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1)
- 2023(7540)
- 2022(6661)
- 2021(6200)
- 2020(5411)
- 2019(13191)
- 2018(13139)
- 2017(25915)
- 2016(14288)
- 2015(16482)
- 2014(16842)
- 2013(16749)
- 2012(15414)
- 2011(14041)
- 2010(14472)
- 2009(13568)
- 2008(13469)
- 2007(12249)
- 2006(10408)
- 2005(9214)
- 学科
- 济(66012)
- 经济(65958)
- 管理(37852)
- 业(35816)
- 方法(34602)
- 数学(31656)
- 数学方法(31090)
- 企(28356)
- 企业(28356)
- 中国(17210)
- 农(16055)
- 地方(13957)
- 财(13358)
- 学(12934)
- 业经(11347)
- 贸(11196)
- 贸易(11193)
- 易(10811)
- 农业(10453)
- 理论(10340)
- 制(9600)
- 和(9224)
- 环境(9215)
- 务(8191)
- 财务(8153)
- 财务管理(8128)
- 银(8109)
- 银行(8087)
- 融(7747)
- 金融(7745)
- 机构
- 学院(212343)
- 大学(211935)
- 济(85661)
- 经济(83590)
- 管理(82659)
- 理学(71781)
- 理学院(70890)
- 研究(69475)
- 管理学(69314)
- 管理学院(68922)
- 中国(51331)
- 科学(45315)
- 京(45244)
- 财(36751)
- 农(36312)
- 所(35787)
- 业大(33111)
- 研究所(32797)
- 中心(32515)
- 江(31519)
- 财经(29935)
- 农业(28946)
- 范(28341)
- 北京(28235)
- 师范(28078)
- 经(27024)
- 经济学(26360)
- 州(25442)
- 院(24777)
- 经济学院(23967)
- 基金
- 项目(142593)
- 科学(111951)
- 基金(103171)
- 研究(100206)
- 家(90123)
- 国家(89466)
- 科学基金(77013)
- 社会(62429)
- 社会科(59252)
- 社会科学(59231)
- 省(56548)
- 基金项目(55069)
- 自然(51833)
- 自然科(50681)
- 自然科学(50669)
- 自然科学基金(49721)
- 划(47930)
- 教育(47313)
- 资助(43402)
- 编号(41162)
- 成果(32462)
- 重点(32339)
- 部(31146)
- 发(30371)
- 创(28920)
- 课题(28604)
- 科研(27684)
- 创新(27138)
- 计划(26983)
- 教育部(26370)
共检索到298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效龙 张世全 冯长春
综合运用分形、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过程中,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移概率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移概率高,中等规模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相对较小,城市规模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性;②城市规模分布依然以省辖市为基础,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开封和平顶山对周围县市有显著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用但不显著,其余省辖市与周围县市未形成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智勇 吕金嵘 高燕哺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9大地级市1978~2006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GIS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但这种集聚多局限在郑州、洛阳、焦作的周边县域,其他县域空间相关性表现不明显;郑州市作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不足;从时间维度上讲从1999年之后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集聚与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王英 谢非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菲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002-2010年城市规模的相关数据,针对现有文献缺少城市体系动力类别探讨较少的特点,对空间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ESDA分析显示,区域内的城市规模虽然呈现高度的全局自相关,但高高集聚仅仅出现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主城区与万州之间的沿江城市规模热点区虽初步形成,但其余地区仍被冷点包围;而进一步的分形理论表明,一圈两翼地区面临着首位城市过大,2~4位城市以及两翼地区核心城市发展不足的难题;最后借助于驱动机制分析,本文发现外向力与市场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内源力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行政力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一圈两翼地区的城市体系的合理发展需要借助外向力与市场力、强化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鹏 卢艳霞 刘丽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规模特点,对其发展的适度性进行判断。研究方法:基于城镇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基本理论,通过三次非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城镇最佳规模分析模型和城镇发展规模适度性判断模型。研究结果:(1)在成本—收益视角下分析城镇的最佳规模,不能只看取得的经济效益高低或投入成本的大小,要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效益扣减成本投入后的盈利效率来判断;(2)城镇规模适度性分析模型在对实际规模与最佳规模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再通过城镇规模发展阶段和城镇规模增长趋势对其城镇规模适度性进行判断。研究结论:(1)应严格限制城镇规模大于500 km2的超大城市的发展;(2)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发展城镇用地规模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裘丽岚
文章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口首位度定律和异速生长定律,分析其规模分布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首位度偏高,目前处于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不够均衡的非合理状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陈轶 许静
基于分形理论,从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和经济规模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的合理评价模型,探索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特征及合理性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以规模集中型居多,城镇规模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将会持续;(2)东部沿海城市群大部分处于城镇规模分布高合理阶段或高合理与中等合理的交互波动阶段;中西部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合理性指数变化较大,部分城市群进入城镇规模分布高合理发展阶段;(3)中国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可划分为规模分布趋优型、规模分布波动型、规模分布趋劣型三种类型;(4)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合理性演变轨迹可划分为不合理阶段、低合理阶段、中等合理阶段以及高合理阶段四个过程。
关键词:
规模分布 合理性 演变规律 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振灵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云小舟
发展次级城市、增加大城市及中等城市数量从而优化黔中地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可从构建黔中地区城市群内外圈双层结构,完善黔中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三方面入手,进而实现黔中地区城市群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等级规模结构 分形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春艳
运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拟合认为其人口、经济分布的分维值均小于1,表明关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散,尚处在发展的初、中期阶段。为了加快关中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强化西安市的作用,重点发展宝鸡、咸阳两市,扩大渭南、铜川两市的规模。
关键词:
关中城市群 等级规模结构 分维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胡俭
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目较多、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存在严重断层等。为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采取优化措施,进一步强化首位城市南昌的建设,提高南昌对周围城镇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快区内中等城市九江、上饶等的发展,创造一两个大城市,弥补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利用生态区位错位竞争原理,促进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使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