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23)
- 2023(4187)
- 2022(3366)
- 2021(2968)
- 2020(2374)
- 2019(5425)
- 2018(5062)
- 2017(9264)
- 2016(4845)
- 2015(5071)
- 2014(4882)
- 2013(4891)
- 2012(4484)
- 2011(4073)
- 2010(4053)
- 2009(3744)
- 2008(3565)
- 2007(3046)
- 2006(2643)
- 2005(2244)
- 学科
- 济(24840)
- 经济(24809)
- 管理(14372)
- 业(11645)
- 方法(10157)
- 中国(10148)
- 数学(9271)
- 数学方法(9186)
- 企(8825)
- 企业(8825)
- 地方(7004)
- 城市(6145)
- 财(4709)
- 环境(4569)
- 城市经济(4471)
- 业经(4259)
- 农(4240)
- 学(4130)
- 发(3535)
- 产业(3299)
- 贸(3276)
- 贸易(3274)
- 技术(3227)
- 划(3140)
- 地方经济(3095)
- 易(3091)
- 农业(3074)
- 融(3058)
- 金融(3058)
- 理论(2929)
- 机构
- 大学(73078)
- 学院(71340)
- 济(31855)
- 经济(31090)
- 管理(28213)
- 理学(25291)
- 研究(25108)
- 理学院(24903)
- 管理学(24396)
- 管理学院(24248)
- 中国(17501)
- 科学(15712)
- 京(15398)
- 财(13428)
- 所(11686)
- 财经(11294)
- 中心(10988)
- 经济学(10803)
- 研究所(10759)
- 经(10439)
- 业大(10321)
- 农(10028)
- 经济学院(9922)
- 范(9904)
- 师范(9813)
- 院(9678)
- 江(9404)
- 北京(9232)
- 财经大学(8597)
- 师范大学(8288)
- 基金
- 项目(54481)
- 科学(45241)
- 基金(42901)
- 家(37974)
- 国家(37704)
- 研究(36256)
- 科学基金(33821)
- 社会(26683)
- 社会科(25534)
- 社会科学(25529)
- 基金项目(23385)
- 自然(22650)
- 自然科(22273)
- 自然科学(22270)
- 自然科学基金(21857)
- 省(20008)
- 划(17555)
- 资助(16503)
- 教育(16425)
- 重点(12332)
- 编号(12150)
- 国家社会(12099)
- 部(12051)
- 发(11693)
- 创(11303)
- 教育部(10654)
- 创新(10588)
- 人文(10274)
- 科研(10062)
- 大学(9810)
共检索到98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善咨 夏金坤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研究结果为统筹制定配套区域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集聚经济 增长极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莉萍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体系,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互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耦合效应。文章基于中原城市群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程度的区位商指数,对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指数、第三产业集聚指数与城市化指数的耦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一步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产业集聚 城市化 耦合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光龙
城市群经济效应研究是城市群研究重要视角,本文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各种产业在城市群内及城市群周边的集聚,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存在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对象,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城市群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经济性 产业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志蕙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产业空间聚集及其消费溢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邻接省域的空间聚集性;中原城市群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对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发现,中原城市群省域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对本省域和邻接省域居民消费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依据研究内容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消费场景体验、完善营商环境、培育优秀人才等相关建议促进电商产业与消费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文辉 伍运春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群发展迅速,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崛起成为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一批城市群也快速崛起。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成渝城市群2007—2016年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测算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度。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中心—外围"模式特点,趋于上升阶段,但还相对较低,重庆市核心区域的耦合度略高于成都市。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集聚效应 溢出效应 协同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丹荔 吴昳
本文对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阐述了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科学测度方法,全面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的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得分为正的城市使用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其辐射半径和辐射强度,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金融集聚还是从金融辐射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且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金融发展与金融集聚度水平高的城市对其周边城市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辐射作用与影响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为金融资源共享、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从而形成了"金融马赛克"现象;上海始终是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最强的城市,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较为接近,而无锡、宁波和合肥等城市则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应用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立足于城商行流动性创造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现实背景,选取2007—2020年中国121家城商行作为研究样本并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当下逐步推进的城市群政策对城商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城市群政策通过提高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提升了政策覆盖范围内的城商行流动性创造水平,表现为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群政策还通过弱化行政区域划分和地区文化差异联合形成的市场分割,弥合了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商行流动性创造差距,表现为市场一体化效应。关于城市群“中心-外围”结构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城市群政策的集聚效应推动了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的协同增长,且市场一体化效应促使中心城市饱和的金融资源外溢至地理距离在160~240公里范围内的外围城市,分散了集聚于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轲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角探究商贸流通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商贸流通业聚集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在地理邻接矩阵下,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在1%水平下呈正向显著性。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商贸流通业聚集对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产生的负向作用超过直接效应的正向作用。为更好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本文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积极展开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间交通运输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张金萍 张艳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格局变化、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以及工业集聚的学习型区位因子特征。研究认为: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区位选择研究的新思路,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Moran指数与SLM模型辨识了产业集聚的地域、验证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态势明显,经历了倒"S"型的发展演变,各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各制造业集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学习能力、集聚经济、地方学习环境和资本投入是当前促进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的显著性因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对威廉姆森假说和开放性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没有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值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没有显著影响;(2)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跨越城市群规模门槛和处于所有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的影响不显著;(3)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4)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中没有找到支持威廉姆森假说...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效率 门槛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产业部门发展、结构变动、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能值、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法、灰色系统分析和多目标规划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模拟及情景预测之中。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与实践的结合将得到加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关键词:
城市群 工业集聚 环境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