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3)
2023(10208)
2022(9181)
2021(8671)
2020(7117)
2019(16936)
2018(16841)
2017(32533)
2016(17957)
2015(20126)
2014(20290)
2013(20154)
2012(18242)
2011(16399)
2010(16163)
2009(14673)
2008(14089)
2007(12035)
2006(10477)
2005(8866)
作者
(51927)
(42753)
(42557)
(40624)
(27354)
(20721)
(19286)
(17150)
(16440)
(15117)
(14920)
(14298)
(13443)
(13388)
(13257)
(13049)
(12974)
(12719)
(12229)
(12084)
(10646)
(10359)
(10273)
(9743)
(9597)
(9556)
(9435)
(9339)
(8680)
(8551)
学科
(71827)
经济(71753)
管理(50779)
(47089)
(40015)
企业(40015)
方法(34859)
数学(30192)
数学方法(29813)
中国(19737)
(17283)
地方(16613)
(16119)
(15847)
业经(15504)
理论(12483)
(12192)
环境(12184)
(11842)
贸易(11834)
农业(11703)
(11439)
技术(10934)
(10638)
(10437)
(10294)
财务(10232)
财务管理(10212)
企业财务(9665)
教育(9489)
机构
大学(252665)
学院(250657)
管理(104733)
(94688)
经济(92364)
理学(91645)
理学院(90615)
管理学(89053)
管理学院(88627)
研究(81876)
中国(57999)
(54502)
科学(53833)
(40621)
(40485)
业大(39125)
(38869)
研究所(37407)
中心(36477)
(34618)
北京(34195)
(34105)
师范(33826)
财经(33576)
(30592)
(30555)
农业(30497)
(28943)
师范大学(27623)
经济学(26901)
基金
项目(181053)
科学(142044)
研究(130774)
基金(130497)
(113608)
国家(112676)
科学基金(97380)
社会(80944)
社会科(76657)
社会科学(76633)
(71212)
基金项目(70807)
自然(65057)
自然科(63529)
自然科学(63514)
自然科学基金(62315)
(60112)
教育(59397)
编号(53529)
资助(53411)
成果(42279)
重点(39898)
(39016)
(37933)
(37150)
课题(36602)
创新(34570)
科研(34466)
教育部(33167)
大学(33130)
期刊
(99672)
经济(99672)
研究(71282)
中国(42647)
学报(39750)
科学(37261)
管理(36308)
(34033)
大学(29573)
(28781)
学学(27740)
教育(27597)
农业(24319)
技术(22026)
业经(16412)
(16044)
金融(16044)
财经(15032)
经济研究(14791)
问题(14566)
图书(14327)
科技(13237)
资源(12725)
理论(12702)
(12663)
(12505)
技术经济(12489)
实践(11953)
(11953)
现代(11811)
共检索到348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斌  孙莉  谭文垦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中原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水资源承载力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影响最大,而且是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要素;②城市群供给指数低于需求指数;③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五大城市群中处于中等水平;④郑州和洛阳引领城市群发展的能力有限。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城市发展速度、模式以及居民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莉  吕斌  胡军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选取中原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水资源承载力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影响最大,而且是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要素;城市群供给指数低于需求指数;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五大城市群中处于中等水平;郑州和洛阳引领城市群发展的能力有限。针对上述问题,从城市发展速度、模式以及居民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送霞  杨波  宾津佑  叶帮玲  丁闪闪  陶前辉  李博  左青  
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下游两岸分布,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快,人口集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造成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愈发突出。以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DPSIR模型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借助GIS技术实现指标格网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依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空间布局围绕城市群中心城区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且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湘江两岸土地承载力等级相对偏高;(2)研究区相对中等承载力等级分布较广,面积比重最大;(3)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类指标对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4)评价模型中状态因子对研究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为敏感。本研究对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桂军  曹相东  齐义军  
呼包鄂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群,对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贡献斐然。但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年人均综合用水1000立方米的国际最低标准水平下,呼包鄂城市群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呼包鄂城市群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应增加黄河水分配指标,合理分配用水份额;探索水权交易方式,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完善节水降耗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工厂集约化养殖与家庭饲养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牲畜用水;激励与管控相结合,提高水资源可利用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志基  马妍  贺灿飞  
以中国16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国土开发压力的城市群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城市群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分异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高、区域自然条件差的城市群,区域承载力相对较低,国土开发压力相对较大;第二,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的分异主要来自生态维度;第三,城市群的资源紧缺度与资源集约利用度不匹配,部分资源紧缺度高的城市群,资源集约利用度较低;第四,城市群环境压力与治理效率未能实现有效耦合。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经济增长方式、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丽  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些不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④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小刚  罗雅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分析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内在要求,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探讨,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现状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分别计算出其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降低污染、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和水污染治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四点改善措施,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巍  户艳领  李丽红  
以京津冀城市群土地承载力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内涵,完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找出土地承载优势和土地承载短板,并分析经济承载、基础设施承载、生产建设承载等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差异,进而探索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协调来实现承载力提升的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联芳  谭勇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由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土地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义  黄寰  邓欣昊  
在深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生态弹性力、支撑力、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生态支撑力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主导影响,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超  童绍玉  彭海英  闫少凯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滇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客观认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其平衡性是解决滇中城市群缺水问题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前提。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基尼系数以及重心模型对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时空平衡以及平衡性的偏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4年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216~1.370)hm~2/人,区域内部差异和年际变化较大;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供需上呈现不平衡状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不稳定状态;3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基尼系数为0.372~0.626,总体上处于"集聚程度较大"的区间范围,空间变异系数为0.358~0.8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殿茹  赵淑芹  李献士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了四个方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重点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压力态势,得出了相应结论。结果表明:本区域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是明显的,且呈动态趋势。为了解决本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保证本区域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王蕾  万荣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度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度思路,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0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化与调控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