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97)
2023(17921)
2022(14973)
2021(13628)
2020(11245)
2019(25361)
2018(25464)
2017(48045)
2016(26185)
2015(29515)
2014(29736)
2013(29361)
2012(27229)
2011(24751)
2010(24957)
2009(22870)
2008(22165)
2007(19548)
2006(17655)
2005(16240)
作者
(78224)
(65102)
(64597)
(61720)
(41615)
(31190)
(29262)
(25520)
(24882)
(23319)
(22222)
(22084)
(21084)
(20894)
(20213)
(20062)
(19248)
(18830)
(18693)
(18604)
(16471)
(16208)
(15775)
(14978)
(14728)
(14545)
(14534)
(14205)
(13196)
(12776)
学科
(123009)
经济(122886)
管理(71131)
(67239)
(53556)
企业(53556)
方法(44141)
数学(37633)
数学方法(37237)
中国(34759)
地方(32047)
(31476)
(27529)
业经(27521)
(23749)
农业(21563)
(20439)
(19468)
贸易(19448)
(18715)
环境(18285)
(18190)
银行(18144)
(18012)
金融(18010)
(17868)
地方经济(17834)
理论(17666)
(17531)
(17275)
机构
大学(377026)
学院(375694)
(154948)
经济(151571)
管理(142821)
研究(137870)
理学(121809)
理学院(120323)
管理学(118221)
管理学院(117546)
中国(103193)
科学(85896)
(82528)
(70900)
(69109)
研究所(64461)
(63402)
中心(60816)
(57371)
业大(55613)
财经(54371)
北京(52980)
(52440)
师范(51941)
(50296)
(49258)
农业(49186)
经济学(46609)
(46355)
师范大学(42235)
基金
项目(252061)
科学(197554)
研究(183971)
基金(181024)
(158928)
国家(157592)
科学基金(133918)
社会(115597)
社会科(109430)
社会科学(109402)
(98580)
基金项目(95983)
自然(86281)
自然科(84200)
自然科学(84181)
(83483)
教育(83049)
自然科学基金(82635)
编号(74823)
资助(73661)
成果(61191)
(58144)
重点(57471)
(54333)
课题(52743)
(51635)
创新(48277)
科研(47655)
国家社会(47485)
发展(46151)
期刊
(182963)
经济(182963)
研究(118382)
中国(79262)
学报(60647)
(58505)
科学(57036)
管理(55027)
(50217)
大学(45305)
教育(44281)
学学(42505)
农业(40255)
(35414)
金融(35414)
技术(33318)
经济研究(29349)
业经(29126)
财经(26714)
问题(23775)
(22954)
(21310)
图书(20223)
技术经济(19052)
科技(18224)
资源(18211)
理论(17656)
现代(17599)
(17036)
(16714)
共检索到580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白世强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对国家加快中原崛起战略的细化和落实,是对东部乃至国际要素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的响应,也是国家培育中部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叶万军  
从经济、能源、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依据协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兼顾"协调度"和"发展度"的"耦合度"模型,对我国29个省市的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Kernel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协调度"水平较高,但是"发展度"水平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瓶颈";各省市之间在"协调度"、"发展度"、"耦合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了"两级分化",但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因此,要把"谋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能源"和"科技"方面,使"能源"和"科技"系统协调发展,同时利用"高高聚集"地区的示范作用,不断向"低低聚集"地区辐射,从而达到既消除空间"聚集"特性又缩小省市差距的目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峰  李二玲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中建  
中原经济区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区内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经济水平、城镇化率和工业结构偏低。根据2011年《中原蓝皮书》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艳丽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欧名豪   叶欣   吴文俊   郭杰   欧维新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城乡、区域、要素和人与自然四大协调发展核心要义着手,选取20项具体指标对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市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及时空演进规律。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各维度协调发展水平均高于其他地区,且溢出效益明显,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且通过城市群内部引力分析,虽然长三角城市群凝聚力占有绝对优势但三大国家级城市群均呈现较强增长趋势;省份发展水平受到省会影响明显,强省会的省份出现明显资源倾斜,同样省会为核心的城市群也出现发展失衡现象。因此,基于对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现状特征研究,从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伟丽  杨慧敏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有:(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地区的小,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逐步提升。(2)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虽然不高但较为显著,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协调发展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协调发展度低的地区所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本文在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M权重和熵值权重相结合的方法及协调发展度测度模型,对199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余年来,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高,2010年11省区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②我国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但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③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显示,我国东部省市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区域,而中西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现"梯度化"分异特征,经济社会综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壮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从提升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强化系统间相互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优化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