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9)
- 2023(8951)
- 2022(7690)
- 2021(6896)
- 2020(6143)
- 2019(14391)
- 2018(14125)
- 2017(28528)
- 2016(15520)
- 2015(17290)
- 2014(17508)
- 2013(17704)
- 2012(16713)
- 2011(15151)
- 2010(15265)
- 2009(14250)
- 2008(14442)
- 2007(13228)
- 2006(11368)
- 2005(10258)
- 学科
- 济(75167)
- 经济(75111)
- 业(43053)
- 管理(42179)
- 企(34950)
- 企业(34950)
- 方法(34193)
- 数学(30475)
- 数学方法(30228)
- 中国(18854)
- 财(18322)
- 农(17927)
- 地方(16647)
- 学(14974)
- 业经(14879)
- 制(12585)
- 贸(12401)
- 贸易(12399)
- 务(12158)
- 财务(12140)
- 财务管理(12115)
- 易(11969)
- 农业(11790)
- 企业财务(11610)
- 产业(11260)
- 技术(10177)
- 和(10008)
- 理论(9572)
- 环境(9531)
- 融(9385)
- 机构
- 大学(233346)
- 学院(231828)
- 济(99719)
- 经济(97569)
- 管理(89557)
- 研究(79751)
- 理学(77509)
- 理学院(76603)
- 管理学(75292)
- 管理学院(74859)
- 中国(58164)
- 科学(49604)
- 京(49218)
- 财(44179)
- 所(40773)
- 农(39222)
- 研究所(37223)
- 中心(36678)
- 财经(35854)
- 业大(34784)
- 江(34637)
- 经(32449)
- 经济学(31434)
- 农业(31133)
- 北京(30771)
- 范(30044)
- 师范(29740)
- 院(28756)
- 经济学院(28692)
- 州(27755)
- 基金
- 项目(155369)
- 科学(123109)
- 基金(114414)
- 研究(109831)
- 家(100067)
- 国家(99342)
- 科学基金(85276)
- 社会(70809)
- 社会科(67374)
- 社会科学(67348)
- 基金项目(61678)
- 省(60209)
- 自然(55986)
- 自然科(54705)
- 自然科学(54690)
- 自然科学基金(53714)
- 划(51258)
- 教育(49541)
- 资助(46681)
- 编号(43507)
- 重点(35345)
- 部(34681)
- 发(34625)
- 成果(34581)
- 创(31972)
- 科研(30035)
- 创新(29984)
- 课题(29589)
- 国家社会(29522)
- 教育部(29482)
共检索到332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高明 李志斌 王东宇 贺灿飞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0102014年的产业投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间投资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与模型,通过城市节点的中心度、点入(出)度、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等来探讨城市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网络中心势相对较大,大量的联系出现在城市群内部少数城市之间;(2)城市群内部投资扩散呈现邻近扩散为主,跳跃扩散为辅的联系特征;(3)城市群现阶段投资联系强的城市基本均分布于河南省内,其他四省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具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陆军 孙翔宇 毛文峰
企业市场互动网络是城市网络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全国海量工商企业信息数据库,以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匹配方法,构建了城市群企业跨城投资有向加权网络,并对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010—2019年,四大城市群投资网络规模与密度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在空间格局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以石家庄—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倒“V”型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多轴式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呈菱形结构稳定发展,成渝城市群呈现出成都—重庆双核联动、成都单核辐射的空间格局。从城市层级来看,四大城市群投资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但城市节点层级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宏乔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甄俊丽 范如国 罗会军
江汉平原作为长江中游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运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汉平原城市群14个城市(区)间的经济联系为主要依据,研究了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关联初步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核心城市特征不明显,发展失衡严重,没有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网络化、协同发展的"双荆"战略等八条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骆康 李硕硕 邓伟凤
基于流空间可以有效刻画特殊地域城市群企业异地投资网络。基于土地利用和工企登记数据,采用股权穿透法获取195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区工商企业异地投资数据,分别从“主要节点-骨干路径-空间格局”层面揭示环鄱阳湖城市群企业异地投资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节点加权入度逐渐上升,南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净流动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区位倾向性特征明显;(2)骨干路径主要发生在南昌、九江、鹰潭、抚州以及景德镇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辖区,跨越地理要素阻碍现象明显;(3)行业整体上朝多中心结构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异地投资网络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金融业向多地平级互通格局演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演变为三中心,制造业呈现南移东进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东勋
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芮 丁志伟
基于菜鸟运输市场网站的1 251 123条有向物流线路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原地区物流网络空间优化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从区域网络结构看,市域和县域尺度下物流网络密度较为接近且其值较低,其内部连接程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研究尺度细化,县域层面的空间分异格局被放大,片区组团格局逐渐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变。(2)从流量特征看,市域尺度下呈现出“南北中高、东西侧低”格局,县域尺度下则呈现出“三足鼎立、中低交织”特征。此外,郑州及下辖县区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表现出以郑州大都市圈为核心区的高联系强度网络。(3)从网络子群看,两种尺度下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以郑州大都市圈为主体的子群网络密度和作用强度最高。(4)从影响因子分析看,决定力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网购指数、人口密度、物流网点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网络结构的形成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消费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耀彬 邱浩 戴璐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力模型能有效测度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初楠臣 郭晶鹏 姜博 朱亮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社会网络分析 运营频次 城市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响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最后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网络功能提升及治理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