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6)
- 2023(16362)
- 2022(14178)
- 2021(13009)
- 2020(10940)
- 2019(24720)
- 2018(24361)
- 2017(46723)
- 2016(25702)
- 2015(28543)
- 2014(28276)
- 2013(27997)
- 2012(25424)
- 2011(22991)
- 2010(22792)
- 2009(21054)
- 2008(20504)
- 2007(17708)
- 2006(15596)
- 2005(13628)
- 学科
- 济(98296)
- 经济(98149)
- 管理(75463)
- 业(69329)
- 企(57325)
- 企业(57325)
- 方法(44415)
- 数学(38630)
- 数学方法(38211)
- 中国(27462)
- 财(27227)
- 农(26406)
- 学(23462)
- 业经(22384)
- 制(21459)
- 地方(20309)
- 贸(17865)
- 贸易(17856)
- 农业(17643)
- 易(17279)
- 环境(16975)
- 务(16576)
- 财务(16508)
- 财务管理(16479)
- 企业财务(15639)
- 理论(15509)
- 和(15460)
- 技术(15397)
- 银(15222)
- 银行(15151)
- 机构
- 大学(367200)
- 学院(364252)
- 管理(142377)
- 济(141858)
- 经济(138671)
- 研究(124679)
- 理学(124212)
- 理学院(122740)
- 管理学(120543)
- 管理学院(119912)
- 中国(90278)
- 科学(80796)
- 京(78072)
- 财(66036)
- 农(65201)
- 所(63260)
- 业大(59613)
- 研究所(58160)
- 中心(55699)
- 财经(53128)
- 江(52590)
- 农业(51585)
- 北京(48630)
- 经(48264)
- 范(47738)
- 师范(47169)
- 院(45628)
- 经济学(42591)
- 州(42146)
- 财经大学(39600)
- 基金
- 项目(259022)
- 科学(203145)
- 基金(189120)
- 研究(181682)
- 家(167965)
- 国家(166644)
- 科学基金(142232)
- 社会(115466)
- 社会科(109467)
- 社会科学(109440)
- 基金项目(101713)
- 省(100843)
- 自然(95287)
- 自然科(93051)
- 自然科学(93023)
- 自然科学基金(91334)
- 划(86087)
- 教育(82280)
- 资助(76398)
- 编号(72075)
- 重点(58523)
- 成果(56983)
- 部(56065)
- 发(54511)
- 创(53756)
- 创新(50315)
- 科研(50185)
- 课题(49766)
- 计划(48968)
- 国家社会(47836)
- 期刊
- 济(152074)
- 经济(152074)
- 研究(105038)
- 中国(65999)
- 学报(65358)
- 科学(57968)
- 农(57885)
- 管理(50020)
- 财(48960)
- 大学(48315)
- 学学(46019)
- 农业(39307)
- 教育(35026)
- 融(28223)
- 金融(28223)
- 技术(27962)
- 财经(25303)
- 业经(24923)
- 经济研究(24354)
- 经(21513)
- 问题(21020)
- 业(20029)
- 科技(19000)
- 版(18281)
- 业大(17331)
- 理论(16925)
- 资源(16833)
- 图书(16395)
- 技术经济(16183)
- 商业(16131)
共检索到518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萍
本文运用中心度、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消费水平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中原城市群消费中心度呈偏态分布,低层次消费中心度地市占比较大;从空间自相关和演变来看,中原城市群消费水平在该研究时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先增后降”趋势,以郑州和洛阳为核心向外扩散辐射整个中原城市群。从影响机制来看,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中原城市群消费水平呈现直接和间接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提出发挥城市群消费水平空间聚集效应,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研判城市消费能力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王艳华 苗长虹
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NNI、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热点聚类等方法,研究1998、2008、2018年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及热点分区,采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金融机构总体和细分行业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空间集聚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金融机构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新乡和邯郸—邢台—安阳为核心的集聚区。(3)城乡居民储蓄是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通联系、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弱。(4)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一致,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业倾向于布局在高等级城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其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城市群有较大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卫群 王玲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回归分析法探究珠三角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深莞惠都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从空间相关性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广州为核心聚集区,存在正向的自相关性;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城市、交通、市场、产业五个要素均对珠三角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市场化水平、加大制度保障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宏乔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方雷 杨艺丹 张娜
兰西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采用改进的结构相似系数法测度兰西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研究发现,兰西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为6.69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10,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因素中,金融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最显著,其次是城镇化水平、全社会投资规模以及信息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财政支出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关系尚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等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蔡悦灵
文章从人力资本视角来探讨公共支出对中国城市群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首先以消费函数理论相关模型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新的多元分析框架理论模型,得到了公共支出、人力资本和消费水平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机制。然后建立计量模型,以中国23大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分别进行全国层面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共支出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公共支出 人力资本 消费水平 中国城市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国玺 刘金锤 何富忠
文章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的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然后对其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结构 空间演变 中原城市群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曹俊文
本文运用离差指标来测度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并将离差平方之和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使得能够测算总体差异的地区构成;将离差绝对值之和分解为各影响因素贡献份额,使得能够找出影响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其中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人均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地区差异 总离差 因素分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璇璇 姚永玲
在"流空间"视角下,基于引力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NA"方法计算了当前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密度、中心性指标,并划分凝聚子群,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但核心性弱、联系松散、派系分割、行政边界阻滞明显,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偏离,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地理邻近性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依然深刻,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劳动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结构等差异关系的影响日渐显著。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优化,应突破客观地理因素的限制,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空间关联 中原城市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馨玮 罗翠梅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对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可以显著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提升,且这一促进作用在环京城市表现较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市场一体化通过加快产业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壮林 高阳 胡大伟 王晋 马飞 熊英
发展绿色交通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绿色交通水平测度模型、分析绿色交通水平时空演化特征是制定绿色交通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模型分析城市群绿色交通各子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FAHP)和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利用改进的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模型构建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引入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分别探究影响和限制城市群绿色交通水平的显著因素,最后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属于一般水平,其时间演化趋势大致呈“N”形阶段特征,空间演化分布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且各城市差距逐渐缩小;改进模型的测度结果较传统模型更为准确,更能反映城市群交通系统的可变模糊性;准则层中状态层面贡献度最高,对促进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具有明显作用,驱动力因素贡献度最低;指标层中制约关中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为日均公交车客运量、道路路灯覆盖率、万人公交车标台数、人均GDP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实现交通行业低碳化转型、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基于长三角城市群85个市辖区和县级市地域单元,文章以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为时间序列,采用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从时空角度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规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由行政等级结构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扩展转变等特征。
关键词:
空间演化 城市群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