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00)
2023(17800)
2022(14763)
2021(13606)
2020(11146)
2019(25259)
2018(25141)
2017(47609)
2016(26055)
2015(29155)
2014(28960)
2013(28317)
2012(26150)
2011(23607)
2010(23793)
2009(21633)
2008(21046)
2007(18645)
2006(16636)
2005(15021)
作者
(74719)
(61858)
(61345)
(58277)
(39635)
(29621)
(27818)
(24157)
(23629)
(22184)
(21092)
(20922)
(19872)
(19658)
(19095)
(18904)
(18379)
(18040)
(17719)
(17673)
(15460)
(15313)
(14946)
(14196)
(13903)
(13840)
(13821)
(13740)
(12502)
(12247)
学科
(107474)
经济(107365)
管理(75842)
(73724)
(60569)
企业(60569)
方法(40883)
中国(35202)
数学(34224)
数学方法(33812)
(29996)
地方(28614)
业经(26746)
(23454)
技术(22375)
(22320)
农业(20530)
(19582)
理论(18579)
(18128)
贸易(18109)
(17994)
银行(17946)
(17449)
(17265)
环境(17194)
(17091)
金融(17090)
(17032)
(16657)
机构
大学(362650)
学院(362591)
(143488)
管理(142752)
经济(140163)
研究(126102)
理学(122421)
理学院(120999)
管理学(118967)
管理学院(118294)
中国(94182)
(79368)
科学(77966)
(64820)
(63070)
(58080)
研究所(57194)
中心(56418)
(55099)
业大(52936)
财经(51096)
(50744)
北京(50683)
师范(50276)
(46407)
(46388)
(45276)
农业(45014)
经济学(42127)
师范大学(40524)
基金
项目(245982)
科学(194232)
研究(182756)
基金(176099)
(152933)
国家(151558)
科学基金(130840)
社会(115047)
社会科(108941)
社会科学(108916)
(97933)
基金项目(93632)
教育(83633)
自然(83594)
(81771)
自然科(81708)
自然科学(81692)
自然科学基金(80219)
编号(74984)
资助(70615)
成果(61069)
(56250)
重点(55023)
(54281)
课题(52873)
(52872)
创新(50016)
国家社会(46865)
科研(45853)
项目编号(45796)
期刊
(164965)
经济(164965)
研究(111969)
中国(78871)
管理(55509)
学报(55047)
(53935)
科学(52483)
教育(48767)
(47328)
大学(41948)
学学(38972)
农业(37471)
(33834)
金融(33834)
技术(33496)
业经(28499)
经济研究(25813)
财经(24223)
问题(22543)
图书(20898)
(20776)
(19981)
科技(19506)
技术经济(18213)
现代(17281)
理论(17174)
商业(16526)
(16147)
论坛(16147)
共检索到551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永锋  高建华  张智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汪雪峰  
以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重点,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经济效益和地区发展公平角度出发,提出河南省"适度差别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结合对河南省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关联发展以及与相邻省份地区合作发展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途径,即建立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整体价值链条。同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思路、空间组织、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晶晶  曾立  
文章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十大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构建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要素与评价指标间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十大城市群2011—2015年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要素的测度得分,评估城市群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文章最后提出四大类城市群各自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曦  
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是科学、合理地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构建了以经济指标、公共服务指标和环境指标为核心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化质量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区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协调程度,探求城市化质量和水平非协调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动城市化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林生  鲍鑫培  
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急速扩张,建设了许多郊区新城,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郊区新城的创新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采取主观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临港新城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郊区新城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结合重点调查等形式,对210家企业进行调查并取得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创新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内部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总体评价结果表明临港新城区域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但由于距离中心市区较远,区域自身创新的市场环境条件较为欠缺,中心城区对郊区新城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不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覃成林  
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指导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新理念。运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分析中原城市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有制度的缺陷或缺失,导致城市群内部存在人口迁移受阻、经济非理性竞争、公共资源不可共享、空间一体化梗阻、一体化秩序混沌、忽视协调和共享发展等问题。因此,中原城市群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保障人口自由迁移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合作发展制度、有限的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发展规划的协调制度、协调与共享发展的组织制度,体现一体化贡献的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刁硕  袁家冬  
哈长城市群是我国典型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东北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与环境恶化等收缩问题的巨大挑战。文章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8—2017年城市群尺度、省域尺度及市州尺度多要素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的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整体上均呈现缓慢上升的演变特征,但各指标总体低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省级行政壁垒对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2)哈长城市群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差异化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与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度明显偏低,且部分地级市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3)哈长城市群协调度指数由0.42变为0.65,实现了由中级协调向高级协调的过渡,但绝大部分市州的协调度指数均小于0.70,与极高协调水平还有很大距离。(4)哈长城市群各市州分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类型的分异特征明显,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玉鸿  罗金济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地域组织单元正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群协调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方法、协调机制及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给予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蔚   王兴宇   万凤娇   武亚丽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和“东中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上海的城市韧性最高。(2)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布局。(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仅上海达到中级协调阶段,其他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轻度失调阶段,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类型未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与同步受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蔚   王兴宇   万凤娇   武亚丽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和“东中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上海的城市韧性最高。(2)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布局。(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仅上海达到中级协调阶段,其他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轻度失调阶段,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类型未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与同步受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燕磊  盛广耀  
区域协调是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通过评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发展指数以及综合发展指数,进而计算各指数的差异度,对不同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好,各项发展指数均好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在分项发展指数上,三大城市群均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最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度次之,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度最低;从发展趋势上看,珠江三角洲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趋于好转,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仍在上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下降,三大城市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度均有升高趋势,三大城市群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度变动幅度不大。结合对三大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达捷  
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协调均衡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工业化水平,二者在发展进程中的失衡状态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综合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促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思路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城市化的雄厚物质基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