 教育部(39376)
共检索到434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慧超 韩增林 赵林 彭飞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城市流强度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丽萍 欧向军 曾晨 乔沙沙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正兵 刘静玉 何孝沛 王发曾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空间联系 网络特征 客运班次 中原经济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明水 谢红彬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金萍 孙久文 刘玉
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了2002~2011年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等级划分和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各城市功能效率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基本平稳,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两项指标变化显著,且差距较大。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北京、天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未来,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大幅提升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群整体对外...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联系 动态变化 城市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坚
基于中心职能强度及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中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极点的"多心组团"的空间格局。城市集聚功能依然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城市辐射功能欠缺,中三角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城市流的动态变化来看,近五年来,中三角三大城市群均表现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三产业的特征,制造业的增长是促进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城市流 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博雅
以城市中心职能度模型和引力模型为研究方法,对山西省22个城市进行中心等级划分及经济联系测度。结果表明:山西省空间结构处于"点—轴"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构建了以省会太原为核心的"大"字型空间联系格局,但当前城市间经济联系程度较低,城镇体系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全省尚未形成发散型交通网络,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鉴于此,山西应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强化城市经济合作,促进全省形成城市分工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信息同享的城镇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周正荣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关键词:
安徽省 城市 经济联系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绛 成艾华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聚 经济联系 动态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磊 付建荣
笔者基于产业分工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测算了2008年、2010年、2012年关天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西安在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显著,但对商洛、天水的辐射较弱;宝鸡被力图打造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然而其作用发挥不明显;经济区存在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问题,商洛、天水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区域整体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层级式结构,未来需要通过推动其他城市间分工的深化,促进多中心空间格局和网络状经济联系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
关天经济区 产业分工 城市间经济联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小雅
高速铁路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其经济联系强度,有利于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采用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对2020年高速铁路网络建成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城市及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随可达性的改善而明显增大。这将有利于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带。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这种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控制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经济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