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97)
2023(11385)
2022(9467)
2021(8329)
2020(6950)
2019(15246)
2018(14260)
2017(26898)
2016(14429)
2015(15661)
2014(15392)
2013(15206)
2012(14175)
2011(13226)
2010(13174)
2009(12242)
2008(11548)
2007(10312)
2006(9429)
2005(8411)
作者
(45565)
(38355)
(38052)
(36232)
(24028)
(18354)
(17124)
(14872)
(14503)
(13348)
(13107)
(12599)
(12468)
(11974)
(11859)
(11737)
(11350)
(11270)
(10886)
(10856)
(9630)
(9403)
(9153)
(8827)
(8655)
(8471)
(8180)
(8036)
(7686)
(7557)
学科
(82996)
经济(82905)
管理(39750)
(33887)
方法(27793)
(25424)
企业(25424)
数学(25095)
数学方法(24906)
地方(21992)
中国(18098)
(17852)
(17002)
业经(15270)
地方经济(14399)
(14065)
(12867)
环境(12630)
农业(12534)
(11268)
贸易(11262)
(10804)
(10385)
金融(10382)
(9866)
(9490)
银行(9446)
产业(9135)
(9108)
(9108)
机构
大学(219378)
学院(217923)
(100351)
经济(98557)
研究(82056)
管理(78723)
理学(68817)
理学院(67878)
管理学(66665)
管理学院(66259)
中国(59397)
科学(51628)
(45465)
(42731)
(42413)
(41905)
研究所(38938)
业大(36054)
中心(35981)
财经(33847)
农业(33732)
经济学(32716)
(32182)
(30793)
(29568)
经济学院(29306)
(28547)
师范(28188)
北京(28029)
科学院(25902)
基金
项目(152403)
科学(120621)
基金(113436)
研究(103602)
(102400)
国家(101623)
科学基金(85855)
社会(70982)
社会科(67430)
社会科学(67415)
基金项目(60620)
(58632)
自然(55832)
自然科(54524)
自然科学(54506)
自然科学基金(53540)
(50213)
教育(45788)
资助(44291)
编号(37905)
重点(35139)
(34335)
(33073)
(31444)
国家社会(31048)
创新(29674)
成果(29284)
科研(29275)
计划(29127)
教育部(27902)
期刊
(114424)
经济(114424)
研究(64897)
中国(40864)
学报(40649)
(37903)
科学(36470)
(30160)
大学(29988)
学学(29039)
管理(27982)
农业(25244)
经济研究(19929)
(18324)
金融(18324)
财经(17830)
业经(16345)
技术(16016)
(15473)
问题(15076)
教育(14409)
(13066)
技术经济(12004)
资源(11547)
统计(11100)
(10915)
(10878)
业大(10538)
(10389)
科技(10372)
共检索到321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改素  丁志伟  赵萌  王发曾  马倩  
采用由人均、地均因子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阐释经济密度分异的机理。结果显示:1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存在集聚分布,而且空间差异性在不断减小。2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这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的县域虽然存在着扩散,但以集聚为主。3从影响因子看,人均影响因子所起作用大于地均影响因子,且在人均影响因子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因子起主要作用。4从回归模型看,土地投入、产业规模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资源、财政投入、人口素质对经济密度的影响为负;其中劳动力资源、产业规模、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较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状态。县域单位的经济增长只能溢出到4个最近邻接县域单位,市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县域的溢出效应仅限于地级市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祖基翔  苗春蕾  毕崇明  刘云中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2004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水平由东向西递减,但强中有弱,弱中有强;不同单元水平差距悬殊,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效应及明显的点轴特征,并形成三大都市连绵区高密度单元高度集中的格局;而1996—2004年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已经出现东部沿海用地效率的提高趋缓,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快速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胥亚男  李二玲  屈艳辉  位书华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沈惊宏  陆玉麒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东阳  赵永  王小敏  苗睿  田光辉  
运用EOF分析方法将中原经济区2004—2013年人均GDP数据分解为空间函数和时间函数,用前2个主要空间特征向量描述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通过对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反映空间差异的时间变化,揭示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格局呈现以京广线为分界线,西部发达、东部落后的特征。研究时间内这种空间格局趋于明显,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差异有所扩大。(2)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西北部经济发达的县(市)经济发展活跃,而东南部大部分县(市)增长较为平稳。部分县(市)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局部经济差异格局发生转变。(4)EOF方法在分析经济发展格局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应奎   黄小丽   丁金宏  
经济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这也是贵州等相对落后省份所面临的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以2000、2010和2020年为基础,构建县域经济密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面板模型,测算经济密度综合得分,探究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贵州县域经济密度总体上随时间递增,核密度曲线以多峰为主,主峰随时间不断增高且宽度呈小幅收缩状态。(2)空间上,经济密度高值中心不断缩减,2000~2010年以正增长县域为主,2010~2020年以负增长县域为主;全局空间自相关中,经济密度空间聚集程度先增后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则以高-高和低-低方式聚集为主。(3)经济密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内生交互作用,邻近县域的经济密度每提升1%,将促进本地经济密度提升0.2%。(4)影响因素方面,人才禀赋与医疗床位对经济密度呈正向作用,其他要素呈负向作用;直接效应的影响强度排序为:人才禀赋>降水#>人口老龄化#>民族结构#>植被覆盖度#>医疗床位(#表示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贡献大小排序为:人才禀赋>人口老龄化#>降水#>民族结构#>医疗床位。因此,贵州应注重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性,在继续吸引人才和改善社会福利条件下,补齐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短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广亮  
一、问题的提出中原经济区2011年获批准成为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一部分,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于党的十八大后获得了国务院批复,明晰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涉及河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5省,包含277个县域(包括县、县级市与区及河南省济源市),覆盖人口1.79亿,①其中1亿以上人口生活在县域的农村中。②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玉  周艳兵  王国刚  曾志炫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应用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分析1996—2009年间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县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部分县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1996—2009年间,县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增大而相对差异波动性缩小,省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经济发展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增强。基于1996年各县人均GDP及1996—2009年间人均GDP增长差异,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中等增长较快型等6种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秋亮  白永平  黄永斌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魏志甫  
农业型工业化是一种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路径或模式,既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河南的农业特色、资源现状和发展阶段。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是中原经济区夯实县域根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大工业思维模式。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农业型工业化综合示范试验区,先行先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杜霞  钱宏胜  吴殿廷  
运用GEODA软件中的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结合变异系数,对山东省近10年来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近10年来逐渐加大;高高型地区空间自相关明显,范围不断扩大,从东部沿海地区向鲁北地区扩散,低低型区域主要集中在鲁西和鲁南地区,后期逐渐向鲁北和鲁中地区扩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高低交错空间格局,极化效应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鲁中和沿海地带,还有北翼的黄河三角洲地带,冷点区集中分布在鲁西、鲁西北边缘地带、鲁中南地区。从政府政策、产业基础、区位因素等方面对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周洋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