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56)
- 2023(12130)
- 2022(10690)
- 2021(9923)
- 2020(8125)
- 2019(18700)
- 2018(18530)
- 2017(35789)
- 2016(19152)
- 2015(21572)
- 2014(21514)
- 2013(21344)
- 2012(19601)
- 2011(17914)
- 2010(17986)
- 2009(16348)
- 2008(15550)
- 2007(13451)
- 2006(11986)
- 2005(10499)
- 学科
- 济(97848)
- 经济(97762)
- 管理(53192)
- 业(47505)
- 企(38956)
- 企业(38956)
- 方法(37888)
- 数学(32994)
- 数学方法(32680)
- 地方(24457)
- 中国(22118)
- 学(20815)
- 农(20550)
- 业经(18846)
- 财(17087)
- 地方经济(14972)
- 环境(14298)
- 农业(14278)
- 和(13701)
- 贸(13577)
- 贸易(13567)
- 易(13008)
- 制(12989)
- 理论(12880)
- 划(11240)
- 融(11200)
- 金融(11197)
- 技术(11124)
- 发(10621)
- 银(10552)
- 机构
- 大学(280809)
- 学院(278279)
- 济(118561)
- 经济(116070)
- 管理(110913)
- 研究(98479)
- 理学(96432)
- 理学院(95287)
- 管理学(93699)
- 管理学院(93208)
- 中国(70042)
- 科学(60959)
- 京(59936)
- 财(49691)
- 所(49472)
- 研究所(45294)
- 中心(42750)
- 农(41308)
- 财经(40694)
- 业大(40583)
- 江(38827)
- 北京(38129)
- 范(37667)
- 师范(37400)
- 经(36904)
- 经济学(36051)
- 院(35841)
- 经济学院(32194)
- 农业(32072)
- 州(31977)
- 基金
- 项目(193542)
- 科学(152454)
- 基金(141176)
- 研究(140498)
- 家(123104)
- 国家(122148)
- 科学基金(105007)
- 社会(89622)
- 社会科(84965)
- 社会科学(84940)
- 基金项目(76087)
- 省(74281)
- 自然(68431)
- 自然科(66755)
- 自然科学(66741)
- 自然科学基金(65500)
- 划(62766)
- 教育(62653)
- 资助(57420)
- 编号(56441)
- 成果(44987)
- 重点(42979)
- 部(42009)
- 发(41957)
- 创(39366)
- 课题(38544)
- 国家社会(36898)
- 创新(36768)
- 科研(36385)
- 教育部(36061)
- 期刊
- 济(133928)
- 经济(133928)
- 研究(86304)
- 中国(47668)
- 学报(42386)
- 科学(41345)
- 管理(40516)
- 农(36876)
- 财(34934)
- 大学(31721)
- 学学(30038)
- 教育(26086)
- 农业(25991)
- 技术(23531)
- 经济研究(21909)
- 融(20377)
- 金融(20377)
- 财经(19874)
- 业经(19700)
- 问题(17367)
- 经(17002)
- 技术经济(14898)
- 图书(14115)
- 资源(13816)
- 理论(13763)
- 科技(13251)
- 现代(13227)
- 业(12851)
- 实践(12430)
- 践(12430)
共检索到403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娟 董平 陆玉麒 王毅 郭政
研究中原经济区内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系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决策参考意义。基于中原经济区2000~2015年各市和各县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分析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全局来看,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数值在逐渐增大,表明区域整体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向不均衡发展,区域内部差异在逐渐增大;(2)在局部空间上,集中度指数显示中原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中东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经济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 ESDA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分布,且两者空间相关性显著。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 空间关系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宝琪
以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以2000—2010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突出且空间惯性很强,形成了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和京广线以东尤其是豫皖交界区等广大落后地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仍占主导,扩散作用微弱。据此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改改 张莉
本文结合传统的计量模型方法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原经济区30个市和2个县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得出主要结论:从随机趋同计量分析可知,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增长存在随机趋同的变化趋势,但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差异。通过计算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测度其空间关联,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高"区域与"低-低"区域存在集聚分布,经济趋同效应显著。据此,文章提出了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共创中原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随机趋同 空间关联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改改 张莉
本文结合传统的计量模型方法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原经济区30个市和2个县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得出主要结论:从随机趋同计量分析可知,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增长存在随机趋同的变化趋势,但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差异。通过计算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测度其空间关联,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高"区域与"低-低"区域存在集聚分布,经济趋同效应显著。据此,文章提出了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共创中原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随机趋同 空间关联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樊新生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相对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指标在对各县市可达性及改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各县市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县市可达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平均可达性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向外围地区递减的态势,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逐步拓展,交通干线指向性明显,平原地区可达性优于山区、丘陵或盆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可达性变化幅度也不均匀,可达性水平较差的地区改善程度明显,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推动地区间可达性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可达性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胥亚男 李二玲 屈艳辉 位书华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县域经济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伟纯 乔墩墩 丁志伟 王发曾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伟纯 乔墩墩 丁志伟 王发曾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歆 郑潇潇 王韵 Raheel Akhtar Kathia
[目的]为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工具型软件ArcGIS 9.3与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的支持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揭示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各地级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区域差异中的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静玉 丁志伟 孙方 赵爽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正兵 刘静玉 何孝沛 王发曾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空间联系 网络特征 客运班次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詹
本文主要探讨要素空间转移活动的效率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和重心计算公式,对2001年到2010年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经济重心轨迹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和城市物流效率提高区域基本一致,技术变化效率、规模效率的改变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经济重心迁移的动力,现阶段区域经济政策重点应考虑如何提高物流技术变化效率和规模效率问题。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城市物流效率 中原经济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