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0)
- 2023(13713)
- 2022(11741)
- 2021(10827)
- 2020(9191)
- 2019(21408)
- 2018(20964)
- 2017(40300)
- 2016(21680)
- 2015(24519)
- 2014(24582)
- 2013(24333)
- 2012(22596)
- 2011(20715)
- 2010(20673)
- 2009(19221)
- 2008(18733)
- 2007(16628)
- 2006(14498)
- 2005(12913)
- 学科
- 济(111738)
- 经济(111635)
- 管理(60370)
- 业(55009)
- 方法(46354)
- 企(44573)
- 企业(44573)
- 数学(41223)
- 数学方法(40717)
- 地方(25993)
- 中国(25881)
- 农(23904)
- 学(22589)
- 财(22111)
- 业经(20535)
- 贸(17293)
- 贸易(17286)
- 易(16656)
- 农业(16239)
- 环境(15642)
- 制(15611)
- 地方经济(15255)
- 和(14963)
- 理论(14424)
- 务(13621)
- 财务(13573)
- 财务管理(13539)
- 融(13386)
- 金融(13382)
- 企业财务(12829)
- 机构
- 大学(323645)
- 学院(321789)
- 济(139620)
- 经济(136743)
- 管理(123502)
- 研究(111128)
- 理学(106951)
- 理学院(105630)
- 管理学(103631)
- 管理学院(103023)
- 中国(80932)
- 科学(69041)
- 京(67848)
- 财(59700)
- 所(56001)
- 农(52008)
- 研究所(51332)
- 中心(50742)
- 财经(48840)
- 业大(47536)
- 江(47509)
- 经(44243)
- 经济学(44039)
- 范(42944)
- 师范(42536)
- 北京(42128)
- 农业(40939)
- 院(40039)
- 经济学院(39507)
- 州(37639)
- 基金
- 项目(218610)
- 科学(173351)
- 基金(161363)
- 研究(154744)
- 家(141461)
- 国家(140422)
- 科学基金(120948)
- 社会(100513)
- 社会科(95355)
- 社会科学(95326)
- 基金项目(86075)
- 省(84270)
- 自然(79597)
- 自然科(77752)
- 自然科学(77727)
- 自然科学基金(76302)
- 划(71752)
- 教育(70891)
- 资助(65800)
- 编号(60768)
- 重点(49621)
- 成果(48343)
- 部(48325)
- 发(47641)
- 创(44712)
- 国家社会(42288)
- 科研(42211)
- 创新(41986)
- 课题(41832)
- 教育部(41435)
共检索到465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正兵 刘静玉 何孝沛 王发曾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空间联系 网络特征 客运班次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唐承辉
基于高铁客运流数据,综合运用GIS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格局、整体与局部联系以及节点属性进行了初步揭示。结果表明:(1)城市联系依托高铁轴带形成了"四纵四横"八条客流带以及多尺度城市网络,但受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中西地带性递减特征;(2)整体联系中,全国网络密度较低且具有一定核心边缘结构,连接性与集聚性指标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反映出不同的地域关联模式;(3)局部联系中,网络大致形成了以临近城市为主的八大子群且与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耦合性;(4)个体网络中,节点度大致服从幂律分布且除了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有较强相关性外,城市行政等级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网络 高铁客运流 空间联系 大数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慧超 韩增林 赵林 彭飞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城市流强度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劲 马学广 蔡莉丽 栾晓帆 李贵才
利用城际客运交通流,从城市和功能区两个尺度对珠三角城市之间功能联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联系强度上呈现出中心与外围、东岸与西岸、三大次区域不均衡的空间分异特征,联系方向上呈现出总体指向广州和深圳、局部非连续化的空间组织特征,联系节点上呈现出梯度层级和多中心功能布局并存的空间结构特征。当前珠三角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政策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兴建的阶段,这些因素会对区域内资源要素流的性质类型、空间配置和流动廊道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
客运流 城市联系 城市网络 珠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上看,该网络大致形成"三纵二横"格局,五条客流带的走向同主要铁路干线基本一致;(2)从整体联系上看,该网络较为密集,但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北京—济南一带连接性和可达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从局部联系来看,大致形成辽宁、京津冀、山东西部和山东半岛四个子群,子群间联系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上看,该网络大致形成"三纵二横"格局,五条客流带的走向同主要铁路干线基本一致;(2)从整体联系上看,该网络较为密集,但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北京—济南一带连接性和可达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从局部联系来看,大致形成辽宁、京津冀、山东西部和山东半岛四个子群,子群间联系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宝琪
以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以2000—2010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突出且空间惯性很强,形成了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和京广线以东尤其是豫皖交界区等广大落后地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仍占主导,扩散作用微弱。据此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明水 谢红彬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鹿宇
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市的航空客运数据,运用大数据方法、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全国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看,全国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以"菱形结构"为核心的全国城市网络结构和以"倒三角结构"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结构,并呈现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轴辐式网络结构;(2)从整体联系看,全国航空客运联系按距离远近呈右偏态分布,但总体符合距离衰减特征,并呈现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结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航空联系则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区域;(3)从局部联系看,我国城市群呈现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结构,城市群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呈"扇形"核心—边缘结构,且城市群航空网络结构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全国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则呈"20∶34∶46"的核心—边缘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宏乔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芮 丁志伟
基于菜鸟运输市场网站的1 251 123条有向物流线路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原地区物流网络空间优化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从区域网络结构看,市域和县域尺度下物流网络密度较为接近且其值较低,其内部连接程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研究尺度细化,县域层面的空间分异格局被放大,片区组团格局逐渐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变。(2)从流量特征看,市域尺度下呈现出“南北中高、东西侧低”格局,县域尺度下则呈现出“三足鼎立、中低交织”特征。此外,郑州及下辖县区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表现出以郑州大都市圈为核心区的高联系强度网络。(3)从网络子群看,两种尺度下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以郑州大都市圈为主体的子群网络密度和作用强度最高。(4)从影响因子分析看,决定力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网购指数、人口密度、物流网点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网络结构的形成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消费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