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55)
2023(8202)
2022(6804)
2021(6032)
2020(4981)
2019(11034)
2018(10298)
2017(19353)
2016(10009)
2015(11164)
2014(11258)
2013(11115)
2012(10608)
2011(10107)
2010(10269)
2009(9649)
2008(9143)
2007(8357)
2006(7843)
2005(7292)
作者
(31262)
(26417)
(26204)
(25142)
(16648)
(12408)
(11964)
(10005)
(9946)
(9266)
(9056)
(8685)
(8624)
(8539)
(8143)
(8111)
(7638)
(7540)
(7368)
(7240)
(6729)
(6378)
(6339)
(6184)
(5964)
(5919)
(5609)
(5382)
(5348)
(5128)
学科
(69991)
经济(69925)
管理(25931)
地方(21838)
(19918)
方法(19194)
数学(16919)
数学方法(16744)
中国(15743)
(14752)
企业(14752)
地方经济(14407)
(13077)
业经(12696)
(12689)
(11067)
环境(9752)
农业(9132)
(8896)
金融(8893)
(8812)
(8536)
(8237)
经济学(8216)
(8021)
(7719)
银行(7712)
(7554)
(7352)
贸易(7344)
机构
大学(157275)
学院(156900)
(76797)
经济(75219)
研究(62933)
管理(54815)
中国(46494)
理学(46415)
理学院(45718)
管理学(44902)
管理学院(44573)
科学(36424)
(33811)
(32529)
(32012)
研究所(28768)
中心(27470)
财经(25335)
经济学(25239)
(24263)
(23160)
(22959)
(22799)
(22447)
经济学院(22301)
师范(22294)
北京(21810)
业大(19859)
科学院(19314)
(18994)
基金
项目(102052)
科学(81456)
基金(74930)
研究(74791)
(65834)
国家(65375)
科学基金(55581)
社会(50972)
社会科(48382)
社会科学(48371)
基金项目(39507)
(39066)
自然(33404)
(33101)
自然科(32566)
自然科学(32560)
教育(32469)
自然科学基金(31943)
资助(29404)
编号(28294)
(24650)
重点(23832)
成果(23190)
国家社会(22286)
(22205)
课题(20763)
(20478)
发展(20375)
(20114)
创新(19402)
期刊
(97241)
经济(97241)
研究(53368)
中国(32823)
(23191)
科学(22072)
管理(21994)
学报(21589)
(21071)
大学(16617)
经济研究(16193)
学学(15878)
(15316)
金融(15316)
农业(14058)
技术(13820)
财经(13670)
业经(12736)
教育(12701)
问题(12532)
(11983)
技术经济(9330)
资源(9236)
统计(9205)
(9014)
世界(8731)
国际(8301)
(8292)
经济问题(7874)
现代(7534)
共检索到251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沈惊宏  陆玉麒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闵敏  苗长虹  胡志强  钟佳慧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类圈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大体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2)河南省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修正后西部山区交通环境被高估的情况有所改善,基于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模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结果更为符合客观事实;(3)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中低度协调耦合型为主,绝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超前,交通对经济的正反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状态。县域单位的经济增长只能溢出到4个最近邻接县域单位,市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县域的溢出效应仅限于地级市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改素  丁志伟  赵萌  王发曾  马倩  
采用由人均、地均因子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阐释经济密度分异的机理。结果显示:1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存在集聚分布,而且空间差异性在不断减小。2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这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的县域虽然存在着扩散,但以集聚为主。3从影响因子看,人均影响因子所起作用大于地均影响因子,且在人均影响因子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因子起主要作用。4从回归模型看,土地投入、产业规模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资源、财政投入、人口素质对经济密度的影响为负;其中劳动力资源、产业规模、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较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胥亚男  李二玲  屈艳辉  位书华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东阳  赵永  王小敏  苗睿  田光辉  
运用EOF分析方法将中原经济区2004—2013年人均GDP数据分解为空间函数和时间函数,用前2个主要空间特征向量描述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通过对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反映空间差异的时间变化,揭示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格局呈现以京广线为分界线,西部发达、东部落后的特征。研究时间内这种空间格局趋于明显,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差异有所扩大。(2)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西北部经济发达的县(市)经济发展活跃,而东南部大部分县(市)增长较为平稳。部分县(市)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局部经济差异格局发生转变。(4)EOF方法在分析经济发展格局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利平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鹏  白永平  马卫  
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潜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客观评价甘肃省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潜能,有利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潜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2年甘肃省87个县域进行评价,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受地形的影响,甘肃县域交通优势度呈现出"核心—外围"模式,核心区以兰州为主向外围逐渐递减。2县域交通优势度差异显著,其中陇中地区的交通优势度最高,并且交通优势度受交通线路的影响较大。3县域经济潜能空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研究期间,各县域经济潜能值有很大的提高,但"核心—边缘"模式总体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广亮  
一、问题的提出中原经济区2011年获批准成为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一部分,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于党的十八大后获得了国务院批复,明晰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涉及河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5省,包含277个县域(包括县、县级市与区及河南省济源市),覆盖人口1.79亿,①其中1亿以上人口生活在县域的农村中。②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喜波  徐少聪  夏常颖  
县域是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沈阳经济区的23个县域为例,利用区位商的方法,从农业产业和主要农产品两个层面,研究该区域县域农业的比较优势,发现其县域农业发展与经济区总体水平和目标定位不相协调,县域农业比较优势差距明显,部分县域农业比较优势凸显,县域农业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等特点。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势产业带、促进三化同步等方面提出沈阳经济区县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天悦  
经济联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间因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摩擦和趋同现象,而运输联系通过各类运输方式的有效承载,可以降低这一空间差异、实现区域间的一体化。作为实现运输联系的唯一方式,区际交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序参量。文章基于耦合与耦合度的基本概念,构建区域经济-区际交通耦合系统。围绕经济与交通两大子系统,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欧盟为例,实现对区域经济与区际交通耦合发展过程的定量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在泛欧交通网的作用下,欧盟经济及其交通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协调程度在逐年提高。积极的交通政策,不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秋亮  白永平  黄永斌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卫国  吕显菊  李思寰  
本文运用灰色理论构建了区域经济与要素流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采用1999~2012年时间序列分析了成渝"双核"地区经济与要素流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