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58)
2023(11974)
2022(10483)
2021(9945)
2020(8155)
2019(19291)
2018(19240)
2017(37766)
2016(20340)
2015(22929)
2014(22953)
2013(22573)
2012(20343)
2011(18314)
2010(18330)
2009(16556)
2008(15921)
2007(13631)
2006(11724)
2005(9985)
作者
(58024)
(48094)
(47717)
(45555)
(30707)
(23038)
(21629)
(19010)
(18317)
(17051)
(16540)
(15985)
(15075)
(15036)
(14859)
(14473)
(14408)
(14300)
(13742)
(13546)
(11848)
(11587)
(11504)
(10938)
(10736)
(10524)
(10504)
(10450)
(9586)
(9456)
学科
(85044)
经济(84956)
管理(58042)
(53992)
(45298)
企业(45298)
方法(43352)
数学(38438)
数学方法(37769)
中国(22297)
(20049)
(18316)
业经(17709)
地方(17567)
(17454)
理论(15021)
(13732)
贸易(13725)
农业(13477)
环境(13334)
(13259)
(12950)
技术(12694)
(12348)
(11657)
(11618)
财务(11584)
财务管理(11566)
企业财务(10917)
(10550)
机构
大学(288339)
学院(287259)
管理(119518)
(112030)
经济(109468)
理学(105341)
理学院(104207)
管理学(102085)
管理学院(101584)
研究(90767)
中国(64912)
(60983)
科学(58411)
(48394)
(44255)
业大(43337)
(42134)
研究所(40845)
中心(40780)
财经(40242)
(39131)
北京(38120)
(37948)
师范(37639)
(36679)
(33571)
经济学(33489)
农业(33080)
(32575)
师范大学(30546)
基金
项目(206340)
科学(163341)
基金(150856)
研究(148545)
(130998)
国家(129980)
科学基金(113434)
社会(93761)
社会科(89027)
社会科学(89002)
基金项目(80667)
(80462)
自然(75650)
自然科(73980)
自然科学(73968)
自然科学基金(72577)
教育(68721)
(67688)
资助(62935)
编号(60446)
成果(47141)
重点(45556)
(44931)
(42898)
(42693)
课题(41063)
创新(39749)
科研(39270)
教育部(38823)
大学(38294)
期刊
(113868)
经济(113868)
研究(81248)
中国(47160)
学报(43567)
管理(42004)
科学(41337)
(37055)
(34181)
大学(33094)
学学(31207)
教育(30802)
农业(26358)
技术(25801)
业经(19295)
(19225)
金融(19225)
经济研究(18732)
财经(18396)
问题(16285)
(15625)
图书(15144)
科技(14342)
技术经济(14328)
统计(14163)
理论(13948)
(13411)
现代(13185)
(13020)
商业(12985)
共检索到393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我国行政区经济正积极向城市群经济转变,过去"单体城市"发展模式下的集聚经济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解释当下我国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不能解释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利用2003—2015年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①及其周边非城市群的197个地级市基础数据,采用系统GMM等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借用规模、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城市群内借用规模和网络外部性使得集聚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论彼此是否相邻,中小城市都能享受和大城市一起所产生的集聚经济的好处;其次,多中心城市群倾向于出现借用规模行为,而单中心城市群则倾向于出现集聚阴影,此外,借用规模行为作用下的集聚经济效应需要充分考量通达性的影响;最后,城市群网络外部性有利于提高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效益,且对集聚水平偏低的中小城市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施正政  李嘉楠  
本文利用2013年CHIP数据,发现城市群集聚能够促进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上升,这缘于城市群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存在异质性作用,即城市群集聚能够提高大城市工资,但会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面影响。在克服劳动力空间自选择、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群集聚通过强化大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虹吸效应提升大城市工资,并通过加速小城市高技能劳动力流失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向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莉萍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体系,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互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耦合效应。文章基于中原城市群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程度的区位商指数,对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指数、第三产业集聚指数与城市化指数的耦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一步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群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亦受内部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鹏  蒋翠云  
通过构建城市群集聚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集聚力差异程度不大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分布不均。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以及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在劳动分工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赟赟  陈宪  
高铁发展引起的通勤时间变化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282个城市间的组对数据,实证分析了2007-2014年通勤时间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通勤时间减少1%,可以使得两个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平均缩小约1.6%;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增长趋势;高铁发展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长距离上更加明显。据此,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志蕙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产业空间聚集及其消费溢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邻接省域的空间聚集性;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对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发现,中原城市群省域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本省域和邻接省域居民消费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依据研究内容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消费场景体验、完善营商环境、培育优秀人才等相关建议促进电商产业与消费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善咨  夏金坤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研究结果为统筹制定配套区域政策提供了依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光龙  
城市群经济效应研究是城市群研究重要视角,本文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各种产业在城市群内及城市群周边的集聚,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存在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对象,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城市群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路和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王丽霞  
通过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提升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具备重要意义。本文从流通市场、流通产业和流通业务的角度综合构建了区域流通效率值评价指标,并测度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流通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考察了我国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下的集聚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并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则不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产业空间表现较为分散;从全国层面的邻接矩阵计量分析来看,邻近地区对当前地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周边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会导致空间上的经济分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潘洁云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以后,产业集聚成为研究热点,而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研究却不甚明朗。本文整理了城市经济学下城市成本与新经济地理学下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演进,并且着重提出了地租对于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空间上存在产业最优集聚的水平,级差地租是集聚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级差地租可以成为度量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变量。最后文章总结提出有关产业集聚最优规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