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5)
2023(10527)
2022(9388)
2021(8851)
2020(7288)
2019(17147)
2018(17033)
2017(33569)
2016(18192)
2015(19992)
2014(19960)
2013(19838)
2012(18053)
2011(16080)
2010(15933)
2009(14265)
2008(13649)
2007(11633)
2006(10088)
2005(8581)
作者
(51740)
(42879)
(42462)
(40719)
(27314)
(20552)
(19343)
(16910)
(16377)
(15044)
(14854)
(14333)
(13455)
(13400)
(13369)
(12942)
(12809)
(12798)
(12149)
(12129)
(10591)
(10281)
(10208)
(9709)
(9590)
(9422)
(9350)
(9332)
(8520)
(8374)
学科
(73829)
经济(73756)
管理(50429)
(46843)
(39211)
企业(39211)
方法(34934)
数学(30580)
数学方法(30228)
中国(20477)
(17684)
地方(17252)
(16860)
(16620)
业经(15487)
理论(12059)
环境(12055)
农业(11848)
(11761)
(11634)
(11563)
贸易(11556)
(11136)
(10970)
财务(10913)
财务管理(10896)
技术(10700)
企业财务(10388)
(9924)
产业(9642)
机构
大学(254623)
学院(252327)
管理(103969)
(97730)
经济(95398)
理学(91466)
理学院(90386)
管理学(88805)
管理学院(88362)
研究(83339)
中国(58522)
(54581)
科学(54078)
(42068)
(40787)
业大(38583)
(37960)
研究所(37689)
中心(36932)
财经(35072)
(34459)
(34433)
北京(34156)
师范(34140)
(31958)
(31101)
农业(29810)
经济学(28894)
(28669)
师范大学(28008)
基金
项目(183074)
科学(144741)
基金(133838)
研究(131787)
(116695)
国家(115789)
科学基金(100505)
社会(82969)
社会科(78721)
社会科学(78699)
基金项目(73009)
(71081)
自然(67104)
自然科(65567)
自然科学(65553)
自然科学基金(64364)
(60215)
教育(59659)
资助(54331)
编号(53030)
成果(41820)
重点(40585)
(39756)
(38730)
(37679)
课题(36188)
创新(35160)
科研(34929)
教育部(34045)
大学(33735)
期刊
(101655)
经济(101655)
研究(73009)
中国(40533)
学报(39915)
科学(37748)
管理(36000)
(33171)
大学(29710)
(29371)
学学(28015)
教育(25559)
农业(23633)
技术(20862)
(16666)
金融(16666)
业经(16555)
财经(16101)
经济研究(15998)
问题(15095)
图书(14014)
(13607)
科技(12825)
理论(12769)
技术经济(12068)
资源(12051)
现代(12050)
实践(11894)
(11894)
(11624)
共检索到346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士鹏  张志英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夏保林  李军甫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将会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等优化依据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作者阐述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结构紊乱原因、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和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因地制宜,构建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群生态网络系统;促进城市群区域各城市合理分工,不断形成产业簇群;构建城市群发展引导机制,使城市群区域的城乡建设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地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参数计量模型,把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建楠  程绍铂  姚士谋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演化阶段、演化模式、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单中心模式,城市群多中心化具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为多中心结构的收入收敛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及深化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起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其中,频繁快速的劳动力流动发挥了相对更强的中介效应。因此,可积极发挥多中心空间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深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从而为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放华  苏薇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条件和演变阶段进行分析,通过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级、流等六大结构要素阐述了其演变规律与特征,即传统经济时代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空间结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通道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显,网络不健全,流动性水平较低;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计划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转型经济时代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认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进入信息化、生态化、空间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时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黄图毅  阙菲菲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空间分形理论,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维数和回归方程入手,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群整体呈现出倒"T"型结构;且各个城市群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钦良  张亚凡  宋彦玲  
对兰西城市群规模结构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规模结构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特点,东西带状分布明显,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城市群"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明显,"点-轴-面"的演化进程缓慢,由于辐射能力有限,"双圈"间的经济带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网络结构上,2001—2017年城市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提升,西宁-海东都市圈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弱于兰州-白银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城市群经济发展仍表现为向兰州和西宁集聚变动;城市间的联系多要通过兰州和西宁发挥作用,网络结构单一,且城市间的联系有依赖于行政区划分演变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薛领   张天骄   张晓林   赵威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工资等多重异质性的两区域空间经济模型对城市间人口和企业迁移进行动态模拟以研究空间经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存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小城市内部工业产品的差异性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和人口向小城市迁移,企业和人口倾向于分散。但是存在市场机制能提高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对人口和企业迁移的吸引力。(2)城市群中小城市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需要继续鼓励创新生产差异化产品,使城市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3)为了使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地区需要更加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得有利可图的资本可以进入市场,同时亏损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或者转型升级和改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