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0)
- 2023(12101)
- 2022(10577)
- 2021(9762)
- 2020(8075)
- 2019(18608)
- 2018(18482)
- 2017(36050)
- 2016(19332)
- 2015(21651)
- 2014(21673)
- 2013(21637)
- 2012(19850)
- 2011(18098)
- 2010(18166)
- 2009(16634)
- 2008(15803)
- 2007(13632)
- 2006(12192)
- 2005(10601)
- 学科
- 济(100029)
- 经济(99939)
- 管理(54597)
- 业(47986)
- 企(39516)
- 企业(39516)
- 方法(38961)
- 数学(34074)
- 数学方法(33764)
- 地方(24378)
- 中国(23742)
- 学(20237)
- 农(19939)
- 业经(18812)
- 财(17456)
- 地方经济(14722)
- 环境(14614)
- 农业(13816)
- 和(13675)
- 理论(13287)
- 制(12913)
- 贸(12776)
- 贸易(12768)
- 易(12211)
- 划(11377)
- 技术(11207)
- 发(11140)
- 融(11066)
- 金融(11064)
- 银(10607)
- 机构
- 大学(283281)
- 学院(280667)
- 济(119973)
- 经济(117361)
- 管理(112780)
- 理学(98229)
- 研究(97247)
- 理学院(97067)
- 管理学(95491)
- 管理学院(94988)
- 中国(68988)
- 京(60399)
- 科学(59983)
- 财(50352)
- 所(48089)
- 研究所(43986)
- 中心(42445)
- 财经(41377)
- 农(40419)
- 业大(40381)
- 江(39301)
- 北京(38182)
- 范(37735)
- 经(37558)
- 师范(37465)
- 经济学(36753)
- 院(35560)
- 经济学院(32803)
- 州(32207)
- 农业(31475)
- 基金
- 项目(194834)
- 科学(153980)
- 基金(142544)
- 研究(141454)
- 家(123604)
- 国家(122648)
- 科学基金(106162)
- 社会(91063)
- 社会科(86388)
- 社会科学(86363)
- 基金项目(76974)
- 省(75002)
- 自然(68965)
- 自然科(67345)
- 自然科学(67334)
- 自然科学基金(66092)
- 教育(63431)
- 划(63017)
- 资助(57998)
- 编号(56607)
- 成果(44981)
- 重点(43018)
- 部(42529)
- 发(41964)
- 创(39650)
- 课题(38715)
- 国家社会(37471)
- 创新(37031)
- 科研(36716)
- 教育部(36706)
- 期刊
- 济(134872)
- 经济(134872)
- 研究(86685)
- 中国(46775)
- 学报(41808)
- 管理(41084)
- 科学(40437)
- 农(35948)
- 财(35650)
- 大学(31508)
- 学学(29852)
- 教育(25956)
- 农业(25348)
- 技术(23941)
- 经济研究(22102)
- 融(20378)
- 金融(20378)
- 财经(20343)
- 业经(19641)
- 问题(18725)
- 经(17422)
- 技术经济(15247)
- 图书(14134)
- 理论(13957)
- 现代(13595)
- 科技(13169)
- 资源(13046)
- 实践(12603)
- 践(12603)
- 商业(12324)
共检索到404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元亮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中原城市群经济变化趋势、分布结构与形成原因。整体看,2005—2015年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特别是中部偏西地区、东部及南部地区,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态势。人均GDP由南向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扩散效应区(HH区)主要位于中部偏西地区,低速增长区(LL区)主要位于东部及南部地区。冷热点城市分布格局与之一致,温点城市呈现由东北—西南格局向南—北格局再向北部地区集中的转变态势。克里金插值发现,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和辐射逐渐增大,经济空间差异的缩小并非区域协调发展所致,而是空间分异的表现。初始区域政策、交通因素和经济活动的扩散效应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带动、深化开拓和整体发展3个阶段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空间差异 克里金插值 中原城市群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空间 城市引力 城市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空间 城市引力 城市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其在分析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当前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考虑屏蔽效应,构建改进的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公式和空间划分标准。研究得出:区域性的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郑州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18个城市围绕郑州相对集聚;加强城市群引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建设,尤其在信息、交流基础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引导上,增强城市群的发展引力;城市群内存在偏心化以及局部分离现象,这种空间格局与城市间地理结构和中心城市的引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通过研究,提出发展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空间格局,实行城市群统一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群空间格局的互联互通,加强政府在空间布局规划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空间 城市引力 城市经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文芳 周韬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李倩倩 钟朋舒
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八大城市群1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考察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显著提升,但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八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市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均呈现两极或多极化特征;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经济韧性高的城市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对周边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学鑫 苗长虹
认为城市群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同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集聚经济,即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经济是区域尺度下一种新的集聚经济类型,是由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复合而成的板块经济,是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作用而成的集成经济。基于企业经济来源的分析,发现城市群经济不仅源于城市群规模经济和城市群整体范围效应,而且源于城市群交易经济和城市群学习经济。
关键词:
城市群经济 性质 来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汤莹滢 周耀东
新发展阶段下,交通网络和城市群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其一,城市的交通网络地位和形态显著影响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位于中心和次级网络的城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位于网络中介位置的城市则显示出具有一定的空间替代效应。其二,三大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空间效应因经济和交通网络发展程度不同具有异质性,其中,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地位在弱化,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作用仍在不断增强;京津冀和珠三角的交通紧密性有助于推动城市间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城市间交通紧密性的空间效应有所弱化,表现为竞争替代关系,但处于中介地位的城市正扮演着调配资源的作用,有助于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红 于渤 鞠立新
本文在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分别从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GDP、人均GDP等经济产出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而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也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城市、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集聚在创新驱动下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体现在城市群整体层面的协同发展。基于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探析,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工业、服务业增加值、FDI、资本存量、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产业集聚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城市产出效率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结构效益与各类城市的分工效率,加强产业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城市群内外价值链的多维良性互动,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经济联系强度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选取本地生产总值(GDP)、非农人口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应用扩展强度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分别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和东岸都市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也较快;但以珠海为核心的西岸都市区各个城市联系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